第一次聽周曉琳唱歌劇,早在2007年10月的《詩人李白》。竟已是在十一年前!十一年來,又聽過、寫過周曉琳多少戲?前不久讀了她寫的一篇文章《馬可·波羅:〈一個實踐者的心得體會〉》,終於下決心採寫這個人物。因為她這一代「80後」的歌唱家,能用文字能清晰而準確表達自己思想觀點、藝術理想的還不多見。那晚,在東二環邊一間清幽卻不安謐的室,第一次和周曉琳相約訪談。
她讓純真少女心馳神往
「我是很小就開始學唱歌了」。簡直不帶拐彎,她已直奔主題。
小學一年級小女生進了大連市少年宮,學唱歌、學鋼琴。「靳曉娟老師教我們,她的先生是作曲家,所以,她上課也捎帶著教我們樂理」。大班上課,一周兩次,一次兩個半小時。「因為都是孩子,也不分唱法,看個人喜愛」。還有一位徐桂珠老師,演唱《東北搖籃曲》《俺是公社飼養員》《江河水》聞名遐邇。「所以,最初我應該是學民族唱法出身的」。
2013年演出《大漢蘇武》
周曉琳的媽媽特別支持女兒的興趣愛好。她14歲考入遼寧省藝術學校97』歌劇班,中專學歷學制四年。「在藝校期間,我們什麼都要學,聲樂、話劇、國標、芭蕾、戲曲……」那時每天都有早課,冬三九夏三伏練聲喊嗓,形體把杆站位手位腳位、踢腿下腰毯子功,一樣都不少,在這裡接受全面系統的培養訓練。2000年周曉琳和她的同學一起參加了《蒼原》姊妹篇《蒼海》演出,在劇中擔任舞蹈與合唱。在群體中且歌且舞的周曉琳,恐怕還來不及去想,有一天自己也會唱主角擔綱中外歌劇的女一號。
從藝校畢業後的周曉琳直接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她以2001年聲歌系女生第一名的成績,跟隨楊曉萍老師學習。楊老師對這個安靜而用心的女孩子青睞有加,「在我學習聲樂、走向舞臺的成長過程中,楊曉萍教授和我一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周曉琳遇到困難狀態不佳時,楊老師每天都會儘可能地抽空給她上課,通過練習解決問題。「她特別無私地希望學生都不要掉隊都能夠成才……」周曉琳內心對楊曉萍教授始終深懷感激,「她的聲樂教學理念對我的啟發和影響,可以說終身受益。」楊老師特別強調歌唱中音色的重要性,「她鼓勵我們用自己的聲音,儘可能多地演唱不同風格類型的作品,抒情的、花腔的甚至是偏戲劇性的作品,她都會讓我去涉獵去嘗試。」一個聲樂演員,在學習階段打下的基礎越紮實越深厚,走向舞臺才能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
世界各國有相當數量的青年學子,通過小澤徵爾音樂塾在藝術獲得了走向世界的機會,大師兩次將周曉琳帶到日本,開闊眼界深造學習。「在音樂塾,我們可以從頭到尾觀摩學習一部歌劇。從排練到演出的全過程,所有的環節、所有的細節,這些都不是在學校能夠得到的東西」。第一次,參加2002年慶祝中日建交30周年的歌劇《蝴蝶夫人》,在東京和北京演出;第二次,2003年,參演《波西米亞人》。
2019年演出《茶花女》,後臺與楊曉萍老師合影
本科四年級時,周曉琳曾赴德國參加「新聲音國際聲樂比賽」獲得第7名和「最具親和力獎」。同她初次合作的指揮家古斯塔夫 庫恩,欣賞她天資慧敏,主動提出為其提供在歐洲學習深造的機會,並幫她拿到演出合同。命運永遠充滿著選擇,周曉琳卻走了另一條發展的路。2006年本科畢業之際,正巧總政歌舞團招收一批新兵入伍。她果斷放棄留學機會而選擇穿上軍裝,很快在賽場和舞臺競相爭得榮譽,2007年和2008年連續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美聲唱法金獎、文化部聲樂比賽文華聲樂節目表演二等獎;2010年在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獲得美聲唱法銀獎。「這些成績離不開部隊的有力保障和前輩、老師的悉心教導,使我在專業上有了質的飛躍」。
她令胡同大妞神氣活現
周曉琳和田浩江,相識於2004年小澤徵爾音樂塾的《波西米亞人》。前輩的藝術造詣讓後輩年輕人心悅誠服。「田老師一直都很關心我,他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幫助」。《波西米亞人》在東京、名古屋、橫濱等城市巡演後,再次應日本主辦方的邀請,周曉琳在東京、大阪成功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2005貝爾岡齊聲樂大師班上,周曉琳表現出色嶄露頭角。隨後,她參加了美國中央城市歌劇院委約郭文景歌劇《詩人李白》的演出面試。大學剛剛畢業的周曉琳,入選女主角「月」的學習組。「2007年春天,我在美國跟著劇組『泡』了三個月」。
2014年演出《遊吟詩人》
《詩人李白》2007年7月7日世界首演,國外媒體一片喝彩。第十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第一時間將該劇引進國內首演,10月9日亮相北京保利劇院。我們沒能如願聽到黃英的「月」,卻意外見識到一個國內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的原創歌劇首秀。那是周曉琳的第一部歌劇,她第一次在歌劇裡擔任女一號。「那時的我就是個『白丁』,真的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一切從零開始」。周曉琳一直感覺自己特別幸運,開始就遇到大導、大角一起帶著她往前走。「這點太關鍵了,在歌劇藝術上路稍一走偏,真的沒法兒再回頭」。
林兆華,人稱大導的歌劇導演處女作是郭文景《夜宴》《狂人日記》。「大導說,你不是不會演嗎?你就老老實實演你的『不會演』。千萬別作假,別假裝你會演」。大導這句話讓周曉琳領悟到表演的本質與真諦,那就是藝術的「真實」。你心裡沒有身上也不會有,如果偽裝假的有,自己不相信,觀眾怎麼可能相信?既然一時半會兒練不成雲中浮水上漂蓮花輕移的圓場臺步,那就站在那唱吧,用歌聲為「月」造像塑型。2008年《詩人李白》遠赴義大利參加「中國年」開幕式,周曉琳的「月」照亮了羅馬的大舞臺,她第一次收穫了義大利觀眾的鮮花與喝彩。
再演郭文景歌劇,已是2014年國家大劇院委約原創的《駱駝祥子》。周曉琳在劇中飾演女一號虎妞。「開始最大的爭議在於我是否能夠演好虎妞這個人物」。幹上這行做歌劇演員,周曉琳可能會比較吃虧。因為她的性格相對比較內向且容易害羞,「前輩們至今還說,曉琳啊,在舞臺上你還是不要太像你自己,再稍微放開一些好」。
在此之前,周曉琳大多飾演溫良仁厚、純潔嫻雅的少女角色。虎妞,那是老舍神筆寫活了的胡同大妞,一個暴烈潑辣的「男人婆」。她,行嗎?「這個戲在表演風格、聲音技術上對我都是極大的挑戰」。周曉琳一向擅長高音區的弱聲控制、長呼吸、長線條的歌唱。但到了虎妞這兒,某些熟稔的技巧使不上勁兒。帶有北京民謠說唱風格的唱段,需要更多用到真聲、胸聲。高音區切換高位置的頭聲,需要調整肌能才夠順暢。這個戲三組演員,曉琳每天跟不同的男高音搭檔對戲排練。越界跨組的混搭合作,好處是彼此合作相互熟悉,演起來戲也更機巧活泛。「我已第二次演郭文景老師的歌劇,感覺他把人物的表情、語氣全寫進了音樂」。《駱駝祥子》演過好幾輪,「我每次看他的譜子,總會發現新的東西,很有意思,特別高級」。
2014年演出《駱駝祥子》祥子王衝扮演
從《詩人李白》開始,周曉琳先後做過黃英、迪裡拜爾、和慧、張立萍等大牌女高音歌唱家的Cover或B角。但她從未被耀眼的「星光」遮蔽掩蓋,她獨特的的資質、漂亮的音色,很早便已得到業界的公認。相當一段時期,周曉琳幾乎包攬了中外歌劇中可愛少女的角色。「正是從《駱駝祥子》開始,真的把我『小村姑』『大甜妞』的形象徹底扭轉徹底消除」。周曉琳飾演的虎妞神氣活現別具風採,終於贏得觀眾和行家的認可與讚賞。
她教優雅名媛易容變臉
中外女高音歌唱家大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角色與年齡的差異。一般情況只要過了三十五六歲,很少有人會請你再去飾演吉爾達、薇奧麗塔這類角色。「要適應更多的劇目、要嘗試更多的角色,怎麼可能不改變?」
周曉琳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拓展戲路,有心的觀眾一路聽來也會感覺到周曉琳的變化,最初「月」的清靈纖秀綿薄,已漸漸代之以柔潤寬厚綿密。2014年國家大劇院製作威爾第歌劇《遊吟詩人》,和慧領銜女伯爵萊奧諾拉國際組,周曉琳排在中國組。「我就按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能力去表演」。在舞臺上,周曉琳將優雅名媛內心情感深邃豐富而糾結掙扎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感人。著名戲劇導演陳薪伊特意到後臺去向她表示祝賀,「他們說女一號是曉琳,我都沒認出來!」陳導一句話對她是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陳導在2009年國家大劇院第一部現實題材原創歌劇《山村女教師》擔任總導演。「女主角楊彩虹老師26歲,我正好也26歲,我倆年齡相當」。楊彩虹和月畢竟不一樣,「開始我的手都不知道該怎麼放……」陳導就讓她手裡捏著一條紗巾,既符合人物心境,又化解演員困窘。陳導是演員出身,她會現場示範怎麼坐、怎麼站,什麼角度給觀眾,漂亮,還教她用呼吸帶表情和動作。陳導經常給演員寫小紙條,「我願保存陳導的小紙條,偶爾翻出來看看特別有意思,這些小紙條記錄著我一步一步的成長」。
2009年演出《山村女教師》
曾經與周曉琳合作過的中外指揮家很多。「呂嘉先生和湯沐海先生的藝術風格完全不一樣」。呂指很會讓人安心,他總是說「天塌下來有我頂著。你只要看著我就好,一切有我呢」。他告誡演員,在舞臺上一定要靜下來才可以聽到音樂裡的很多東西;湯指則讓人不安,他會說「你緊張嗎?我也緊張!上了臺,誰救誰、誰幫誰都不好說」。
周曉琳在歌劇表演上質的飛躍,始於2013年湯沐海指揮《藍鬍子公爵的城堡》。「這個戲從頭到尾沒有詠嘆調,男女主人公在不停地對話。巴託克音樂太難了!音程、節奏都找不著,非常迷惘。還遇到一個『見死不救』的湯大師,簡直不可思議」。原非輕鬆愉快的題材,他還給她出難題:「你給我打一個,每分鐘168拍,速度是多少?」打完他說她沒對,這哪是譜子上標的168!同湯大師合作過的演員樂手都有所領教,他有時衝口說出的話相當犀利。但一切都為了藝術,總是說得有理有據。「湯指說,我只要聽五分鐘就知道你的段位。再聽三個小時,我要聽出你的不同!我希望你能給到我,你的不同。哪怕給我一個特別刺激的聲音!」順從湯大師導引,周曉琳沉靜下來,感知無聲的話語、內心的反應。「在打開『城堡』第六扇門時,看到一片淚湖,毫無生命力的白色的湖面……某個瞬間你會發現,感覺一下都對了」。
2013年演出《藍鬍子公爵的城堡》
湯沐海要求周曉琳,音色應有變化,這個角色要讓觀眾看到她真實的存在。「他不滿意我的是,我不願意犧牲音色去表現人物」。周曉琳越來越悟出了這個道理,音色表達的是情緒,表達情緒有千萬種方式,語氣也可以有千萬種方式,「應該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要表現一個什麼人物?」這就是她後來在文章裡談及:「可以犧牲音色的『美』,來刻畫人物的『真』。」因為所有的演唱技術都是為情感、為人物而服務的,「如果脫離了這些,再華麗的聲音又算什麼呢?」
她的根脈深扎這片土地
在歌劇舞臺上,實踐、磨礪,她的最大收穫是,「原來只知道自己該唱什麼,不知道別人要唱什麼;現在還沒出場,腦子裡已經有了大致的調度、舞臺的畫面。我知道他在幹什麼、要說什麼。所有和我角色相關的都知道」。單純的周曉琳思想卻不膚淺,很多問題深思熟慮越來越清醒。「我經常思考,演員和角色之間,兩者的經歷、生活、性格、興趣等等,究竟差距有多遠?兩者要附體或合體,究竟有多大的跨度、多難的問題?」在扮演一個又一個角色的過程中,周曉琳努力讓自己貼近或融入另一個軀體、另一個靈魂中。「這也蠻有意思,有時會在角色裡看到我自己,有時卻好像完全沒有了自我……」
從2007年到2018年,周曉琳領銜主演的西方經典和中國原創的歌劇計有《詩人李白》《悲愴的黎明》《山村女教師》《趙氏孤兒》《大漢蘇武》《白鹿原》《鄭和》《駱駝祥子》《一江春水》《冰山上的來客》《馬可 波羅》,《波西米亞人》《茶花女》《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卡門》《霍夫曼的故事》《費加羅的婚禮》《遊吟詩人》《西蒙 波卡涅拉》《水仙女》《圖蘭朵》等。如不細數也沒想到,周曉琳可能是她這一代80後女高音歌唱家群體中的歌劇女一號之最。
2015演出《冰山上的來客》
在歌劇舞臺挑梁擔綱的周曉琳,經常參加國家大型文藝晚會和外事活動,演唱過很多優秀的創作歌曲。她把自己的藝術追求與職責擔當緊密聯繫在一起,用歌聲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和時代精神。
周曉琳對自己從不滿足,雖然走出校園多年,但她仍舊保持著謙虛好學的習慣,滿懷感恩之心向前輩名師名家請教。在刻苦自學的過程中與同行切磋共同提高。「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總是有人在幫助我、提點我。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師長前輩給我的關心、愛護和鼓勵、支持」。周曉琳始終認為,從軍十年,是她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階段,因為在部隊積累了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西沙群島下部隊的經歷讓她十分難忘。那一次,總政歌舞團演出隊乘坐補給船去慰問守島官兵,同船的軍屬裡,有個4歲左右小孩大聲喊著「爸爸、爸爸!」海岸上整齊站立的士兵,保持著敬軍禮的姿勢,在海風中巋然不動。「同行的戰友眼睛都溼潤了,我們被父親、被軍人的奉獻所感動,這也是國家尊嚴、民族自信的力量」。周曉琳和戰友們走邊關,進哨所,下海防,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慰問演出,最多的一年有五六十場。軍旅生活風雨十載,軍人的品質給予她勇攀藝術高峰的力量和勇氣。「因為走過千山萬水邊防線,親眼所見祖國山河的壯麗如畫,所以我對《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有了越來越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013年在發卡山慰問邊關哨所
2015年周曉琳轉業到國家大劇院,依然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每一次排練、每一場演出,她都容不得半絲懈怠。無論上歌劇大舞臺,還是下基層小廠房、校園小講臺,她都會把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全心全意為觀眾而歌唱。她更加自覺地身體力行為基層觀眾普及歌劇藝術,要讓藝術紮根於生活,服務於百姓。2019年新春伊始,周曉琳堅定地表示「要不忘初心,滿懷對藝術、對角色,對前輩、對同行的敬畏,繼續努力踏實砥礪前行。唱好中國歌,演好中國戲」。
本文原載於《人民音樂》雜誌2019年3月期
作者:陳志音 原《音樂周報》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