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醫學、生活服務業、民生工作、大學生就業、小微企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仝小林:發展祖國醫學勢在必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認為,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其獨特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思想,使得其在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時,可提供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策略。發展祖國醫學勢在必行。應當認識到,中醫藥在新中國成立後歷次疫情防控中成功運用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環節。首先,中醫藥應急防治體系尚未健全;其次,中醫藥防治疫病科研思路還不夠明確;最後,中醫傳染病學人才與中藥戰略儲備不足。針對上述問題,應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在尊重、遵守中醫藥自身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手段,吸收新型科學研究成果,圍繞提高療效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疫病的系統研究,同時建立健全中醫藥應急防治體系,並完善科技政策支撐的配套措施,下大力氣培養一批優秀的中醫學疫病學科人才,從國家層面籌備中藥應急資源儲備,最終使中醫藥防治重大疫病體系成為保障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一鳴:加大對生活服務業數位化轉型的支持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指出,推進生活服務業數位化轉型,不僅對提振我國消費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將為我國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第一,加強全產業鏈視角的頂層設計。建立數據規範和標準,推動企業從物料採購、物流、加工、零售、配送和服務等業務流程全鏈條數位化。第二,探索不同細分行業數位化轉型。生活服務業點多面廣,不同細分行業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差異較大,其中電影、票務領域網際網路滲透率很高,大多數行業滲透率較低。第三,加快生活服務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企業上雲、數位化轉型設備、服務購買給予支持,提高數位化轉型資金保障,精準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短缺難題。第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撐。將生活服務業數據基礎設施納入新基建之中,在發展即時配送網絡、培育智慧生活服務企業等領域給予更多資源投入,以帶動生活服務行業的全面數位化。第五,推動政府、企業形成合力。發揮生活服務平臺數據、科技等優勢,助力政府提振消費,構建「網際網路+」消費生態體系。
摘編自《學習時報》
【曹紅豔:兜牢基本民生底線、辦好群眾關切事情】
曹紅豔表示,在疫情所帶來的前所未有挑戰之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項項民生指標和一系列惠民部署與舉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策。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改善社會消費預期,是擴大內需、有效對衝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無論「六穩」還是「六保」,都把就業放在首位。聚焦重點人群分類施策,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之難,打通農民工返崗「堵點」,補上復工「斷點」。財政、貨幣、就業等宏觀政策形成合力,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及時「供氧」「輸血」,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們生存下來。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是就業最大的「容納器」,穩住了中小企業,就穩住了經濟的基本盤。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立場:促進大學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
河南信陽師範學院副教授郭立場指出,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的情境下,促進大學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不失為一種務實的選擇。促進大學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迫切需要高校和屬地政府提升大學生就業工作質量水平。一要加強信息平臺建設。迫切需要搭建完善高效的就業信息平臺,使學生、學校、社會的就業要素形成完整高效的配置,降低供需雙方的人職匹配成本。二要合理利用社會資源。不斷完善勤工儉學、校園服務實踐等育人環節,鼓勵學生投身生產實習、崗位鍛鍊等實踐環節,積累並維繫良好的社會資源,併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信息來源和求職空間,從而降低求職成本。三要構建就業保障體系。鼓勵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基層就業、掛職鍛鍊、應徵入伍等實現多渠道就業。同時,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提升保險水平和保障措施,促進大學生失業者積極再就業。四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教育部門要著力解決畢業生離校前的教育引導工作,人社部門要重點做好畢業生離校後的指導服務工作,社會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其他相關部門要協同配合切實做好跟蹤服務,多方聯動、凝聚力量化解就業難題。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董希淼:加大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董希淼認為,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影響等多重因素,抗風險能力薄弱的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大。在特殊時期,大型銀行應扛起責任和擔當,繼續發揮機構網點多、資金成本低等優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並逐步降低貸款利率,將更加有力地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下一步,應從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監管政策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激勵約束機制,為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同時,推動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主流銀行與網際網路銀行加大合作,加快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減少大型銀行下沉服務可能產生的「掐尖現象」和「擠出效應」,防止對大型銀行的激勵政策措施「誤傷」中小銀行。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