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說: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
英國作家艾力克西斯·霍爾曾經因為沉迷購物與囤積癖一度陷入負債纍纍的破產邊緣,當她下定決心要開源節流、整理身邊的物品時,驚人地發現身邊無用之物太多了,自己卻渾然不覺。
過去的霍爾小姐寧願和丈夫多次爭吵,也要買下許多重複的物品堆在家裡。當她將無用的物品逐漸清理、分類、丟棄後,在整潔的家中與丈夫慶祝結婚紀念日,終於看到了丈夫久違的笑容。
馬克·奧勒留曾說:「幸福生活所需要的東西並不多。能否幸福取決於你的內心,取決於你的思維方式。」
霍爾小姐此刻才明白,那些囤積的物品對她毫無用處。丟棄多餘的一切,學會化繁為簡,生活的累贅與煩惱也會隨之減少,清理物品也是重新清理自己的人生,重新上路,回歸簡單的心靈。
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是你的房間。
《兩周逃出髒亂房間-帶你回歸人生正規的居家整理術》是日本作家勝間和代的著作,她通過斷舍離改變了居住的環境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讓家居環境煥然一新,人生也出現了轉機。看完這本書,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多年的清理習慣,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會收拾之術。收拾房間不是讓物品擺得齊齊整整,而是要懂得如何把無用物品清理出去。
01 從思維模式的範疇來看——真正的改變是思維的改變
常言道:思維的改變才是真正的改變。一個人如果想要走上極簡人生之路,必須要下定決心從改變思維模式開啟,3個步驟讓你輕鬆邁出第一步。
(1)擺脫便利口號的困擾,你需要擁有逃離懶惰成本的思維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處都是給人便利的事物。好比一個人想要從160斤減到90斤,本來只要每天堅持跑步訓練就可以了,可是從購物網站上看見好多神奇的健身器材,然後就有了一種錯覺,以為花錢買了器材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那麼,真的會堅持下來嗎?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打著「便利」的旗號,不斷往家裡搬運運動器材,如跑步機、啞鈴、動感單車等等。不管你選擇什麼樣的器材,只要體內的興奮感過去了,那些器材就會成為家中的無用物品,到頭來還是增加了房間的負擔。
此時此刻,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為什麼要不斷往家裡買入健身器材?原因無非只有兩個:一是買了保險,二是買了放心。說白了就是打著「便利」的旗號去激發我們體內的懶惰因素,東西愈便利,人就會變得愈懶惰。
所謂的懶惰成本,指的就是一個人什麼都不做也能安心的偷懶。世界上到處都是給人便利的事物,因此,逃離懶惰要有拒絕便利的決心。
(2)減少堆積情況的出現,你需要培養實時處理的思維方式
在《兩周逃出髒亂房間》一書中指出,批量處理是指在積攢了一定的量後進行一次性集中處理的方法,而實時處理,就是實時進行處理的方法。
勝間和代在回覆郵件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時,她從不拖延、永遠都是見縫插針,已有時間就先完成部分工作的實時處理主義者。唯獨對待家務事,她卻選擇了批量處理的方法,如倒垃圾,勝間和代永遠都是把垃圾放在玄關裡,等到倒垃圾那天才把垃圾全帶到公寓的公共垃圾場。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避免堆積到一起,均衡發展很重要。當勝間和代決心改變家務事的處理方法後,她發現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不一直堆積,處理起來也不會太費工夫。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把精力浪費在批量處理上,而是要學會實時處理的方法,儘量減少生活中沒有意義的幹擾,為自己節省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人既要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又要享受放鬆、休閒的生活方式。
(3)認清沉沒成本的真相,你需要培養主動放棄沉沒成本的思維方式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術語,指的是現有價值為零,由於過去投入了大筆費用而產生的成本。
好比我們看電影,只要坐在電影院15分鐘或20分鐘,就能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雖然電影票已經買了,但如果這部電影不也好看的話,最合適的做法是馬上離開。
因為買電影票的錢已變成了我們的沉沒成本。正是這樣的沉沒成本,總附帶著魔力,讓人念念不忘。如果我們不能走出沉沒成本的陷阱,就會在層層嵌套中不斷投入新的成本。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斷佔用,至於是否值得、是否有意義,則是理性負責判斷的事。
人的認識會產生偏差,你做出一個選擇,就會損失另一個選項的成本。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擺脫「沉沒成本」帶來的影響,正確地判斷事物的價值。
02 從當下現實的範疇來看——舒適的家居環境離不開果斷捨棄的決心
(1)捨棄不用的物品,讓可視範圍更空曠
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裡,女主人公從睡夢中醒來,看見家裡堆得滿滿當當、高高低低的家具,感到自己像睡在一個自己為自己掘的墳墓裡。
一個女人覺得自己生活在墳墓裡,可見她的內心是多麼的冰冷與絕望。其實,居所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濡養身心的環境。將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也是將心靈打掃乾淨的一種途徑。
勝間和代在《兩周逃出髒亂房間》一書指出:斷舍離時最重要的,是知道什麼該捨棄,什麼不該捨棄。基本的判斷標準極其簡單——現在不用的東西一律扔掉。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最讓人發愁的是現在不用將來可能會用到的物品。只要想到將來可能會用上,便失去了捨棄的決心。
此時,我們不妨從空間與心情兩方面進行思考,對於一些既缺乏稀缺性的,又屬於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如一次性碗筷、衣架、電源線、瓶瓶罐罐等應該馬上捨棄。因為我們重新買入這些物品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與成本。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華屋萬間,夜臥不過五尺;縱有臥榻三千,只得一席安寢。珍饈海味,食之不過三餐,縱有菜品上百,飽飲不過一斛。
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只有清除掉那些99%對自己無用的東西,然後集中精力過好剩下的1%,你會獲得一個舒適整潔的家居環境,讓你在家中的可視範圍更空曠,讓你更能感覺到家的魅力在讓你的人生更加輕鬆自在。
(2)從效果顯著的地方開始,讓清理成為日常
斷舍離是一種需要我們終身堅持的習慣,對於剛開始踐行的人而言,要從簡單且效果明顯的地方開始。那麼怎樣判斷從哪裡展開斷舍離才合適呢?
勝間和代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在《兩周逃出髒亂房間》總結出三條規則:1、自己長時間停留的地方,看得見的地方2、目的明確的地方 3、物品本身較少的地方,狹小的空間
我們的臥室恰巧符合了這幾個原則,臥室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家中,度過時間最長的地方,其空間有限、用途也很明顯。因此,很多人在踐行斷舍離時都會把臥室選為第一步。
對於女性而言,擠佔臥室的不是其他物品,而是我們的衣服。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每到換季的時候,我們總是無法抵制各大商家給出的優惠政策而去購買各種款式的衣服,每天進行不同的搭配。而實際上,大多數人即使有很多衣服,經常穿的也只有最喜歡的那幾件,其他的也就成了擺設,因此清理房間其實就是清理衣櫃。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不妨把衣櫃裡的衣服進行分門別類,對於常年不穿的衣物該捨棄的就要果斷捨棄。因為清理衣物的過程,也是坦然面對自己的過程,真正篩選和留下那些適合自己、讓自己怦然心動和愉悅的、能夠代表自己的衣物足矣。
有人曾說:擁有意味著被約束,人應當滿足於小和少。我們通過整理肉眼看得見的環境,同時也是整理自己,東西少了,心靈卻更富足。其實,生活中的捨棄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一種經過篩選的完美。
03 從規劃將來的範疇來看——學會控制購入,輕裝上陣
明尼克曾說:「絕大多數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攜帶了沉重甚至是超重的行李箱。」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習慣了做加法,因為打折便宜,大家都在儲備一些將來可能用得上的物品。如果想要毫不費力地維持斷舍離之後的狀態,我們必須要學會管理夠入。
義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一個定律,叫做「二八法則」,他認為任何一組東西,最重要的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約20%,其餘的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換句話說,我們擁有太多的選擇、過多的欲望就會遏制不住購買的衝動。要是放縱自己去購買,又會走上堆積無用物品之路。因此,我們要儘量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望,在買入一件物品時,一定要從使用頻率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值得購買。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使用頻率高而體積小的物品,可以毫不猶豫地購買;
2、使用頻率低且體積大的物品堅決不能購買;
3、使用頻率高、體積大的物品和使用頻率低、體積少的物品,我們則要深思熟慮後才決定要不要購買了。
這個怎麼理解呢?好比一個家庭想同時購入一款烤箱和一款多功能豆漿機,買烤箱的目的是想體驗一下製作烘焙的快感;而多功能豆漿機則是出於為家裡人準備每天的早餐飲品。從使用頻率考慮,多功能豆漿機可以毫不猶豫地購入;而烤箱則是不能購入的,因為你的快感過去了,烤箱就會成為無用物品,而且它的體積大佔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購買必要且使用的物品,購買品質較好的物品;也要做到定期清理用不到的物品,不要有丟棄浪費的想法。如勝間和代在《兩周逃出髒亂房間》一書中說:我們要做的,是帶著質疑的眼光審視每一件物品,在購買之前認真想一下是不是真的需要。
結語:做到了簡潔,你將無所不能
賈伯斯說過:「簡潔可能比複雜更難做到,你必須努力理清思路,才能讓事物變得簡潔,但這麼做總歸是有價值的,一旦做到了簡潔,你將無所不能。」
簡潔的生活,其實是以少勝多的生活,少的是我們對物質的貪得無厭,多的是對心靈和精神自由展開的空間。
其實,居住環境能改變一個人,一個整潔有序的房間也一定會讓人帶來積極向上的影響。改變你的生活,不如從收拾房間做起。如果你面對髒亂房間感到無從下手時,不妨從勝間和代的《兩周逃出髒亂房間》一書找到你想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