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直說,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但孩子們明白,現實不是這樣。
——韓國教育紀錄片:《學習的背叛》
01 慘案背後
2011年11月24日,家住首爾的小池被警察帶走了。圍觀的左鄰右舍驚訝的發現,這個高三的孩子,雙眼中竟透著死氣。
隨著案情的逐步披露,殘酷的現實震驚了大韓民國。那年三月,小池在70萬人參加的全國模考中排名4000。回到家,他謊稱自己拿到了62名,卻迎來了棒球棍的毒打。
母親勒令他下次考到全國第一。
徹底崩潰的小池跑到廚房拿起了刀……等到常年在外的父親歸家時,他已經與死去的母親共處一室長達8個月了。
人間慘劇,莫過如此。
60年前,韓國第三任總統樸正熙軍變上臺。擺在他面前的,是僅僅30%的初中入讀率和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
樸正熙知道,工業化是韓國必走的路,但低下的國民素質卻成了最大的攔路虎。於是,他強制取消了小升初考試,升高中則要通過「考試+搖號」的雙重篩選,並將被淘汰的初中生引入職業教育。
一番操作下,70年代韓國的小初入讀率分別達99%和75%,助力了「漢江奇蹟」的騰飛。
樸正熙,一直是位毀譽參半的人物。他一面殘酷鎮壓異見者,維持著獨裁統治;一面將韓國一舉帶入了亞洲四小龍。但騰飛所付出的代價,又如草蛇灰線般綿延千裡,影響著如今的韓國社會。
例如那些隻手遮天的財閥,還有這奇葩的教育考試制度埋下的種子。
02 能申遺的補習班
寒窗十年的艱辛,中國人都懂,但黃海對面的韓國則是猶有過之。今年3月初,正是疫情肆虐之時,韓國70%的補習班卻已經正常開課了。很快,首爾、釜山、光州三地就爆出了補習班學生連鎖感染的新聞。
中國孩子的「拼命」,還算是個形容詞。韓國孩子卻是真的拿命拼。
單論補習班的歷史,韓國大概可以去申請非遺。樸正熙時代,政府為了彌補公辦教育力量的不足,大力發展私人教育。然而,逐利的資本立刻盤踞在課外輔導、高等教育等高利潤領域,形成了今日韓國的教育格局。
另一邊,財閥的崛起讓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拉大。富人對教育的投入不遺餘力;平民無法改變自身命運,也將希望寄託於下一代,砸鍋賣鐵也要傾盡全力培養孩子。
是不是非常熟悉的景象?
80年代,韓國民眾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滿日益高漲,政府隨即出臺了針對性改革——高校擴招。
此時,韓國恰逢高科技產業轉型期,大學擴招滿足了爆發式增長的高端人才需求,助其在90年代中期迅速跨過了世界發達國家的門檻。
與之相對的是,我們也在1999年實行了大學擴招政策。隨後,中國加入WTO,人才需求井噴。教育與產業相互助推的作用展現無疑。
只可惜,韓國沒能延續大好局面。1995年,政府出臺了一項無腦改革,徹底將考場變成了修羅場。
03 素質教育的殘酷
在韓國,有一個高大上的職業——高考協調員,優秀從業者往往受到一眾高端家庭追捧,許多銀行會將他們收入囊中,成為其招攬頂級VIP客戶的利器。
事實上,這個職業只需要做一件事:為客戶的孩子包裝一份完美的「生活記錄簿」。
1995年,隨著高校擴招的持續推進,大學錄取率猛增。韓國政府為了打破平準化的教育現狀,開始擴大名校自主招生權力,並將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生活記錄簿」納入高考成績。
素質教育,是不是又非常熟悉?
只不過,「彪悍」的思密達真的將這種極難量化的指標,塞進了殘酷的高考競爭中。
數理化需要冷光,音樂美術需要黃光,依賴背誦的科目則要中性光。室溫必須保持在20—23度……
這是首爾金牌協調員金珠英設計的生活記錄簿,價值數十億。其中不僅有詳細嚴謹的備考指南,還有如何當選學生會主席的絕世秘籍,號稱能100%將學子送入首爾大學。
以上,是去年大熱韓劇《天空之城》中的橋段。千萬不要認為這是藝術化的誇張,事實上,追劇的家長們紛紛表示,劇情遠遠不及現實殘酷之萬一。
04 與怪物競爭
韓國學生的煉獄,從小學開始。四五年級的學生就開始自學初中課程,校外輔導更是如影隨形。在首爾,小學生人均每學年補習費超200萬韓元,這還只是應付學校的考試,並沒有包括各種興趣班費用。
上了初中,孩子們則要為考進私立高中而努力。因為只有那裡會安排豐富的課外實踐課程,讓自己的「生活記錄簿」變得好看起來。
在韓國教育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主人公葉媛出身寒門,依靠每天只睡3小時的搏命,考上了一所私立高中。然而在高一的第一次統考中,全年級一共395人,她排名313。
在葉媛眼中,那些上得起各種名師補習班卻依然拼命學習的同學,都是「怪物」。但要想考上頂級大學,她只能硬著頭皮和這些「怪物」競爭。
因為她知道,高考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中小企業幾乎無一倖免,財閥則進一步鞏固了壟斷地位,社會上升通道變得極為狹窄。在三星、現代、樂天等大公司,普通職員可以拿到5000千萬年薪,而小公司的同等職位,僅僅是這些的三分之一。
毫無疑問,頂級名校的畢業證,是通往財閥的敲門磚。
對於葉媛來說,最大的阻礙並不是成績,而是那個可惡的「生活記錄簿」。
頂級富豪之家,有「金珠英」這樣的金牌協調員打造的100%錄取方案。中產們則聘請專業老師指導孩子準備各種競賽,這將是「生活記錄簿」上光彩的一筆。全程費用高達800萬。
而葉媛呢?只能在陰暗逼仄的家裡,一直寫,一直寫……寫到右手疼的拿不住筆,就用橡皮筋把筆綁在手上。
繼續寫。
05 升天與墜落
第一等是SKY,第二等是in首爾,第三等是國立大,第四等是地雜大,第五等是專科大。
這是幾個韓國高中生自創的《血汗歌》。所謂「SKY」,是三所頂級高校——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首字母組合,也是韓劇《天空之城》的由來。
40年前,樸正熙一手扶持的財閥,讓底層人民見識到了階級的鴻溝。他們接受了教育改變命運的說辭,卻等來了「搖號」才能上高中的奇葩政策。
究竟有多少黑白苦讀的學子倒在「搖號」面前,接受一生貧苦的命運?沒人知道。
他們在等,等著國家教育的發展,能讓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場公平的考試,一個靠努力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
最終,他們等來了一座「天空之城」。
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呢?深夜11點的韓國,街頭全是剛剛結束自習的學生。回到家,他們還要繼續1-2個小時的學習。第二天清晨6點,新的輪迴又將開始。
然而,這樣的搏命真的有用嗎?數據顯示,韓國月收入612萬以上的家庭,升學率為44.6%。而那些月收入194萬以下的家庭,只有區區13.8%。
當孩子看到父母眼睛裡的窘迫、無奈和愧疚,如同看到未來的自己。這種破滅般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2017年,《世界衛生統計》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位居10-19歲青少年自殺率之首,而「成績與升學問題」毫無懸念的成為了壓倒性的頭號死因。
「天空之城」,有人升天,有人墜落。
06 移民or零出生率
2010年,富士康員工宿舍震驚全國的13連跳,讓中國人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到繁華深圳背面的陰影。在那裡,社會底層的青年們,正在對未來的迷惘中苦苦掙扎。
一年後,「SKY」之一、有著韓國清華之稱的高麗大學,竟也發生了連跳事件。這些歷經寒暑終於登天的驕子們,就這樣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讓全世界對韓國積弊之深有了新的認識。
「天空之城」裡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城外」則更加水深火熱。失去了財閥敲門磚,普通大學的學生將公務員視為最後的出路。2017年,韓國總畢業人數65萬,其中26萬人選擇參加「公考」。比例之高,令我這個山東人汗顏。
另一邊,韓國15-29歲年齡段失業率高達9.2%,而在那些有幸找到工作的年輕人中,只有5%能夠成為正式員工。即便如此,他們的平均月薪也只有88萬韓元,折合人民幣6000左右。
這在一個人均收入3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中,幾乎無法維持溫飽。
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年輕人普遍放棄了戀愛、結婚、生子,韓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出生率的國家。
與此同時,卻有近800萬韓國人奔赴海外,分布在175個國家,移民比例高達16%。
富人用腳投票,中產在焦慮,窮人在掙扎。
07 東亞範式
前幾天,我與身在上海的姐姐閒聊,得知她剛剛為6歲的小侄女報了一個日語班。我好奇的詢問原因,姐姐說:「看她實在不是上學的料,提前安排一下後路。」
我繼續問為什麼「學日語」能成為後路?姐姐說,上海這邊學習不好的孩子,很多會被送到日本念大學。因為除了「東大」等頂級名校之外,日本大學多是「寬進嚴出」。
「好歹先混進去。」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上海社科院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上海孩子從出生到初中畢業,家長的總投入為80萬。
姐姐說:「80萬?經濟型育兒吧?」
事實上,這種對於下一代教育的焦慮,廣泛存在於中日韓、新加坡等國家。近些年,有學者將其總結為「東亞模式」,試圖回答為什麼東亞人民普遍生活的那麼辛苦,西方卻有大量優哉遊哉的高福利國家?
事實上,這既與國家話語權、經濟結構相關,也有後發國家迎頭趕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所以在這種大背景下,討論壓力與競爭已經多少有些矯情。但無論上升通道多麼狹窄,基本的公平卻是社會的底線。
我們甚至樂見一部分人去提高或降低日本的升學率,可一旦面向普羅大眾的高考出現了「生活記錄簿」這種明目張胆的「綠色通道」,無疑是一顆教育的惡性腫瘤,並且必然會擴散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痛苦、絕望、致命。
08 梨花,弘益在天空之城
每年的11月中旬,是韓國的高考日,也是整個國家的大日子。
那一天,所有公司、單位的上班時間都要順延一小時,就連股市開盤也不例外。飛機飛行高度不能低於3000米,即便總統出行都要避讓。
韓國家長們則不會像中國家長一樣無助的等在考場外。他們奔赴教堂、寺廟,甚至是神婆神漢的小屋,整整一天,都在虔誠的祈禱。
高一高二的學弟學妹們也不會閒著,韓國特有的「前輩文化」讓他們必須沿路為走向考場的學長們加油,甚至下跪以表虔誠。
高考,在韓國已經演變為一場邪教般的瘋狂儀式。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個賭上命運的年輕人,和漸漸不堪重負的國家。
1895年,韓國國父金九被迫離開淪陷的祖國,偷偷渡過鴨綠江,繼續自己的復國大業。站在黃海之濱,看著對面戰火紛飛的朝鮮大地,金九突然明白,倭寇入侵只是結果,民眾覺醒才是朝鮮崛起的根基。
1941年,金九領導的臨時政府在重慶確立了國家教育宣言:「弘益人間,梨花世界」,取自當時朝鮮最知名的兩所高校:秉承儒家最高思想建立的弘益大學,以及西方基督教會建立的梨花女校。
只是,在如今的韓國高校排行榜上,梨花女校勉強擠進前十,弘益大學則淪為四流。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金錢與權利築起的「天空之城」,如帝王般俯瞰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