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嘉樹
責編 | 霍 麟 吉 佳
2019年夏天
一個圓頭大腦、手短腳短
卻又個性十足、魅力四射的小男孩
以不可阻擋的形態
闖進了大家的視野當中
「啊,他那慵懶惺忪的睡眼,搭配賽博朋克的煙燻黑眼圈,讓他的小迷妹尖叫發狂!」
「啊,他放蕩不羈、敢愛敢恨卻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腳跟,愛朋友、愛爸媽,心繫小家又匡扶社稷,讓他成為無數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
他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讓人昂揚奮發,一個非主流的時代英雄生動地站在大家眼前。
沒錯,是他就是他,
我們的英雄,小哪吒!
啊,放錯了。。。
筆者身為一個二十出頭的熱血青年,看完電影之後只覺一股熊熊烈火由丹田處迸發而出,真氣從腳底竄到頭頂,感覺可以一口氣做一百個伏地挺身~
但是作為國科大研究生的身份不允許自己停留在如此膚淺的層面。情緒波動之餘,本人嘗試從哪吒這個藝術形象中剖析出一些科學的本質。
眾所周知,哪吒的出身來源於天地孕育而出的混靈珠。原始天尊將魂靈珠的能量分成善惡兩部分,靈珠和魔丸,而哪吒正是這顆魔丸的化物。常理而言,哪吒應當立地成魔,成為無惡不作的妖魔,事實上哪吒調皮搗蛋、頑劣不堪的特性也應證了這樣的趨勢,然而最後他卻成為了受人尊重的大英雄。這樣巨大的改變,與他自身堅定的信念有關,更離不開李靖、殷夫人、太乙真人等至親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我在國科大學習的《神經美學》的課程。這堂課裡,赫榮喬老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們闡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細細想來,如果哪吒魔丸降世的設定註定了他混亂、危險的本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堅持與信念是約束自己的自我;那他與父母、師父的情感,與敖丙的羈絆,造就的就是他捨己為人、大義凜然的超我了。
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竟是對應如此奇妙!
懷著這樣的情感,我讀到了赫老師發表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20年第1期的文章——《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與麥克林「腦三位一體」學說》。
文章將弗洛依德的人格結構與麥克林的腦三位一體學說完美的結合,將原本「本我」、「自我」、「超我」這樣虛無縹緲的概念與科學實際相聯繫,為神經科學初學者去理解這個學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文章首先介紹了麥克林的腦三位一體學說。
麥克林認為,人腦由三個部分構成——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哺乳動物腦;並且假設這 3 個「腦」通過神經纖維彼此相互連接、各具功能、相對獨立運行[1-3]。
爬行動物腦由腦幹(間腦、中腦、腦橋、延髓)[4]、小腦和古老的基底核(蒼白球與嗅球)組成(圖1a)。在腦幹的作用下,人具有與爬行動物類似的本能行為模式:貪婪、衝動、多疑、屈服、偏執等。
人類邊緣系統,位於新皮層與腦幹之間,是古哺乳動物腦的主體,麥克林稱其為古哺乳類動物腦或古皮層(圖1b)。這些結構通過「Papez環路」相互聯繫[5],並與其他腦區 (腦幹、丘腦、新皮層)有廣泛聯繫,維持新皮層、中腦、間腦之間的信息交流,其功能是參與調節動物本能和情感,也維持動物的生存、種族延續等。
首次出現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的新皮層被定義為新哺乳動物腦(圖1c)。在進化過程中,人類額葉前端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它調節人的高級認知,包括意識、理性、語言、思維、推理等。同時還抑制邊緣系統和爬行動物腦的活動,防止一些不恰當的行為發生。
圖1. 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哺乳動物腦的位置分布
文章中還介紹了弗洛依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根據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 三部分構成[6-7]。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不同的人格心理表現[8]。
本我
「本我」是原始的自己,人格的基本結構,遵循「享樂原則」;「本我」包含先天本能、欲望、衝動、生命力在內的多種生理需要構成的能動系統,其欲望衝動受自然律的支配,不受邏輯、理性、社會習俗等因素的約束[9]。弗洛伊德認為,本能驅動是形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動機的啟動者。
自我
「本我」是原始的自己,人格的基本結構,遵循「享樂原則」;「本我」包含先天本能、欲望、衝動、生命力在內的多種生理需要構成的能動系統,其欲望衝動受自然律的支配,不受邏輯、理性、社會習俗等因素的約束[9]。弗洛伊德認為,本能驅動是形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動機的啟動者。
超我
「超我」,即理想的自己,人格的高層結構,遵循道德原則,是道德化的「自我」;「超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是社會化的結果。 「超我」也影響和調節「自我」,使其向道德、宗教和審美等理想形態「升華」[9]。
本文的一大亮點,在於其創新性地將麥克林的三位一體學說與弗洛依德的人格機構論結合在一起。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假設,即「本我」與古皮層和原始皮層的功能相關,因為它們決定了人的動物本能,而新皮層與「超我」相關,因為新皮層的進化,代表了人腦區別其他動物的基本特性。而自我則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
文章中提出了不少科學性的研究結果來驗證這個假設,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自行閱讀一下。
總而言之,赫榮喬老師的這篇文章對於一大批像我一樣對神經科學感興趣但又毫無經驗的小白而言,就像是新手村的任務一樣友好,同時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其背後的科學道理,快哉快哉。(全文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參考文獻
[1] Holden C. MacLean and the triune brain. Science, 1979, 204(4397):1066-1068
[2] MacLean PD. Evolutionary psychiatry and the triune brain. Psychol Med, 1985, 15(2):219-221
[3] Reiner A. 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 Role in Paleocerebral Functions. Paul D. MacLean. Plenum, New York, 1990. xxiv, 672 pp., illus. $75. Science, 1990, 250(4978):303-305
[4] Daniel A.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32ndEd.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Elsevier. 2012
[5] Octave M. Freud: The Theory of the Unconscious. London: Verso Books, 2015 [1971]: 49-51, 152-154
[6] Rajmohan V, Mohandas E. The limbic system. Indian J Psychiatry, 2007, 49(2): 132-139
[7] Freud S.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New York: W. W.Norton, 1933
[8] ComptonA. On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instinctual drives. IV: Instinctual drives and the ego-id-superego model. Psychoanal Q, 1981, 50(3):363-392
[9] 傅小蘭等(譯.心理學[美].第3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655-659
Daniel Schacter, Daniel Gilbert, Daniel Wegner, Matthew Nock. Psychology, 3rd Ed.,NewYork:Worth Publisher, 2014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前沿科普】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文搞懂本我、自我和超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