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熱搜上有個話題在討論「楊超越的演技」。
點開前以為裡面又是罵聲如潮水般激烈,結果完全相反。
非但沒有罵聲,大家竟然一致地誇讚她「演技真不錯」「妹妹好有靈性」。
看這幾張被截下來的動圖,再聯想到超越妹妹之前的實力,演技確實算說得過去。
但跟靈性好像並無關係。
曾幾何時,靈氣是對一個演員有天賦的最好評價。
周迅、春夏、郝蕾……太多女演員都被靈氣修飾過。
但一直能靈下去的好像只有周迅。
馬東在《樂隊的夏天2》開場調侃周迅「你是愛搖滾,還是愛搖滾人」。
瞬間將我們拉回屬於周迅的那個時代。
那個沒有粉絲文化叨擾,人人寵愛既真實又作的周迅。
那個年代啊,真美好。
上世紀70~90年代對女明星顏值的認可就看有沒有登上過掛曆。
掛曆女郎是個聽起來曖昧的稱呼。
周迅就混跡在這些女郎裡,跟多數人的清純和火辣不同,她化了妝能駕馭在這兩者間。
從那時起,靈氣這個詞就出現在每個跟她有過合作的人口中。
周迅沒有接受過科班的訓練,卻讓各路導演排隊找她拍戲。
靠的當然是那個靈。
李少紅拍《大明宮詞》的時候,正愁找不到合適的人去演古靈精怪的公主,剛巧遇到周迅,本來覺得她不太合適,要換人的時候李少紅瞥見了周迅的一個眼神。
立馬確定她來飾演。
婁燁的《蘇州河》,也是看了周迅一眼,僅一眼就確定「她就是我要找的美美和牡丹的結合體」。
還有《李米的猜想》裡執拗的計程車司機;
《橘子紅了》裡為愛奔走的女孩;
《畫皮》裡插足人類感情的狐妖;
……
這些角色跟周迅本人的貼合度很近,準確說應該是她們對待愛情的感覺,讓周迅很感同身受。
有共情,是她身上一大優勢。
陳凱歌在跟周迅合作的時候就說,「她在跟你交流。」
周迅自己也坦言,很多時候,她都是在演自己。其實都不用演,只要聽完導演講的故事,自己感動了就能給出一個不錯的飾演,別人看覺得是在表演,周迅是在生活。
所以等到有戲需要她飾演一個跟自己壓根不像的人時候,她覺得是在自我割裂與消耗。
而之所以周迅可以做到在戲裡與導演和觀眾交流,是她的私生活本就豐富與多情。
談戀愛或許是周迅這輩子最不能割捨的事情了吧。
因為熱愛音樂,跟音樂才子、浪子相愛,有過被拋棄與拋棄的體驗,情感沒有對錯,情緒到了就愛,沒了就散。
轟轟烈烈不可揣測。
那會周迅純粹,大家就跟著她一起純粹。
黃覺在日後的採訪裡不止一次提到過,「周迅就是比一般真實的人更真實」。
她從來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和感動,這種感覺就像樸樹在《奇遇人生》裡展現的一樣:擰巴、意氣用事、像個孩子。
周迅最近在《嚮往的生活》裡與黃磊再次相遇,在此之前他們合作了挺多戲,像是《橘子紅了》還有《人間四月天》,每次殺青後,兩人都沒在聯繫,等到下次再見面非但不生疏反而會像遇見多年未見的老友,真摯且懷念。
他倆在節目裡回憶起當年的趣事,黃磊說她的手被凍過後像根胡蘿蔔,還說她臺詞不過關,總結巴,周迅也接茬講起自己讀不好「計程車司機」,每次都變成「出出車司機」。
現場的嘉賓哄堂大笑,周迅坦然講述。
夕陽西下,一束光打在周迅稍顯老態的臉上,沒了女孩氣,但還是夠不上女人感。
周迅一如當年自己說的那樣,仍舊在女孩和女人間遊走。
只要情緒到了,她看到夕陽都會淚流滿面。
那個年代周迅受寵,大家愛她,她的每次情感宣洩都不會被人詬病成裝、矯情,大家只會在遠處靜靜的欣賞。
這次覺得節目舒適,周迅就主動提出不要通告費再多待一天。
反正,她的任性與率真也不是第一次了。
至少在這個節目裡,黃磊與何老師還是願意寵她。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如今看到周迅參加綜藝或演戲,總有種落寞的感覺。
落寞在她顯得格格不入,落寞在好像跟記憶中的周公子不同了。
有點尬,有點商業。
像是兩個討論比較多的戲《如懿傳》和《不完美的她》。
前者飽受爭議,因為片子用了她的原聲,沙啞渾厚,再加上周迅並未精心打理的臉,跟古裝劇裡的主角相差甚遠。
觀眾嫌棄她的聲音,說她老了。
關於老,周迅說從《明月幾時有》的時候,她就聽到了這樣的評價。
可人怎麼能不老呢?為何要去違背一個自然現象。
翻拍日劇的《不完美的她》更像是周迅的主戰場,裡面那個角色對周迅來說相當容易駕馭。
口碑自然保持著之前那樣的讚譽。
等到今夏的《樂隊的夏天》,在好友張亞東,新人樂隊中,被拿來調侃的戀情和被別人審視的眼光,讓周迅看起來很不自如。
坐在臺上的周迅像是一個商品,在流量網際網路時代被消費。
好在,她那些豐富的感情經歷與追求自由的精神發生在20多年前。
如今的人們再怎麼調侃也不過是懷念,她還在那個位置,被人羨慕,被人欣賞。
之前金星秀採訪周迅的時候,剛播完《如懿傳》不久,看到周迅第一眼金星就說「你怎麼這麼年輕,如何保持的。」
這話不是說她怎麼擁有的少女感,因為這個詞用來形容周迅顯然是貶義,金星指的是周迅的狀態怎麼如此輕鬆年輕。
周迅淡淡回一句「還是很小孩吧」。
這些年,除了做演員,周迅還幹了件事:
成立了「one night 給小孩」公益項目。
每年舉辦一次的演唱會,門票全都捐獻去做公益,就連她的婚禮也被用來做了慈善。
明星做公益更多的是公司給立的人設,而周迅堅持多年,僅僅是她想做。
因為,她不想的事情,經紀人也強求不來。
高曉松在周迅片酬很高的時候想找她拍戲《那時花開》,勸說經紀人同意的理由也是相當文藝,就給我35天的時間,一個從夏天到秋天的時間,可能會見證出什麼。
言外之意沒有錢,但是有周迅想要的東西。
再後來,周迅的片酬更高了,卻很少碰見好的片子,有錢的戲沒藝術性,有藝術性的呢沒錢。
電影《明明》,口碑撲街
千禧年的到來,讓一切都看似穿上了新衣。
新一代的人類高歌著青春,高曉松和周迅以及曾經的愛人四散天涯。
賈宏聲離開了、樸樹隱世、高曉松被罵下直播……
如同樸樹《那些花兒》裡寫得: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周迅的存在就是在每個被現實和時代裹挾的時候,告訴我們,
「看,還是有理想主義存在的,曾經的美好是多麼美好。」
而這也是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周迅像是個標誌,一個喚醒對青春嚮往的標誌。
她是人間精靈,自由又自在。
她擁有著我們為之嚮往的情懷,她很美,美在外表,更美在骨子。
(轉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