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一把日本武士刀能將M2重型機槍射出的彈頭瞬間擊成碎片,從此就有了削鐵如泥的美譽,削鐵如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青缸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
無論是明代抗倭還是近代的抗日戰爭,中國人對於日本武士刀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日本刀的形狀和製造技術都具有獨到的一面,但是追本溯源,實際上它的祖先同樣是中國的唐代的唐大刀。目前西方人認為日本武士刀排名世界第三(第一、第二分別為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可當這把源于于唐大刀的日本好刀遇到中國刀時,鹿死誰手待見分曉。
2010年一個日本人曾帶著一把日本刀不遠萬裡來到香格裡拉,為與中國卡卓刀之間的比拼而來。據當事人中國卡卓刀傳人卡卓 七林旺堆 回憶說,該日本人帶著一把武士刀想要與中國的卡卓刀進行比刀,而比刀是刀具收藏愛好者的一種比賽形式,目的為持刀者的榮譽而戰,本文內容源自CCTV紀錄片。
經中日雙方協商決定,該比刀環節將分為三輪,分別是用刀砍鋼釘、盤條和空心鋼管。
日本客人用卡卓的刀連砍三次鋼釘,終於在最後一刀砍斷了鋼釘
被砍的物體是根據雙方賽前協商決定,按照難度從低到高排列的原則,可北京測試結果表明硬度最高不是鋼管而是鐵釘(其中鋼釘HV225,盤條HV140,鋼管HV110),所以第一輪下來日本武士刀便沒有再戰。
在面對硬度最高的鋼釘時,普通刀的表現如何我們也可以看看
▲卡卓刀
第一把刀,連砍數刀後釘子仍舊沒被砍斷
第二把刀很輕易將釘子砍斷,但刀也卷了刃
第三把刀不但沒砍斷釘子,還將刀砍出好幾個大崩口
既然這樣,應該怎麼評判一把刀的好壞,具備怎樣的品質才能算好刀?
對於這個問題,研究鋼鐵材料多年的鋼鐵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董瀚(目前為鋼鐵研究總院結構材料研究所所長)給出了權威的解釋,並且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的人員也用科學的方法解開了藏家刀的神秘之處。
「它在砍的過程中既有鋒利的一面又有柔韌的一面,既不會崩刃也不會卷刃,表現出來良好的斬切性能」,董瀚曾這樣剖析卡卓刀。
那下面將從原材料和熱處理工藝等方面揭開卡卓刀既鋒利又柔韌的秘密?
卡卓刀的原材料
選用分析儀對卡卓刀的成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卡卓刀的成分和常用的彈簧鋼60Si2Mn成分一致,既為普通的彈簧鋼材料。
60Si2Mn化學成分:
碳 C :0.56~0.6,矽 Si:1.50~2.00,錳 Mn:0.60~0.90,硫 S :≤0.035,磷 P :≤0.035,鉻 Cr:≤0.35,鎳 Ni:≤0.35,銅 Cu:≤0.25
「彈簧鋼按照通常的熱處理鏨火回火後HV(維氏硬度)在400-500之間,卡卓刀刀刃硬度已經到了HV700」,董瀚分析道。
突破彈簧鋼硬度所在何處?
卡卓刀要在不同藥水中先後鏨鋼十一次,再打磨,並且每種藥水使用溫度不一。
根據化學分析各藥水含的元素都不同,酸鹼度也不一樣。
十一種藥水含有共同的微量元素,而這與香格裡拉生活用水有關,而藥水中某些含量超高的鉀鈣鎂等元素主要人為添加,董瀚提到,「藥水中含有的鉀 鈣 鎂等這些元素在水溶液中以鹽的形式存在,它是(用來)提高鏨火速度的」
一塊廢鋼將經過選鋼回爐 提鋼 泡鋼 打造 鏨鋼等十道工序最終製成一把能斬釘截鐵的刀葉。但卡卓刀究竟是怎樣斷而不捲刃的呢?
通過對卡卓刀進行硬度測試,結果表明卡卓刀:刀刃HV700,刀脊HV300
針對這個硬度數據,董瀚分析說,「具有高硬度和一定韌性的作用導致它在砍的過程中能承受衝擊力的作用」。
卡卓 七林旺堆曾花了多年的時間去探索如何打造一把好刀,怎麼加工才能讓刀刃既不繃又不捲,「這個靈感來源於挑水的扁擔,扁擔的原理是硬和韌的結合,能削鐵的刀應既有硬度又要有韌性來保證刀刃不斷,藏刀由血槽分為兩部分,血槽以上弄成軟鋼,以下弄成硬鋼。」
董瀚解釋道,「將血槽以下的刀刃放在鹽水浸泡,然後將刀背放在V型油槽鏨火,循環熱處理工藝,水的鏨火冷卻速度比較快,油的冷卻速度比較慢,這就適應了刀的不同部位不同化學成分對鏨火速度的不同的要求。」
淬火介質冷速對比:油<水<鹽水
精彩視頻: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對中國的工匠精神肅然起敬,無論卡卓刀是否真的能削鐵如泥,這種古法打刀的工藝都應該得到後人的尊重和保護,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古老文化和工藝應該代代相傳,永世留存!
聯繫合作或者加入我們的交流群一起探討生存
請加掃描二維碼添加我們「狂妹」的微信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生存狂
*好消息:我們近期也會推出會員福利活動,會有很多好玩的、實用的裝備、配件送給大家哦!敬請關注!
BE PREPARE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時刻準備著!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