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鴉片戰爭的電影,特別痛恨琦善、奕山之流,他們不但把仗打敗了,撒起慌來竟也毫不臉紅,果然都是人渣。
長大了,漸漸明白清朝和英國的實力差距決定了鴉片戰爭的走向,卻仍對「奸臣」們的所作所為痛恨不已。
最近讀了易中天先生的《鴉片的戰爭和戰爭的鴉片》,又對「官員的謊言」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撒謊固然可恨,但專制制度卻是謊言的催化劑。
1、競相撒謊的前方將帥
公元1841年夏,英軍佔領廣州城,大清靖逆將軍奕山高舉降旗,按照英軍要求,率兵離城兩百裡,並湊齊六百萬元的「贖城費」,可謂一敗塗地。
可奕山並不慌張。5月26日,他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稱清軍大勝,擊沉、焚毀英軍兵船。6月4日,英軍拿到「贖城費」退出廣州,奕山再上一折,稱英軍頭目在城下「免冠作禮」,懇請「大皇帝開恩」,只要追完商欠(即600萬元的「贖城費」),準予通商(通商早被當地官員默許,只有道光帝蒙在鼓裡),就退出虎門,交還炮臺,不敢滋事。
被騙的道光帝在上諭中說,夷人「性如犬羊,不值與之計較」,天朝略示薄懲,英夷又「作禮乞恩」,算了吧,準許通商,賞還商欠。
7月14日,奕山又上一折,稱「英夷」聽宣,感恩戴德,稱「永不敢在廣東滋事」。
一場大敗,就用謊言輕巧地掩飾過去。
根據茅海建先生的研究(《天朝的崩潰》),整個鴉片戰爭史上,很難找到不撒謊的官員。兩廣總督鄧廷楨撒謊,兩江總督伊里布撒謊,欽差大臣琦善撒謊,參贊大臣楊芳撒謊。而且,只有敢撒謊的,才能得到重用。「撒謊大王」奕山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撒謊水平稍差一點的楊芳「革職留任」;基本不撒謊的林則徐被遣戍伊犁,後來才撒謊的琦善,被判死緩。
總之,誰不撒謊誰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