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受傷的孩子,漫漫回家路——由《雄獅》觀影想到的

2021-02-07 ijingjie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 【影評】

文| 文道


面對那些每年死於可預防疾病的孩子、在身心暴力下被虐待的孩子和走失被拐賣的孩子,「你不會曉得該做什麼,除非他們是你的孩子。」「落在我們身上的終極災難,就是我們把地球當成了自己的家、在其中安頓自己;但若我們是他鄉客,就不會忘掉那真正的家鄉。」

 

獲得今年奧斯卡6項提名的《雄獅》(Lion),於6月底在國內上映,自上映以來口碑良好。該片由著名導演加斯·戴維斯(Garth Davis)執導,曾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出色表現的戴夫·帕特爾(Dev Patel)擔綱主演。


影片改編自暢銷書《漫漫回家路》(A Long Way Home),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5歲時薩羅(Saroo)在印度的火車上不小心與哥哥走散,火車把他帶到了距離家鄉坎德瓦以東1600公裡遠的加爾各答。他在加爾各答的街頭流浪了幾個星期後,被送進一所孤兒院,並被澳大利亞的一對夫婦收養。成人後的薩羅對家的思念越來越強,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嘗試著用谷歌地球。


薩羅回憶道:「我當時在看谷歌地圖,然後發現了谷歌地球這個功能,你能夠放大並且進入別的國家……我對自己說『你有那些圖片式的記憶和那些家鄉的地標,你知道那個小鎮的樣子』,這個應用可以幫助你找到回去的路。」他花幾年的時間研究谷歌地球上迷宮一樣的鐵路線,期待它們相交的某個點就是自己出生的城市。


最終在走失近25年後,薩羅利用谷歌地球終於找到自己的家,從澳大利亞啟程踏上了8500公裡的回家之旅。

 

沒有一次憐憫是白費的

 

這部電影把我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兒童身上,電影末尾介紹說,每年印度有超過8萬名兒童失蹤。然而,這僅僅是在印度,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這些失散兒童的經歷就像電影《雄獅》裡的主人翁薩羅一樣,牽動人心,成為了整個社會的隱痛,甚至每年失蹤兒童的準確數字都存在爭議。


今年3月,臺灣世界展望會借著電影《雄獅》舉辦了「《漫漫回家路》——終止兒童受暴,你我挺身做到」電影公益映演,邀請民眾前來觀賞,透過電影裡所描述的童工、人口販賣等情景,認識貧童面臨的困境。世界展望會一直致力於救助兒童的事工。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超過10億兒童在剝削、傷害、霸凌等不當對待下,遭遇包括童工、童婚、人口販運等各種形式的身心暴力。兒童的求救與心聲,卻難以被外界聽見。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新報告,現今全球各地有超過30萬無人陪伴的難民兒童,正亟欲跨越邊境,逃離至他國以求庇護,人數是2010年的近五倍。其中,敘利亞的難民兒童最多。歷經6年戰爭,敘利亞難民處於求生存的掙扎中,其中以兒童受害最深,被虐待或遭剝削,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賺錢維持生計。有將近200至300萬之間的兒童無法繼續上學,戰爭使得敘利亞兒童的教育發展倒退10年。


世界展望會敘利亞回應處長文恩‧弗拉坦(Wynn Flaten)說:「這場內戰使得敘利亞這一世代的兒童所知的就是流血與苦難,不幸的是,在敘利亞的邊境之外,正有另一種不同形式的暴力等待他們,那就是童工、童婚及其他形式的剝削與欺凌。」


臺灣世界展望會借著電影《雄獅》呼籲,為更多國內外兒童免於暴力、不再恐懼,即刻挺身行動。世界展望會亞洲召集人杜明翰,在今年的一次青少年領袖高峰會大會演講時,挑戰我們要看清這個世界的需要。「今天我要挑戰你們,你們看見什麼?你們看見未來的自己嗎?你們看見未來的世界嗎?你們看見別人的需要嗎?」


「在阿富汗,有25%的孩子活不到5歲。」許多無辜孩子因戰爭而被地雷炸斷肢,杜明翰談到在《哭泣的阿富汗》一書中,一名母親帶著她遭強暴後生下的小孩逃跑、盡力存活,他們不知道有沒有明天,卻很努力的過今天。他還親眼見到一名南蘇丹婦女無力抱著孩子坐在地上,虛弱地對他們說:「救救我的孩子!」


如今,世界每天有一萬九千名兒童死於可預防的疾病。杜明翰問在場的青少年:「這個世界要怎麼樣真的去改變?」他說,從了解開始。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人和神、人和人、人和環境的關係都遭到破壞,因此失去了平衡。這個世界要靠誰改變?是川普、普京,還是金正恩?曾為臺灣微軟副總經理的杜明翰說:「不!是靠我們。」


身為基督徒的杜明翰,希望每一個基督徒都能「挺身而出」看到別人的需要,否則就難以活出「行公義、好憐憫」的見證。作為基督教機構,世界展望會也在竭力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群,面對驚人的兒童死亡數字,似乎他們的努力白費了,但是他們卻沒有放棄,因為他們相信沒有一件以基督之名充滿愛和憐憫的行動是白費的工。



如果這些孩子是「我的」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飾演薩羅女友的演員魯妮瑪拉,多年來投身非營利組織服務,援助非洲肯亞的孤兒。飾演薩羅養母的演員妮可·基德曼本人也在採訪中表示,非常被這個角色打動,妮可曾與前夫湯姆·克魯斯領養了兩個孩子,類似的經歷讓她和角色之間產生了更多共鳴。


薩羅的養母不僅僅是一位堅強的母親,更是一位充滿愛的女性。薩羅以為養母不能生育,所以才收養了他。然而養母道出了真正原因:不是不能生育,而是她的選擇,她覺得這個世界需要有人站出來去幫助那些苦難的人。當她和丈夫看到這樣的環境,便生出了憐憫之心。沒有憐憫,就會無視那些無助之人的需要。


電影《看不見的兒童》(The Invisible Children ),真實講述了烏幹達北部兒童被拐作士兵的慘痛經歷,也講述了數以千計的兒童每晚一同睡在夜間通勤營,以避免被擄和凌虐。人們該為這些兒童做什麼呢?烏幹達的撒奈永治主教回應說:「你不會曉得該做什麼,除非他們是你的孩子。」他的意思是,我們首先要重新構想這些兒童對我們來說是誰。只要在被拐、失蹤、挨餓的兒童一詞前面加上「我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就不再不痛不癢地表示同情,這種情況猶如一顆炸彈扔進我們的生命裡,從而讓我選擇做些什麼。


在柬埔寨服侍的陳銘,從小躲過柬埔寨種族大屠殺,當紅色高棉恐怖政權垮臺,她只剩下三位家人。身為長女的她,負起照顧弟弟、妹妹和母親的責任,她知道這副擔子可能讓她結婚生子的夢想無法實現。她決定在她所在的地方做一些服事,因為她看見了身邊孩童的需要。她從大屠殺後衍生的貧窮、社會問題入手,組織青年會,幫助在學孩童,教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權利,保護他們不落入毒窟,教育他們孝敬父母、肯定自己。有超過六百名孩童受益於她的幫助,當地人非常敬重這位奉獻生命服侍他人的女人。陳銘說:「我未婚,可是上帝賜給我好多孩子。」


同樣,活出憐憫之愛的還有非洲馬拉威共和國一位名叫安娜塔莎的女老師,她的姐姐死於愛滋病,她擔負起照顧外甥女的責任。作為基督徒的她,同時決定一起照顧社區裡其他89個孩子,因他們的父母都死於愛滋病。整個社區同心協力照顧最弱小的成員,她們活出了使徒保羅說的:「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


身為基督徒的律師瑞妮·史汀斯在世界展望會服侍期間,有一次她來到位於瓜地馬拉的垃圾山一帶,那裡的大多數窮人依靠撿拾垃圾為業。瑞妮看到一位母親在垃圾堆裡找別人吃剩的三明治給自己的孩子吃,她非常心痛。瑞妮說:「我希望能夠和那位母親分享更多,讓她知道可以在託兒中心那道牆內找到盼望;我應該也要告訴她,走進那扇門,就有一群人幫她照顧孩子,因為那是對上帝的敬拜與服侍。那些人會與他們分享,在貧窮和垃圾堆的另一邊,有一個好消息等著他們。這個好消息也是為你和我預備的,那就是無論環境多麼殘酷、前途多麼渺茫,神愛世人,甚至將她的獨生子賜給我們,為我們在十字架上受死,讓信祂的人能得到新生命。」


「救救我的兒子」,耶穌面對這樣的呼求不會坐視不管,因祂是憐憫人的主。瑞妮希望不僅要在生活上幫助那些正經歷苦難的人,更要將盼望的福音傳給他們,將耶穌的愛傳遞給他們。唯有找到靈魂的家鄉,我們的心才能得享安息。



我們都是離鄉背井的人

 

事實上,影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回家」的主題,這也是電影最觸動人心的部分。當薩羅通過地圖上模糊的輪廓看到兒時家鄉的水塔與鄉間小路時,很多觀眾的眼淚都隨之奪眶而出。故鄉熟悉的氣息,仿佛在25年後撲面吹來。內心深處,回家一直是他的渴望。


後來薩羅得知,當時作為5歲的孩童,他一直把自己的名字拼錯了。他的本名叫「瑟盧」(Sheru),意思就是「雄獅」。似乎只有回到家鄉去,才能像找回原來的名字一樣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女朋友不理解他的行為時,薩羅說:「你能想像我的心情嗎?知道自己的親哥哥和母親每一天都在找我,我的哥哥每天怎樣呼喚我的名字嗎?你能想像,他們不知道我下落的痛苦嗎?」「我們在優越的生活中,放縱享受著,那讓我覺得噁心,我必須找到我的家。」


2012年,他搭上了回家的飛機。幾經周折終於回到家,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和妹妹,激動之餘卻得知哥哥已經不在了。25年前,就在薩羅踏上那節空車廂的當晚,哥哥在站臺附近被一列火車撞死。失去大兒子的母親,相信小兒子薩羅一定會回來,所以她從未搬過家。母親說當她兒子回來時,她震驚得「如遭雷擊」,但她心中的幸福感卻「深似海洋」。


著名的英國記者馬格裡奇(Malcolm Muggeridge)說得好:「為我,總是有一扇窗,永不變暗;總是有一盞燈,永不熄滅。這是我最大的祝福。我有一種感覺,有時非常顯明地感到自己是個異鄉人,走在陌生的土地上;是客旅,是離鄉背井的人,而不是本地人。……我也終於體會到,唯一能落在我們身上的終極災難,就是我們把地球當成了自己的家、在其中安頓了自己;但若我們是他鄉客,就不會忘掉那真正的家鄉。」


當我們回到家鄉,終將發現盼望仍然在別處,心中有一個所在並未填滿,那是對更美家鄉的思念。我們要為我們的靈魂安家落戶,地上的家並非我們最終的居所。可是,我們會像影片中的薩羅一樣,有一顆執著的心定意要帶上靈魂踏上回家的路嗎?


美國愛家協會創辦人杜布森曾在自己的節目中,邀請校園傳道會的創始人白立德,那期的節目名稱叫「競賽上天堂」。白立德博士在節目中暢談他的病情,提到他的醫生告訴他來日不多的事情。他說:「讚美主,我比計劃還會更快見主面。」白立德一生面對逆境的秘訣就在於他能夠超越環境,他始終向著天家奔跑。


在天上的家鄉,我們一切的傷口得以治癒,一切的眼淚得以擦乾。那裡不再有兒童拐賣、不再有人口失蹤;也不再有孤獨、恐懼,在那充滿愛的居所,有著令人全然滿足的確據。我們將住在那裡,直到永遠。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境界七夕徵集 · We Write

當Me時代來臨,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單戀之中,當你愛上一個不愛你的人,你會怎麼辦?找到一個相愛的人有多難?如何走出單戀的苦旅?或付出什麼愛的代價,而經歷痛苦的成長?請分享你的故事,體驗,出路,愛被信仰更新的細節,你可以留言給我們,幾句話,或幾段文字,也可分享到jingjietougao@gmail.com,500字以內。《境界》會選取有價值的部分放到下周推出的「七夕」專題中。


境界服務站

求助:

1、尋找北京市房山區良鄉西潞園小區的教會。

2、尋找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的教會或團契。

3、尋找甘肅省敦煌市區或敦煌中學附近的教會。

4、找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教會。

小編:請知情者在評論留言部分聯繫我們,謝謝!

提示:請找教會的弟兄姊妹按以下格式留言給我們:姓名+微信號/手機號+求助教會具體方位,以方便我們得到反饋後及時與您聯繫。


若您是蘋果手機用戶,可支付寶讚賞,境界支付寶:jingjie2013@gmail.com,也可長按微信二維碼讚賞。

點擊」閱讀原文」看過往精彩內容

↓↓↓   

相關焦點

  • 漫漫回家路-電影隨筆《雄獅》Lion想到的(無劇透)
    去布裡斯班的飛機上,我在看鄰座在看的《雄獅》Lion。
  • 電影《雄獅》: 與「谷歌地球」踏上漫漫回家路
    我對自己說『你有那些圖片式的記憶和那些家鄉的地標,你知道那個小鎮的樣子』,這個應用可以幫助你找到回去的路。」Saroo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究谷歌地球上迷宮一樣的鐵路線,他知道它們相交的某個點就是自己出生的城市。  Saroo的故事激發了世上許多人的靈感。他的自傳《漫漫回家路》(A Long Way Home)於2014年出版,並於2016年被改編成電影《雄獅》(Lion)。
  • 免費觀影│全球斬獲十億票房的印度大片《雄獅》搶先看!
    作為一部由「兩後一帝」當紅實力派演員傾情出演的印度神片,《雄獅》已在全球收帳近十億票房,超過3000萬觀眾為之感動落淚。15位的粉絲獲得《雄獅》提前免費觀影名額2個觀影時間: 2017-06-15  14:00 觀影地點: 龍幕影城花園店 4號廳電影《雄獅》由《漫漫尋家路》改編,故事源於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
  • 觀電影《雄獅》淚奔,我想用一點光,溫暖孩子的心,找到回家的路
    (版權原因,無法插入連結,在騰訊視頻搜索可免費觀影完整版) 前晚,我在騰訊視頻看了萬裡尋親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雄獅》後,想起了吳叔叔。一晃25年過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那次見面,竟然是唯一與吳叔叔的一次見面。吳叔叔盼了又盼的兒子,我在漂泊四方的路上,聽說他回來過老家尋親。
  • 《漫漫回家路》一條耗盡25年返家的路
    一條回家的路,他花了25年的時間歸返。他的名字是薩魯布萊爾利,和媽媽、哥哥生活在印度的小村莊,某天和哥哥一起出去找工作的時候,哥哥擔心年僅五歲的他會太疲憊,敦囑他在車站長椅上睡覺,待哥哥回來的時候一起帶他回家。一覺醒來,哥哥卻還沒回來,薩魯四處尋找哥哥,卻意外地被帶離車站,來到了加爾各答。
  • 奧斯卡最催淚電影《雄獅》用眼淚尋找回家路
    一位福建男子家裡吃飯都很清淡,沒想到有一天當他吃到麻辣烤魚,瞬間被辣椒的味道徵服,這讓他懷疑自己是從川渝地區被拐賣的,於是開始在網上搜尋信息,沒想到還真的找到自己親生父母了。味道,承載著一個人對母親和家鄉的記憶,在印度也有相似的故事。
  • 爸爸》更催淚的電影《雄獅》提前上映了!
    爸爸》後又一由印度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因童年走失而被澳洲夫婦收養的印度兒童薩羅,在25年後憑藉高科技手段和模糊的童年記憶不遠萬裡執著尋家的勵志旅程。影片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編,故事源於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雄獅》劇組到孟買貧民窟裡發現了小演員桑尼·帕沃(Sunny Pawar),他飾演了《雄獅》中的主角童年部分。
  • 將映 |《雄獅》2017不能錯過的電影,將再掀印度神片風暴!
    影片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編,故事源於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五歲時薩羅在印度的火車上不小心與家人走散,他在加爾各答的街頭流浪了幾個星期,之後被送進一所孤兒院,並被澳大利亞的一對夫婦收養。
  • 春節回家之漫漫回家路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正如這首歌詞一樣,節前幾天,天南海北的遊子陸陸續續都開始往家趕,也因此成了中國獨有的一道風景---春運。海、陸、空同時火力全開,加班加點是為把親人安全送到家。三十越近,回家越急切 。 有些人坐幾天車,搗幾趟車,大包小包的,也抵擋不了那種快到家的喜悅。
  • 《漫漫回家路》舊瓶裝新酒
    《漫漫回家路》讓人好奇,都什麼時候了,還出現這種苦兒流浪尋親的電影?一字排開的大明星,怎會甘於一定很扁平的角色?故事確實如想像中簡單,一名印度小男孩,誤搭上夜車,被帶到完全陌生的地方,輾轉去到澳大利亞。他連家鄉的地名都講錯,但心裡從沒放下回家的願望。
  • 法治在線丨走失24年-丁龍龍的漫漫回家路
    走失24年:丁龍龍的漫漫回家路(上)
  • 《漫漫回家路》改編真事 獲《綜藝》年度最佳
    網易娛樂1月24日報導 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的真人真事電影《漫漫回家路》,不只入圍金球獎四項大獎提名,甚至是國際權威媒體雜誌《綜藝》(Variety)內部票選年度最佳電影,更被製片公會獲封「年度十大電影」!
  • 電影女巫 | 雄獅(Lion) 那一個完全逼出全世界淚水的擁抱!
    Lion  中文片名雄獅 / 漫漫回家路(港/臺)片長119分鐘影片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編,故事源於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過度的穿插男主角閃回的記憶以及過多google earth低解析度的尋家畫面,使得觀影時的情感很難被堆砌。
  • 爸爸》更催淚的電影《雄獅》來了
    《雄獅》是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裡,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
  • 【免費電影票】漫漫回家路,歷勵雄獅心!又一部電影來賺眼淚了!小蘇喊你來搶票!
    其實,影片改編自一本自傳類小說《漫漫尋家路》,是作者的真實經歷。講述的是類似一場「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25年後,長大成人的薩羅·布萊爾利不遠萬裡,憑著幼時隱約的記憶踏上了尋找家鄉的漫漫徵途,最終成功找回自己的親生母親。
  • 【漫漫回家路,只要在一起就好】
    享受親情的小編我們幾個孩子總是去問媽媽,
  • 推薦聽讀 | 電影《雄獅》:贏得全球68項大獎提名的電影
    前段時間,接連兩部印度題材電影在內地影院上映,第一部是《摔跤吧,爸爸》,第二部是以走失兒童回家為題材的電影《雄獅》。雖然第一部影片貌似更受關注,可電影《雄獅》來頭也不小。這部電影包括今年奧斯卡多項提名在內,全球總計贏得68次獎項提名,並獲得其中31項大獎。
  • 爸爸》更催淚的電影《雄獅》來了!
    影片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編,故事源於作者薩羅·布萊爾利的一段真實經歷。 《雄獅》劇組到孟買貧民窟裡發現了小演員桑尼·帕沃(Sunny Pawar),他飾演了《雄獅》中的主角童年部分。 最牽動人心也是整部電影的最亮點其實是童年薩羅(Saroo)。
  • 《雄獅》印度真實故事來襲 口碑炸裂成走心首選
    由加斯·戴維斯執導,戴夫·帕特爾、魯妮·瑪拉、大衛·文翰、妮可·基德曼、桑尼·帕沃主演的情感勵志大片《雄獅》目前正在影院火爆熱映。真人真事改編 誠意之作暖心上映電影《雄獅》講述了因童年走失而被澳洲夫婦收養的印度兒童薩羅,在25年後憑藉高科技手段和模糊的童年記憶不遠萬裡執著尋家的勵志旅程。該片原著為薩魯·布萊利的自傳小說《漫漫回家路》,根據作者本人親身經歷所改編,而作者本人也作為編劇參與了電影的創作。
  • 《雄獅》印度真實故事 口碑炸裂成觀眾走心首選
    由加斯·戴維斯執導,戴夫·帕特爾、魯妮·瑪拉、大衛·文翰、妮可·基德曼、桑尼·帕沃主演的情感勵志大片《雄獅》目前正在影院火爆熱映。  電影《雄獅》講述了因童年走失而被澳洲夫婦收養的印度兒童薩羅,在25年後憑藉高科技手段和模糊的童年記憶不遠萬裡執著尋家的勵志旅程。該片原著為薩魯·布萊利的自傳小說《漫漫回家路》,根據作者本人親身經歷所改編,而作者本人也作為編劇參與了電影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