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於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組建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由原北大地質學系、地球物理學系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空間物理學專業、北大遙感所以及城市與環境學系的GIS等專業組成。
學院始於1909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是中國最早的地質學教育機構。
地空學院我國地球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傑出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及高級管理專家,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遙感與GPS專業人才,是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是國家地理學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是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一級學科主建單位。
學院下設建制機構1系4所2中心:地理科學系;自然地理所、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地球空間信息研究所;地理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中心、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地理教學實驗中心。學院承擔有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區域地理教學團隊、環境遙感與數字城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任務,另有校級重點實驗室5個、交叉學科研究中心3個:區域地理研究實驗室、城市與區域信息系統實驗室、氣候變化與景觀格局實驗室、土壤與環境研究實驗室、數字水土保持實驗室;土地研究中心、地學計算與分析中心、中國周邊地緣研究中心。
前身地理系成立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組建的第一個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學地理系遷並組建而成。
學院是我國最早具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是我國首批博士後流動站建站單位之一,也是我國最早2個具有自然地理學重點學科的單位之一。地理學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00年,自然地理學成為上海市10個「重中之重資助學科」之一;2012年,地理學成為上海高校19個一流學科(A類)建設的學科之一;2015年,地理學成為上海市11個「高峰高原」(高峰II類)學科之一;2016年,地球科學( Geoscience)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理學進入雙一流學科建設。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已經成為我國地理學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水平科學研究開展的單位。
學院現設有地理學涵蓋的全部本科專業、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是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建有廬山、連雲港和寧鎮地區等實習基地。有自然地理學系、國土資源與旅遊學系、地理信息科學系、海岸海洋科學系,現有教職員工140名,其中院士4人(兼職3人)、長江學者4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青年長江1人、教授30人、副教授39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約1000名,擁有自然地理學國家重點學科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與規劃(人文地理學)、海洋地質學三個江蘇省重點學科。
學院在地表過程與環境演變、碳循環和陸氣協同遙感、海岸帶環境與資源、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土地利用、旅遊地理等方向具有鮮明特色,贏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讚譽。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溯源於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歷史與地科,1919年後歷經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史地部、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國立中央大學地理、南京大學地理系等階段,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的李旭旦教授偕金祖孟等先生至南京師範學院創辦地理系。1997年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批准組建了當時國內第一家地理科學學院。學院始終高舉地理學大旗,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和培育為主導、以學術梯隊建設為根本,以科研條件與平臺建設為基礎,以產學研相結合為動力,腳踏實地建設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平臺和一流的學院。
學院擁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和人文地理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地理信息系統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江蘇省重點學科,地理學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和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擁有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理環境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地理信息科學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物質循環與汙染控制江蘇省重點實驗室、警用地理信息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水土環境生態修復工程實驗室、江蘇省海洋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工程中心、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江蘇省工程中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研機構,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優質平臺。
聲明:本文圖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旨在分享,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