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先秦烹飪史料選注》、網絡資料整理
【作者】@E-sun食育
【導讀】
① 關心2000前的古人吃什麼,是一種趣味,也能豐富知識;
② 今天餐桌上的食物,一是不斷培育新品種,二是不斷引進域外食材,三是加工、烹飪技術的革新;
③ 古人羨慕我們的豐富,我們怕是也要羨慕他們的原生態吧。
【聲明】版權@E-sun食育 所有,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來源。
剛火完《中國詩詞大會》,史詩巨作《大秦帝國之崛起》又開始霸屏。
小編看劇看餓的時候就在想,劇中人物在2000年前吃什麼?他們沒有麵包牛奶吃,我們怎麼能和劇情產生共鳴?
記得《中國詩詞大會》,有一道題目,「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和葡萄一起帶回的「舶來品」還有哪個?
A、玉米;B、辣椒;C、苜蓿。
嘉賓答錯了。對於沉浸在古典詩詞的小姑娘而言也很正常,但我們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玉米和辣椒原產自南美,發現新大陸後傳入歐洲,到明朝中晚期傳入中國。詩句「葡萄入漢家」已經點名時代為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很多吃的,猜測還有苜蓿吧。
作為吃貨,我們還有個常識,但凡帶個「西」字的西瓜西紅柿,帶個「胡」字的胡椒胡蘿蔔,帶個「番」字的番薯番紅花,帶個「洋」字的洋蔥洋芋,大多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之時,或唐朝萬邦來朝之時,或明朝大航海之後,或清朝洋槍叩關之後,傳入中國的。
排除西胡番洋… 感覺沒剩下幾樣。
前段時間有一個段子,某人穿越到了先秦:
「客官裡邊請,請問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碗西紅柿雞蛋面。」
「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紅柿現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什麼鳥店!連碗面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上一屜!」
「這位爺,也沒有。饅頭包子得等到諸葛丞相討伐孟獲的時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吧?」
「瞧你說的。咱是在關中,水稻原產亞熱帶,得翻過秦嶺才能種,咱也沒有。」
「要死了!那就來個大俠套餐吧,半斤女兒紅,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幹嘛?」
「客官,小點聲!官府嚴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大罪,萬萬不敢啊!再說女兒紅是吳越才有,咱是在關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到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幹!那就不吃飯了,來根煮玉米吧!看電視劇《大秦帝國》裡不是有玉米地嗎?」
「那是導演瞎拍。玉米現在還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
「那上點水果吧。大熱天的,來半個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產,要到北宋末年,才從契丹傳到漢地……」
「沒有西瓜,蘋果總有吧?」
「真抱歉,西洋蘋果十九世紀才從歐洲傳入中國。客官,您別點水果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像什麼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蘿啦……您現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裡到底有什麼?」
「粟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敢情你開的是麻辣燙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我想開麻辣燙也開不成啊!」
「沒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種子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白菜?」
「您有所不知,鐵鍋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況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以後才有。」
「好吧,其實你們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現在還在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傳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還十分罕見。」
「那就來份燙白菜吧,多加點香菜。」
「嘿嘿,香菜原產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後……」
「去你大爺的!我真恨不能一黃瓜拍死你!」
「黃瓜?黃瓜原產印度,也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沒有黃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來自東南亞,晉朝時傳入中國的。隋煬帝就特別愛吃……
「……」
「客官您還要什麼?」
這個段子實在是妙,簡直就是笑林食物簡史。
堅持讀到這裡的人,不是閒得無聊,就是很有趣味的人。
那我們就回到小編開頭的疑問,2000年的中國人吃什麼?
在先秦時代,人們並沒有現在那麼成熟的烹調技術。在沒有火的時候,吃的是草木的果實,鳥獸的生肉。後來有火了,學會的兩種技藝就是烤和煮,秦國的烹飪手法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找一張先秦擼串的圖真的太難了,拿一張漢畫像石【烤肉】代替吧,出土於陝西綏德
飯: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糈、穛。
——《禮記》
吃的主食有黃米、高粱、大米、小米、白黍、黃粱等。做法主要是煮粥、煮乾飯,還是粒食,沒有磨麵磨粉技術,還吃不到麵條麵餅。粥有麥粥,米粥,米粥中又分糯米粥、黃米粥、小米粥。從古至今,中國主食的模式變化不大。
今天這些國寶級文物鼎、爵、甗、觚、瓿、罍、觶、尊、壺、豆、盨、簠、簋、鬲、敦、盉、盂、匜等,當年就是做飯盛飯的。
吃牛肉、羊肉、豬肉做的羹和烤牛肉。
古代的羹和現在的羹不一樣,古代的羹是把肉切成小塊熬煮,最後做出來的比較像現在的亂燉,而不是湯羹。除了做成羹,牛羊肉切成片切成大塊直接吃的方式更為常見,古代人沒那麼講究,都是吃肉吃到飽的肉食動物。
食:蝸醢(讀hai3,肉醬)而菰食,雉羹;麥食,脯羹,雞羹;析稌,犬羹,兔羹;和糝不蓼。濡豚,包苦實蓼;濡雞,醢醬實蓼(讀liao3);濡魚,卵醬實蓼;濡鱉,醢醬實蓼。腶修,蚳醢,脯羹,兔醢,糜膚,魚醢,魚膾,芥醬,麋腥,醢,醬,桃諸,梅諸,卵鹽。
——《禮記》
蚌蛤醬、雕胡米、野雞羹這三種配合著吃,麥飯、肉羹、雞羹這三樣配合著吃,大米飯、犬羹、兔羹這三樣配合著吃。上述諸羹都要加入用佐料和米屑調製的湯,但不加蓼菜。在煮小豬的時候,用苦菜把它包起來,去其腥味,在豬腹裡塞入蓼菜。在煮雞時,加入釀醬,一在雞腹中塞入蓼菜。在煮魚時,要加入魚子醬,在魚腹中塞入蓼菜。在煮鱉時,要加入釀醬,在鱉腹中塞入蓼菜。吃肉乾時,配以蟻醬。吃肉羹時,配以兔肉醬。吃糜肉切片時,配以魚肉醬。吃魚切片時,配以芥子醬。吃生糜肉時,配以釀醬。吃桃幹、梅幹時,配以大鹽。
這段很有意思吧,吃桃幹、梅幹時加鹽,很像現在的鹽津食品。吃生魚片的時候蘸芥子醬,芥子被用在法國有名的第戎芥末醬中,古人實在太博大精深了。在烤魚的時候魚腹中要塞入蔬菜,這個手法也很小資。吃生肉的時候要加釀製的醬,有可能是醬油一類的佐料,也很符合牛生的吃法。看來,古人一點也不會虧待五臟廟的。
吃飯是最講究等級的,甚至,吃飯的器具「鼎」「爵」直接用來定義等級地位,即禮器。在先秦,物產不如現在那麼豐富,只有天子、諸侯、大夫、士這些貴族才能享受美食,平民和奴隸能吃飽就不錯了。
孟嘗君(薛公)好養士,聲稱與門客吃同樣的食物,有一個門客不信,親自去看後,孟嘗君的桌上食物和他們的一樣,羞憤而自殺。但在私底下,孟嘗君又是酒肉又是燕窩。
讓人民有充足的食物是君王的第一要務,民以食為天嘛,想安天下先安百姓的胃。只要能讓老百姓填飽肚子,你讓他去上戰場、修長城、挖運河,都不是事兒。
吃飯的次數,也是有階級差別的,你是個平民,一天兩頓飯,早晚各一頓;如果你是個貴族,那麼這個時候,你是一日三餐;如果極端小的概率,生而為天子,你就可以吃四頓了。
天子吃的更是講究,在《周禮》中記載,天子飲食的官員在天官·宰冢中,有膳夫、皰人、內饗等等多個職位,每個職位下面還有屬官。要不為什麼都想當皇帝呢,說到底也是為了一口飯呀!
當然是從各地進貢來的,《尚書》中記載了各地需要進貢的食材,甚是有趣。
比如山東進貢食鹽、精葛布、海產,徐州進貢長尾山雞,揚州進貢竹子、象牙、獸皮、鳥羽、犛牛尾、橘子和柚子,荊州地區進貢箘竹,長江兩岸進貢大龜鱉等等。
《呂氏春秋·本味篇》裡,伊尹以至味說商湯,先講了味道之美,又講了食材之難得,最後講只有得天下者,才有權力獲得天下至美的食材,才能享用人間所有的美味佳餚。
為了美食而徵伐,這是美食的功勞,還是美食的罪惡呢?
看了這麼長的段子和史料,簡單回顧一下食物的歷史,會發現我們的餐桌如此豐盛,是歷史長河積澱的結果,不是從來就這樣。
食物的來源,一個就是前文提到的「西胡番洋」字輩的食物,不斷從國外引進;另一個就是新物種的馴化和原有品種的不斷改良,像雜交水稻,抗倒伏小麥,甜/糯玉米,小西紅柿,奶油草莓,轉基因大豆和木瓜……等等,這些霸佔我們餐桌的幾乎所有食物,都是近幾十年育種技術(親緣雜交、化學/輻射誘變、基因改良等)培育的新品種。
同樣是小麥大米,先輩們吃的品種、成分和加工烹飪方式與我們今天可能很不一樣。今天,幾乎沒有哪種食材的食用史超過50年(2代人),說一種食物吃了2000年了,不過是同名同類而已。今天我們吃的轉基因水稻、雜交水稻,包括日本侵華留下的「五常米」,和秦楚魏韓當年所種所食,大不一樣。
同樣是小麥大米製品,他們吃的是全麥粥、糙米飯,這很符合現代營養學提倡的健康飲食理念,但在那個食物匱乏、技術落後的年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把食物做的精細,才能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才能更好地保障營養。
今天,我們吃的白米飯、饅頭、麵包、薯片,澱粉勾芡的粥湯,加了玉米糖漿的飲料,也不過在我們小時候才開始有得吃,就是不到30年的歷史。這些食物能快速消化吸收,引起血糖的劇烈波動和脂肪的合成積累,我們為應對「饑荒」而進化的身體,並不是為代謝這些食物而準備的,這種對「效率」的追求走到了健康的反面。
對今天的人而言,食物的效率不等於健康的效果,從成分複雜的粗加工食物中緩慢吸收身體所需的各類營養素,比精加工的快速高效的配方食品,更有利於健康。
AJCN: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營養?
柳葉刀:關注食物本身吧,別再談單個營養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