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發展祖國醫學勢在必行

2020-11-19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醫學、生活服務業、民生工作、大學生就業、小微企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仝小林:發展祖國醫學勢在必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認為,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其獨特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思想,使得其在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時,可提供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策略。發展祖國醫學勢在必行。應當認識到,中醫藥在新中國成立後歷次疫情防控中成功運用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環節。首先,中醫藥應急防治體系尚未健全;其次,中醫藥防治疫病科研思路還不夠明確;最後,中醫傳染病學人才與中藥戰略儲備不足。針對上述問題,應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在尊重、遵守中醫藥自身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手段,吸收新型科學研究成果,圍繞提高療效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疫病的系統研究,同時建立健全中醫藥應急防治體系,並完善科技政策支撐的配套措施,下大力氣培養一批優秀的中醫學疫病學科人才,從國家層面籌備中藥應急資源儲備,最終使中醫藥防治重大疫病體系成為保障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一鳴:加大對生活服務業數位化轉型的支持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指出,推進生活服務業數位化轉型,不僅對提振我國消費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將為我國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第一,加強全產業鏈視角的頂層設計。建立數據規範和標準,推動企業從物料採購、物流、加工、零售、配送和服務等業務流程全鏈條數位化。第二,探索不同細分行業數位化轉型。生活服務業點多面廣,不同細分行業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差異較大,其中電影、票務領域網際網路滲透率很高,大多數行業滲透率較低。第三,加快生活服務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企業上雲、數位化轉型設備、服務購買給予支持,提高數位化轉型資金保障,精準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短缺難題。第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撐。將生活服務業數據基礎設施納入新基建之中,在發展即時配送網絡、培育智慧生活服務企業等領域給予更多資源投入,以帶動生活服務行業的全面數位化。第五,推動政府、企業形成合力。發揮生活服務平臺數據、科技等優勢,助力政府提振消費,構建「網際網路+」消費生態體系。

  摘編自《學習時報》

  【曹紅豔:兜牢基本民生底線、辦好群眾關切事情】

  曹紅豔表示,在疫情所帶來的前所未有挑戰之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項項民生指標和一系列惠民部署與舉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策。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改善社會消費預期,是擴大內需、有效對衝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無論「六穩」還是「六保」,都把就業放在首位。聚焦重點人群分類施策,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之難,打通農民工返崗「堵點」,補上復工「斷點」。財政、貨幣、就業等宏觀政策形成合力,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及時「供氧」「輸血」,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們生存下來。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是就業最大的「容納器」,穩住了中小企業,就穩住了經濟的基本盤。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立場:促進大學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

  河南信陽師範學院副教授郭立場指出,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的情境下,促進大學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不失為一種務實的選擇。促進大學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迫切需要高校和屬地政府提升大學生就業工作質量水平。一要加強信息平臺建設。迫切需要搭建完善高效的就業信息平臺,使學生、學校、社會的就業要素形成完整高效的配置,降低供需雙方的人職匹配成本。二要合理利用社會資源。不斷完善勤工儉學、校園服務實踐等育人環節,鼓勵學生投身生產實習、崗位鍛鍊等實踐環節,積累並維繫良好的社會資源,併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信息來源和求職空間,從而降低求職成本。三要構建就業保障體系。鼓勵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基層就業、掛職鍛鍊、應徵入伍等實現多渠道就業。同時,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提升保險水平和保障措施,促進大學生失業者積極再就業。四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教育部門要著力解決畢業生離校前的教育引導工作,人社部門要重點做好畢業生離校後的指導服務工作,社會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其他相關部門要協同配合切實做好跟蹤服務,多方聯動、凝聚力量化解就業難題。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董希淼:加大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董希淼認為,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影響等多重因素,抗風險能力薄弱的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大。在特殊時期,大型銀行應扛起責任和擔當,繼續發揮機構網點多、資金成本低等優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並逐步降低貸款利率,將更加有力地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下一步,應從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監管政策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激勵約束機制,為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同時,推動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主流銀行與網際網路銀行加大合作,加快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減少大型銀行下沉服務可能產生的「掐尖現象」和「擠出效應」,防止對大型銀行的激勵政策措施「誤傷」中小銀行。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仝小林事跡戰鬥,為了祖國和人民
    原標題: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仝小林事跡戰鬥,為了祖國和人民春節前夕,一通緊急來電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醫內科學家仝小林退掉飛往海南休假的機票,扛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職責,登上了駛向武漢的高鐵。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臨危受命,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抵達武漢。在抗擊大型疫病面前,仝小林始終義無反顧,衝鋒前線,他下社區,考察發熱門診,進駐重症病房,以中醫藥為武器,保障人民健康。
  • 上醫治未病 專訪院士仝小林
    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記者採訪時,剛剛從武漢救治一線回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說,中醫「治未病」思想貫穿了這次新冠肺炎預防、救治和康復全過程。自1978年入讀長春中醫學院(現長春中醫藥大學)開始,仝小林已經和中醫打了42年交道。
  • 仝小林院士:態靶辨證———中醫從宏觀走向精準的歷史選擇
    有效性是中醫藥生存發展的關鍵。縱觀整個中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醫的辨治模式以及遣藥原則無不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提高臨床治療精準度為目的。中醫精準化的本質體現在中醫選方用藥與疾病本質最大程度的契合,使得治療有的放矢。基於此,仝小林院士提出「態靶結合」的辨治模式,成為現代醫學背景下,實現傳統中醫之宏觀與現代醫學之微觀相結合的重要路徑
  • 《新冠肺炎中醫診療與研究》仝小林院士自序:中醫藥經受住百年大考
    仝小林院士: 人類之歷史,既是一部醫學發展史,亦是一部與瘟疫鬥爭之血淚史。中醫之「疫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性傳染病,有著發病急遽、傳播迅速、致死率高的致病特點,故常為病者所懼、醫家所重。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暴發,席捲全球,給人類帶來了百年未有之浩劫。餘臨危受命,以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之職,於己亥除夕抵達江城武漢。
  • 胸懷祖國,肩負起歷史的責任
    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胸懷祖國,努力奮鬥,書寫精彩篇章。他們中間,有的人瞄準科研空白奮力攻關,有的人根據國家需要確定研究方向,有的人臨危受命奔赴疫情防控一線……他們的功績值得銘記,他們的精神值得弘揚。  臨危受命,奔赴第一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是我國水工抗震學科奠基人和開拓者。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用中藥湯劑撲滅武漢社區的新冠火苗
    得到藥效反饋前,仝小林有些忐忑。他很清楚,「一人一處方」是中醫最理想的用藥模式。但這次是「萬人一處方」,一旦用錯,那可是人命關天。然而,疫情嚴重、發病人數多,逐個把脈開方辨證用藥不現實。仝小林說,新冠肺炎屬瘟疫,在疾病初期有相似症狀,通過「望聞問切」能找到規律,抓住核心病機,為創製通治方提供可能。
  • 香港中聯辦主任:香港國安立法是人心所向、勢在必行
    新華社香港6月1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1日在出席香港各界「撐國安立法」籤名交接儀式時表示,292萬多位香港市民籤名支持涉港國安立法,充分說明相關立法是人心所向、勢在必行。他希望香港市民擦亮眼睛,看穿一些人的卑劣伎倆,與謠言背後的政治圖謀做堅決切割。他強調,對一切外來幹預,中方都將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回擊。
  • 青託成長故事(二)田佳星:把握機遇 創新發展
    也正是平臺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更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做好祖國傳統醫學的繼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非常有幸在研究生階段,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教授,導師長期致力於中醫藥傳承創新研究,創立了糖尿病中醫分階段診治理論並提出系列治法方藥,填補中醫藥對糖尿病早中期治療的空白。在導師的悉心教育和栽培下,我不斷學習鑽研其學術思想與臨證思維,分析中醫藥防治代謝性疾病的作用優勢與特點。
  •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在人類與醫學發展的歷程中,醫學與人文曾經歷相合、疏離、分裂、融合等不同關係模式下的發展形態,醫學也因過度依賴自然科學技術而引發系列社會問題,導致醫學失去人性。為此,人們開始把更多目光投向人文社科以尋求問題解決之道,醫學人文也因其在倫理價值、職業素養、人文情懷與人文技能培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而日益發展,並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 針刀醫學發展簡史及學科特點
    1993年10月,第三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在這次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創立針刀醫學新學科的理論構想和初步框架,並得到有關權威專家熱情的支持和鼓勵。會後,正式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1996年4月在西安召開了第四屆全國針刀醫學學術交流大會。通過本次大會交流,與會專家認為針刀療法發展成為針刀醫學體系的思想基本成熟。
  • 促進全科醫學發展,白雲成立全科醫學分會
    促進全科醫學發展,白雲成立全科醫學分會 2020-12-20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字科技,勢在必行
    同樣地,它告訴我們,僅僅只是做概念上的創新,並不長久,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真正實質性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才可以把金融行業的發展帶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時至今日,數字科技依然需要更多的發展和進化,才能真正承擔起金融進化的重任,從而真正能夠將金融進化帶入到一個新階段。
  • 生活方式醫學院06:烹飪醫學,是什麼,有何作用?
    導讀: 烹飪醫學:是一個新興領域! 定義和目標 烹飪醫學的發展 烹飪醫學:醫學教育現狀 推廣應用,勢在必行!
  • 以「藥」會友襄盛事 相聚「雲端」話發展——第三屆中國(甘肅)中醫...
    以藥為媒,八方來賓匯聚李氏故裡、「中國藥都」,共同追尋五千年岐黃之術的仁德濟世之路,共謀中醫藥產業發展良策,共商中醫藥產業振興大計。愛德華·凱利視頻致辭蘇契·蓋佐視頻演講「甘肅省擁有豐富的傳統醫學資源,尤其是中草藥,還有悠久的國際合作歷史,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世衛組織期望各成員方,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加強科研工作,將傳統醫學進一步納入健康服務和衛生系統。
  • 李姝糖 用「老春」創造祖國醫學奇蹟的名老中醫
    李姝糖,男,75歲,大專文化,中共黨員,中華名醫,中醫主任醫師,中醫疑難病專家,中華傳統醫學會高級會員,中醫治腫瘤全國「十佳名醫傑出人物」國際高級中醫調理師;原任北京藥王閣中醫研究院副院長,退休後聘任北京瑞身康中醫醫學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醫學顧問等。2016年參加五一勞模會議獲勞模獎和中醫治癌症國家專利發明獎。中醫治腫瘤特效浸化法發明人。
  • 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創新仍是醫藥行業長期投資主線
    □前海開源基金權益投資本部  總監助理、基金經理範潔  憑藉生物醫學和經濟學複合學科背景,筆者對醫藥行業發展趨勢和相關政策有著獨特的理解,善於結合宏觀政策判斷行業發展趨勢,並自下而上精選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