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與田震的關係一直被媒體津津樂道。尤其是近幾年,那英因擔任「中國好聲音」導師而維持一個較高的話題度,與她有過「過節」的田震便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她的「那話題」範圍內。畢竟,努力地深挖各種可能的話題從而吸引眼球是各類媒體的工作重心。田震作為國內流行樂壇上的一代領軍人物,又兼有「摔話筒」如此火爆地行為,拿來製造熱點太適合了。相對而言,與那英有關聯度的另一個名歌手刀郎,面對那英的幾次「挑釁」,皆對以「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超然與淡定,就沒有給媒體提供什麼炒作的題材和機會。因此,刀郎在「那話題」裡並不熱鬧。熱鬧的只是媒體。
被媒體不斷炒冷飯的那英與田震,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我們先看看田震的情況。
出生於1966年初的田震,是地道的北京女孩,1984年便發行了自己首盤專輯(錄音帶)。到了1986年的時候,田震已成為大陸流行樂壇的一線歌手。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陸第一次原創流行音樂——西北風的流行,田震更是其中一員主力唱將。而那時的那英還在以蘇丙的名字,戴著幾乎能遮住整張臉的墨鏡,努力地模仿並翻唱著蘇芮的歌曲並大獲成功(另一名模仿蘇芮成功的人是黃綺姍)。顯然,田震的成名要比那英早幾年。換成是現在,田震是導師和評委級的,而那英則是參加選秀的學員。只不過,學員超越導師的情況也並不罕見。
再看看那英的情況。
生於1967年末的那英,是個遼寧女孩,比田震小了近兩歲。她的音樂首秀也是在那場「西北風」中,1988年,她以一曲《山溝溝》引起公眾的注意。早期大陸的流行歌曲,有「男學劉文正,女學鄧麗君」之說,甚至像田震這類比較陽剛的聲音都模仿過鄧麗君(她還學過郭蘭英)。而到了那英的時候,臺灣的蘇芮以硬朗的風格打破的鄧麗君的柔美而大獲成功。那英的聲線與蘇芮有很高的相似度,於是那英就模仿蘇芮,而且模仿得還很像。直到1991年,她拿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首歌——《山不轉水轉》(電視劇山不轉水轉的主題曲)。由此擺脫了翻唱的陰影並一路開掛。氣勢之足,大有趕超當時風頭正勁的毛阿敏之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大陸流行樂壇的第一人既不是田震,也不是那英,而是毛阿敏)。
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那英無論是出道還是成名,都比田震要晚。雖然同在音樂圈,又同在北京,兩個人並不熟悉是很正常的。韓紅就曾經說過,在與孫楠合唱《神話》之前,他們並不熟悉。因此,早期兩個人的關係無所謂好壞,既不是熟悉的陌生人,甚至算不上萍水相逢的過客。各自生活,各自快樂!
如果說兩個人有什麼交集的話,那就是那個古老而又難逃的俗套:同行業(同行是冤家)、同地區(抬頭不見低頭見)、同名氣(一山難容二虎)、同性別(兩個女一臺戲)。
真正使她們發生聯繫的第一個公共性「事件」是一首歌——《好大一棵樹》。1992年,那英在央視春晚上以歌曲串燒的形式演唱了這首歌。1993年,田震演唱了這首歌,並獲得了央視MTV金獎。用後人的話說,這是她們兩個人的第一次「交鋒」。其實,這能說明什麼呢?儘管兩個人的演唱被吃瓜群眾和媒體別有用心地比較了一番,但似乎也無法人為地製造出什麼話題以供炒作。總不能說誰唱的好的,誰唱得不好吧。畢竟,那英參加春晚只是串燒,田震也只是拍了個MV而已。不過,名人就是名人,媒體就是媒體。想想看,王菲唱了《我和我的祖國》後,李谷一在自己的微博下放出自己的原唱,於是媒體就幸災樂禍般地向廣大網友積極地做些唯恐天下不亂的暗示。
此後幾年,在互不相關的表象下,卻有暗流洶湧。這股洶湧的暗流也是後來媒體炒作兩個人關係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別說摔話筒,就是當場打架,兩個人的關係也不會讓媒體保持這麼多年的關注度。
這個基礎是兩個人在當時流行樂壇上旗鼓相當的地位和名氣。
上個世紀90年代下半期,隨著大陸歌壇大姐大毛阿敏遠走他鄉。流行樂壇上一姐獨大的局面被打破(田震已於八十年代末退隱),而彼時的那英,早已成為獲獎無數、萬眾囑目的明星。正當其星光無限,睥睨群雄時,沉寂多年的田震重出江湖。儘管老歌手復出的效果多半不理想,但田震是個例外(另一個意外是齊秦的復出)。
1996年,田震以一首《執著》東山再起,而且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
風頭正勁的那英VS捲土重來的田震。那英、田震開始爭霸樂壇。這就是整個事件炒作的基礎,說到底還是名人效應,能夠吸引足夠的眼球。
真正使兩個「決裂」是一次頒獎。在這次頒獎會上,田震的行為給媒體提供了十足的炒作佐料,最終將這次「事件」做成了一道永遠吃不完的大餐。而且成功地「挑撥」了田、那兩人的關係,徹底地「離間」了那、田兩人,並在此後的多年裡,不停地炒作這個事件,有效地阻止了兩個人的「和好」。
我們來看看這次頒獎會上發生的事情。
2001年4月,&34;頒獎晚會在南京五臺山體育館舉行。按照頒獎的潛規則,獲獎者本人必須到現場領獎,否則所獲獎項就要被取消並頒給別人。這也是組委會為了增加晚會看點而不得已的措施之一,到場領獎也是獲獎者尊重該獎項的表現。在最重的獎項「最受歡迎的女歌手」的投票中,田震第一,那英第二。那麼這個獎項是該頒給田震的。但田震一開始表示無法來領獎,於是組委會便準備將這個獎頒給那英,並準備好了頒獎詞等工作。但是晚會快開始前,田震又通知組委自己可以來領獎,這讓組委會感到來不及變更了。於是組委會便與田震協商,或者不要來了,或者頒給她另外的獎項。最終,田震還是來領獎了,還帶著極大的不滿與怨氣。她登臺後,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說完後將話筒放在臺上轉身就走了。大家注意,田震並沒有摔話筒,而是輕輕地放下。這一點從視頻中看得很清楚。所謂的摔話筒,純粹是媒體炒作而已。而且事後田震也表示,她只對事不對人。意思很明確,這個事件與那英沒什麼關係,就是組委會的責任。那英上臺領獎時,那英也是流著淚表達了自己的幸運(原話大意是,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是最幸運的)。所以對待這件事,無論是田震還是那英,當時兩個人都沒有怪對方的意思。
但在媒體的眼中,這麼好的體材不充分發揮就太浪費了。在媒體看來,田震和那英必須相互恨得銀牙咬碎才行。組委會的責任有什麼可炒作的。更何況這件事本身還有更深遠的意味。
如果田震僅僅是發個牢騷,放下話筒就走的話,這件事本身也經不住這麼多年的炒作,早該炒糊了。就像孫楠退賽《歌手》一樣,也沒有掀起什麼風浪。這件事只所以不停地發酵,時不時地被翻出來咀嚼一番,主要在於以下二個方面:
一、田震發怒揭露了所謂的評頒是怎麼回事,有普及知識的意義。
二、那英近幾年有熱度,而且是「四面楚歌」。於是田震和刀郎一樣成了抨擊那好英的佐料。
三、兩個名女人之間,永遠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更何況故事主角之一還曾經這麼激烈過。就像大家看「乘風破浪的姐姐」,那些唱的歌、跳的舞遠沒有姐姐門的「宮心計」及互撕吸引人。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田震摔話筒事件純粹是媒體炒作。若沒有媒體這些年不懈努力地挑撥離間,那、田兩人個還不至於真的成仇。早些年那英曾說過,在她眼裡,只有毛阿敏和田震才是巨星,可見她本人還是挺尊重田震的。在一檔節目中,那英稱田震為前輩,也並沒有不敬之意。兩個人後來真的成了不見面的「仇家」,除了媒體不遺餘力的挑撥外,還與各自己的性格有關。兩個北方人,性格也很像,直來直去。大家已在《中國好聲音》中領教過那英的大大列列、口無遮攔,甚至有點無腦。田震同樣也是不會委婉。有一次參加同一首歌的演出,她在臺上唱到高音部分時,有一個歌迷上臺送花,她明顯地露出厭煩的表情,意思是歌迷不應該這個時候上臺送花打擾她唱歌。這就是真實的田震。直來直去的田震和大大列列的那英,性格上基本是針尖對麥芒。誰都不願意主動示好及解釋。這正是媒體挑撥離間能成功的所在,也正是媒體最喜歡的炒作及擺布對象。更何況,這兩個人原本很自信,就很獨立,還很具有名人的睥眤與不屑!
在北京廣播電臺的一次評選活動中,田震與那英再度入選「最受歡迎的女歌手」獎,最終那英獲得該獎。在隨後的表演中,那英演唱了一首被認為充滿火藥味的《願賭服輸》。看看,媒體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了!
曾經有一個模仿秀的節目,讓田震和那英的模仿者合唱了一首歌:此生兩人似乎不可能合作,那就讓大家想像一下兩人「握手言和」的其樂融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