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飛: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疫情衝擊之下如何積極尋找對策,成為全球文博界共同面對的話題。去年1月22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們迅速做出響應,在23日即發布了「暫停網上售票的通知」,2月6日又發布了暫停開放通知。場館關閉,觀眾無法到現場參觀,我們該如何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繼續踐行美育使命?如何避免因實體展廳的關閉而切斷與觀眾的聯繫?毫無疑問,網絡和手機成為連接我們和觀眾的唯一選擇。
於是,在2月8日元宵節當天,我們在藝博微信公眾號發布了第一篇「雲觀展」推送,將歷年積累的57個數字展廳推介到觀眾面前。此後,我們利用藝博官方微信、網站和微博等平臺,創造性地推出了「雲欣賞」「雲講解」「雲朗讀」「雲手作」「雲音樂」「雲展覽」「雲講座」「雲沙龍」「藝博微視」等等一系列基於雲端和直播平臺的活動版塊,內容豐富、更新及時,此外還不定期發布「藝博快訊」,幫助觀眾及時了解藝博動態,及時宣布將藝博會員卡有效期延長一年,這些活動的持續傳播,不僅一定程度消除了疫情帶來的負面衝擊,為廣大禁足在家的觀眾們帶來藝術欣賞和精神慰藉,而且有效地吸引了更多新的社會關注,大大提升了觀眾和會員的粘性。
清華藝博官方網店推出「博物祈福 共盼春歸」活動
3月1日,我們發起「博物祈福 共盼春歸」活動,宣布藝博官方網店踏春上線,鼓勵觀眾「雲逛街」,尋覓自己心儀的藝博文創產品。「窗口2020——疫情時期圖像檔案展」開幕式嘉賓合影3月5日,我們自主策劃並聯合百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館長和藝術家,發起「2020窗口檔案」徵集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反響,在短短三周時間裡,1357封郵件承載著6253組件疫情期間拍攝的各種與「窗口」有關的影像作品,從世界各地匯聚到清華藝博。緊鑼密鼓地經過三輪評審,最終選出200餘件影像作品,分為「空間的窗口」「相識的界面」「探尋的通道」「展示和表達的舞臺」四類主題,在4月26日清華109周年雲校慶時推出了「窗口2020——疫情時期圖像檔案展」。儘管當時博物館尚未恢復開放,我們仍然決定線下實體展廳空間和線上雲端數字展廳同步開展,並且成功吸引數百萬觀眾線上觀看。同時還推出了基於館藏並與首博合作的「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為疫情籠罩下的蒼生祈福。疫情期間我們始終堅持「閉館但不停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截止到8月1日恢復開放,先後推出各種線上活動近60餘場,收穫線上觀看和閱讀超過2500萬人次,並且多項展覽和活動被各大媒體報導或轉發,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持續踐行了藝博的使命。5·18國際博物館日
杜鵬飛常務副館長直播講座
5·18國際博物館日
學術沙龍「『窗口』外的討論」直播活動
美育人生——吳冠中百年誕辰藝術展
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們仍要面臨與疫情長期共處的狀態。基於2020年在疫情防控方面已經積累的經驗、新冠病毒疫苗的成功研發與投入使用,我堅信未來對疫情的防控將會更精準更有效。國家一再呼籲「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有序地恢復生產活動」,基於這樣的認識和判斷,我相信博物館還是能夠正常有序開放的。2021年,清華藝博仍將努力推出高水平的展覽,而且還會重點策劃一系列線上線下融合的公共教育活動,把優質的美育資源有效地進行轉化和傳播,讓更多的中小學生受益,讓更多的觀眾受益。只要條件允許,希望能夠吸引更多觀眾來到博物館的現場來親自感受和體驗藝術之美。杜鵬飛:今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也是清華藝博建成5周年,所以我們從兩年前就啟動了一系列特別的重量級展覽。此外,受疫情的影響,本該在去年實施的一些國際交流大展也順延到了今年,因此,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今年將是我們館大展、特展最多的一年,也是特別值得期待的一年。我可以簡單透露一下,比如「設計烏託邦 1880-1980:百年設計史/比亞傑蒂-科尼格收藏」,將展出1880至1980年這一百年間設計領域極具代表性的158件作品;再比如「熱帶風暴——印度尼西亞現當代藝術敘事」,是清華藝博首次舉辦的有關東南亞藝術的展覽,將展出以清華校友林運強先生收藏為主的74件精彩作品,集中呈現印度尼西亞藝術風格和文化面貌。這兩個展覽都是從去年延續來的。「設計烏託邦 1880-1980:百年設計史/比亞傑蒂-科尼格收藏」展覽作品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 普魯斯特扶手椅 1978
「熱帶風暴——印度尼西亞現當代藝術敘事」展覽作品
埃·尼約曼·馬斯裡亞迪 《老大哥們》 2000
配合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我們與故宮博物院聯合策劃了「水木湛清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自然主義」,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大展,展品來自國內多家博物館的重要收藏和清華藝博自身的珍貴藏品,為觀眾共同闡釋中國古代文人士夫的自然觀念。另一個校慶大展是「萬物畢照:中國銅鏡文化與藝術」,將精選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等多家文博機構以及部分民間收藏的銅鏡精品300多件,展品的數量、品質和學術梳理都將是空前精彩的。今年的另一個重頭戲,堪稱壓軸之作的展覽,是「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通過300多件珍貴文物展示山西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觀眾了解我們2019年舉辦的「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就可以想見這個展覽的分量將會有多重。「水木湛清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自然主義」展覽作品
宋 佚名《蓬瀛仙館》故宮博物院藏
「萬物畢照:中國銅鏡文化與藝術」展覽作品
唐 打馬球紋菱花鏡 揚州博物館藏
「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覽作品
此外,今年我們還將延續以往的展覽版塊,陸續推出清華美院學生畢業展、清華藝博捐贈/收藏展等。杜鵬飛: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強調各地博物館要堅持「展教並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和教育活動。清華藝博開館四年來,一直注重面向中小學生的博物館教育與文化藝術普及,積極組織面向學生的團體參觀。先後開展了包含泥塑、剪紙、版畫、扎染、海報設計等在內的「手作之美」藝術創作課程。支持相關研學團體開展博物館參觀活動,並與北京衛視卡酷少兒頻道合作研發麵向7至14歲學生的博物館視頻課程。同時,清華藝博黨支部還開展了深入西柏坡希望小學、打工子弟學校等的藝術支教活動。清華附小「啟程年段」班級師生與部分項目志願者合影
藝博志願者為清華附小學生講解展覽
「館校結合」的核心是如何讓博物館的資源更好地發揮育人的作用。國家越來越重視美育教育,尤其是針對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生,鼓勵把博物館的資源轉化為中小學課堂及課外的教育資源。事實上,博物館多集中於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其數量與水平和中小學的分布與需求之間存在著嚴重失衡。面對這一現狀,如何利用新媒體、新手段來響應國家的文件精神,來開展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新課題。2020年,清華藝博在利用網絡技術開展雲端公共教育方面做了努力嘗試。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被迫把原來線下的一些公教活動,變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例如通過直播技術在線上舉辦「學術講座」,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參與到講座的聆聽。再例如「手作之美」手工創意坊變為線上授課的「雲手作」,我們把手工課需要用的工具包通物流寄送到報名成功的家庭,讓原本只能孩子參與的有限課堂,變成了親子一家人共同完成的活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基於上述經驗,2021年我們希望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到藝博的公教活動中來,讓更多人受益。我們也在嘗試與一些有意願參與博物館公共教育公益事業的校友和企業進行對接,以期藉助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把我們的展覽和公教活動進一步轉化成適合於中小學生接受的課程產品,藉助網絡技術突破空間限制,傳播到更多需要的地方,甚至是沒有博物館分布的偏遠農村地區。基於清華藝博的高品質展覽和各種公教活動,運用網絡技術進行傳播和輸送,就像一面「魔鏡」一樣,將清華藝博的實體博物館映射到西部、映射到鄉村,我們甚至可以稱其為「鏡像博物館」,如果得以實現,一定可以產生更大的社會教育效益。清華藝博與北京衛視卡酷少兒頻道
共同研發拍攝7-14歲兒童博物館視頻課程
「手作之美」手工創意坊
清華藝博黨支部支教
北京朝陽區同心實驗學校網絡藝術課
未來,清華藝博將努力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文件精神,探索並完善藝博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拓展與中小學建立長期穩定的館校合作,更加紮實地推進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推廣,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杜鵬飛:剛才講到的是面向校外中小學生開展的美育教育,那麼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身處的清華校園。所謂「高校博物館」畢竟有它的行業特殊性——即首先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無論是自身作為公共教育機構,還是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支撐服務機構,博物館與其所在大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都應該是緊密結合的,這是大學創立博物館的「初心」,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反之,與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脫節的大學博物館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脫離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和人才支持,這樣的大學博物館註定辦不好,甚至出問題。清華美院繪畫系李睦教授指導學生臨摹
清華藝博通過不斷拓展與嘗試,近些年在服務大學人才培養及與相關學科開展良性互動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邀請相關學者深度介入藏品梳理、研究和展覽的策劃,例如我們開館首展的「清華藏珍」系列;二是開放博物館資源面向清華美院專業人才培養開展現場臨摹教學,例如2017年的「回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和2018年的「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分別組織來自清華美院雕塑系和繪畫系的師生到展覽現場開展臨摹教學;三是開放館藏資源為相關學科服務,例如針對清華美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的教學需求,多次調取本館織繡類藏品,在庫區觀摩室供師生近距離接觸和研究;四是舉辦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本科生畢業展,激勵年輕學子更專注於藝術與設計創作;五是有計劃地組織實施美院已故優秀藝術家的回顧展,已先後為張仃、吳冠中、袁運甫、忻東旺等名家舉辦展覽;六是配合相關學科組織高水平學術展覽,例如2018年的「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和「從洛桑到北京:第十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2019年的「國家·民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創作成就展」等等。「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展」開幕儀式
以上是專門針對美術和設計學科的舉措。此外,還有面向清華新雅書院、歷史系等人文類院系專業,以展覽為內容開展的博物館現場教學。還有專門為清華公管學院、經管學院、五道口金融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高管項目開放的展廳教學資源。以及藝博曾經舉辦的「竹簡上的經典——清華簡文獻展」「營造`中華——清華營建學科專題展」「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院60周年回顧展」,都是對清華各專業學科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全面展示。在學校人才培養方面,我們為新生入學教育、班團活動提供支持和服務。目前正著手準備申請開設面向清華本科生的藝術素質通識課,這意味著藝博正在主動從一個提供展覽參觀的服務支撐單位向教學科研單位轉型。還有我們每年與清華美院合作招收的美育項目博士後,已深入參與到藝博的展覽、學術、公教等實際工作中,為高級博物館人才的培養積蓄後備力量。此外,基於館際間的交流,學校還先後籤署了《清華大學-故宮博物院戰略合作協議》《清華大學-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聯合研究中心項目》《清華大學-中國美術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我們藝博都是重要的參與單位之一,為學校人文藝術學科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提供更好的資源和平臺。未來清華藝博將建設成一座集收藏、研究、展覽、教育等功能於一體,以學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水平學科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目標,兼顧開展社會公眾美育教育的藝術殿堂。杜鵬飛:首先希望2021年中國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能夠進入一個相對緩和與正常的狀態,以確保博物館還可以正常運營,能夠順利實施我們策劃的一系列展覽,吸引更多的觀眾來藝博參觀。今年4月,清華將迎來110周年校慶,百餘年發展歷史的清華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資源,有待我們去回顧、發現、整理、展示、傳播。今年9月,清華藝博也將迎來開館五周年。回望過去四年,我們先後舉辦了67個高水平展覽,200餘場公教與學術活動,接待了近200萬海內外觀眾,成為中國高校進行藝術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之一。清華藝博「學術研討會」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未來五年,清華藝博將努力提升自己,從硬體條件到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爭取更上層樓,致力於打造「向美而行」「清華文化」「藝術+科學」等特色板塊,讓清華藝博的品牌更加閃亮,向世界一流的大學博物館穩步邁進。清華潔華幼兒園兒童參觀展覽
藝博志願者為學生講解展覽
藝博專職講解員為觀眾講解展覽
「向美而行」是清華大學邱勇校長提出的育人理念。作為一座大學的藝術博物館,美育是我們的核心使命,是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美育可以使人在科學的、技術的知識之外更多地獲得人文的、藝術的知識,從而使人得到全面發展。美育貫穿人的一生,如何把優質的藝術資源以一種優美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博物館裡,使校內師生和社會觀眾在欣賞藝術、體驗藝術之美的過程中,培養審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讓「走進博物館」成為美育人生的必修課,讓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都能夠享受到美育的滋養,這是我們的不懈追求。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
杜鵬飛為老學長介紹清華學人手札展
「清華文化」是百餘年辦學歷程中不斷積累和沉澱的寶貴財富。清華藝博與清華大學血脈相承,打造一座具有清華特色的、傳承清華人文精神的、展示清華優秀教學科研成果的博物館,是藝博未來努力發展的方向之一。像此前曾經策劃的「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等展覽,就是對清華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學人思想精神的敬仰與緬懷。今年我們還將舉辦「梁思成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吳良鏞建築成就展」和「清華美院2021屆研究生、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也是對清華建築、美術學科教學與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清華文化厚重而豐富,是有待我們去深入挖掘的璀璨寶藏。對話達·文西/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對話達·文西/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觀眾參觀手稿與模型
「對話達·文西/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視聽藝術裝置
「藝術+科學」是清華藝博追求的辦館特色之一。在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更加重視人文與理工學科的平衡發展,以及藝術在啟迪科學創造方面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我們2016年開館舉辦的特展「對話達·文西/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2018年舉辦的「發明的精神·美國哈格利博物館與圖書館藏美國19世紀專利模型展」都是以展覽的方式對「藝術與科學」這一主題進行詮釋,希望以此啟迪觀眾的深入思考。未來清華藝博也會將更多科技元素注入到展覽中,運用互動投影、數字沙盤、AR\VR展示、環幕影院、虛擬漫遊等多媒體展示技術,提升展覽的觀感體驗。清華藝博「藝術沙龍」
浪漫初秋·詩意巴黎專場音樂會
觀眾在藝博長梯間穿搜
儘管清華藝博還很年輕,在不到五年的發展時間裡,還有許多方面需要繼續完善提升。我們從現在努力做好每一個展覽、每一個活動,對品質不懈追求,最後一定會塑造出一個優質閃亮的品牌。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我們要做的事業與使命,就是要「追求卓越,止於至善」——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建成國內最好、世界一流的大學博物館,為此我們將不懈追求。杜鵬飛,1970年生,遼寧人。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1998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書記,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起擔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清華大學教工書法協會會長,2020年當選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
自幼習書,雅好書畫收藏與鑑賞,兼從事民國美術史研究。先後組織策劃「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札展」「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剛毅堅卓·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北大清華南開雲南師大四校書法巡展」等多項重要展覽;近5年在《中國書法》《中國藝術》《中國書畫》《中華書畫家》等藝術類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篇;出版專著《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故宮出版社,2016)、《如晤如語:茫父家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等。書法作品入選「金石宿約——全國金石題跋名家邀請展」「秦漢簡牘特展暨簡牘書風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清華16教授書畫作品展」「華箋清嵐·清華大學博士後書法展」「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等展覽,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暨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50周年科技工作者書畫展」中榮獲一等獎。
長期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EI收錄80餘篇;獲中國軟體著作權與專利2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項,省部級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4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和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各1項。
點擊查看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恢復開放公告
開館時間
本館實行限流預約參觀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
每周二9:00-12:00(校內學生專場)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參觀預約
長按並識別下方二維碼
搜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進行預約
查看/取消預約
關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公眾號
點擊公眾號底部菜單【參觀指南-我的預約】
進行查看及取消預約
地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大學校內,主樓東側。
校外觀眾請從清華藝博東側「藝博專用通道」進校入館。
車輛禁止入校,提倡綠色出行。
地鐵路線
13號線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號線 清華東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線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62、630、86、運通126。
清華東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運通110。
大石橋南站 549。
藝博官網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數字展廳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
藝博網店
https://shop402247198.taobao.com/
採訪編輯/垚夢
視覺統籌/王鵬
視頻圖片/肖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