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月2日電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儘管馬來西亞旅遊、藝術及文化部作風低調,但旅遊促進局卻表示,已在海外積極宣傳,而行內人認為,2020年也適逢「馬中文化旅遊年」及「柔佛旅遊年」,料可吸引更多中國及新加坡遊客。
馬來西亞入境旅遊業公會署理會長梁偉虹稱,馬來西亞並非第一次辦旅遊年,平均4、5年就會策劃一次。過去是由旅遊部去主導,並由業者配合,但這次則有些不同,因2020年首次增加「馬中文化旅遊年」。
她說,搶灘中國市場要提早做足功課。官方的活動綱要尚未下達,業者肯定趕不及配合,因此與中國市場有聯繫的旅遊業者,一早就通過本身的渠道,爭相把握「馬中文化旅遊年」的契機。
「實際上,『馬中文化旅遊年』早在2019年就大力宣傳,因剛好適逢馬中建交45周年,因此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也助力了不少,這對2020年旅遊年有很大的幫助。」
梁偉虹提到,業者都非常珍惜這次馬中文化旅遊年,有業者牽頭來帶動旅遊活動,包括與華團、馬中相關的組織,配合籌備了各種學術及文藝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中醫藥學術交流的展覽、馬中企業之間的交流等。
儘管外界認為馬來西亞旅遊部的宣傳力度不足,但馬來西亞旅遊促進局總監慕沙尤索夫認為,國人認為旅遊部宣傳不足只是刻板印象,旅遊部的宣傳方法不同,較多是面向海外。
「我們通過與旅遊組織及業者配合,包括馬來西亞旅遊同業協會(MATTA)、馬中旅遊文化促進商會(MICA)及馬來西亞入境旅遊協會(MITA)一起合作在海外的宣傳。」
他也指出,馬來西亞旅遊促進局自2017年11月、2018年全年及2019年全年,都與旅遊組織合作推廣2020年旅遊年,特別重視在海外的推廣。單在2020年1月,旅遊促進局就分別在印度、汶萊及西班牙宣傳,而2、3月的宣傳焦點放在歐洲。
慕沙尤索慕沙指出,馬來西亞旅遊部及相關單位一起合作海外的促銷、路演及媒體宣傳,同時也邀請blog、網紅、社交媒體名人等推廣馬來西亞旅遊。此外,馬來西亞旅遊部已策劃了「20+20」旅遊日曆,來吸引海內外遊客。
另一方面,柔佛州旅遊及婦女、家庭、社會發展委員會主席廖彩彤則表示,柔佛州在2019年8月已公布州內「20+20」旅遊日曆,即在柔佛20個縣篩選出值得參觀的地點,並配有20個慶典項目。
在宣傳這一塊,他們已通過電視節目、電臺廣播、社交網站等訪問來宣傳柔佛旅遊,而實體廣告方面,也在雪隆地區的巴士、飛機、電召車等做出宣傳。在過去半年,他們在電視、網絡及飛機上也做了宣傳,而2020年會獲得更多預算,因此也可以繼續推銷。
提升基建 迎接更多旅客
柔佛州毗鄰新加坡,兩地市民的往來向來頻密。資料顯示,每天至少有40萬人使用長堤和第二通道,這當中包括30萬過境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
在2020柔佛旅遊年,趁假日前來柔佛度假、旅遊的新加坡遊客也會激增。州內的旅遊業者冀望,政府提升基建及旅遊設施,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的遊客。
旅遊業者張佳景指出,柔佛州旅遊業者最關心的問題是關卡服務、塞車及廁所衛生的問題,因當遊客人數一多的時候,廁所衛生就成了一個問題,因此希望政府可以加強保潔工作。
他提到,以柔佛的旅遊而言,遊客主要來源是新加坡,當關卡負荷量在2019年沒有解決的話,那麼在2020年,如何迎接更多遊客進來也是個問題。若看數據的話,每年的遊客人次都在增長,而因2020年是旅遊年,因此業者希望有更大的增長。
「財政預算案有(旅遊年)撥款,除了吸引遊客之外,很多人都希望政府在旅遊年可以大事提升或維修旅遊設施,以為未來的旅遊留下更多的資源。」
張佳景從事新山及昔加末的地接團服務。在他看來,自由行是一個趨勢,如今有很多8至10人的家庭、朋友團選擇自行購買機票,然後聯繫當地的地接團來安排榴槤團或生態旅遊。
此外,廖彩彤受詢時則指出,關卡的負荷量的確已超過預期,馬來西亞國家及州政府在過去一年半,有逐步提升柔佛關卡的設施。目前,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林冠英也已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給予8000萬林吉特的撥款來提升關卡的問題,各方在配合逐步改進。
廖彩彤提到,柔佛州各縣的民宿或在地導遊的旅遊活動各有特色,其中在麻坡、笨珍、居鑾的在地導遊做得不錯,因有一群熱衷宣傳自己家鄉的年輕人,在推動人文旅遊的工作。
細膩規劃 推動深度旅遊
旅遊業已成為振興馬來西亞經濟的一大支柱。2020旅遊年,官方看重的是可否達到3000萬遊客人次,業者要拼的是業績,但另有推廣人文導覽的旅人組織及社區導覽員則提醒,旅遊業的發展不應是每幾年一次的嘉年華會,或是壓價吸引遊客,更應該是常年細膩的規劃。
導覽員卓振宏直言,他們作為一個推動人文導覽的組織,更在乎的是各級政府維護地方上的設施,包括規劃人行道與腳車道,讓旅人可以通過步行或騎車等慢活的方式,來欣賞沿線景觀。
吉隆坡市政局與Think City因應生命之河,規劃了一條吉隆坡古蹟散步道,並將老城巷子美化起來,這是很不錯的開始;但他也提醒,接下來還有很重要的基建需要提升,如汙水處理、公共運輸聯繫網及訊息網等。
「只要基建做得好,推動旅遊業起來就事半功倍。」在這個新時代,「深度」、「在地」及「體驗」是自由行旅客的旅遊趨勢;「深度」體現文化美感與深邃厚度、「在地」可牽動人與人的關係與想像及「體驗」帶來樂趣並推廣特色產業。
卓振宏指出,馬來西亞政府應提倡各城鎮有溫度的旅遊,近年來有許多年輕人所帶領的社區導覽與創立推動的在地特色產品,也讓國內外旅人有更多有素質的體驗行程。「『深度』、『在地』及『體驗』要走向可持續性的路向,環境永續,古蹟保存與在地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此外,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副團長李斯斌認為,國家或州旅遊局在推廣國內或州內旅遊時,往往比較著重於高大上的節目形式,但千篇一律的嘉年華活動已較難吸引國內外遊客,可能淪為「為做而做」。
「如今的外州或外國遊客來到一個地方旅遊時,更想的是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因此我覺得,政府在辦旅遊年時,少一點嘉年華式的活動,多一點與各地、各社區的旅遊相關組織一起舉辦個別的旅遊活動,尤其是社區導覽,會更有意思。」
他認為,政府可以和人文導覽與社區組織配合,以策略性的方式來配合做一些當地特色的深度活動,比如生態旅遊等。以古城馬六甲為例,馬六甲向來有不少有心人及民間小組織,在用本身的方式來推動州內的深度旅遊或社區導覽。(林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