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的國產紀錄片真的很多很多,內容涉獵非常廣泛,那如何做選擇呢?我真是想到頭禿,看到眼瞎。最終,我決定根據年限來選,挑選出2019—2020年,最新推出的這些優秀紀錄片,而放棄那些也很出彩但有些年頭的經典片子。一來,經典的老紀錄片大家多少有些耳聞,有大量文章介紹過;二來,篇幅有限,實在容不下這麼大的體量,就只能有所取捨。 這次選的8部紀錄片,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我都儘量確保在孩子能夠理解的範圍內。文章篇幅較長,懶得一下子看完的,就先記下這個片單:1.《人生第一次》2020,7歲+
2.《我們的動物鄰居》2019,5歲+
3.《24節氣生活》2020,5歲+
4.《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2020,6歲+ (相關主題推薦:《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
5.《文學的日常》2020,8歲+
6.《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2019,5歲+ (相關主題推薦:《茶:一片樹葉的故事》2013;《稻米之路》2019;《水果傳》2019)
7.《但是,還有書籍》2019,8歲+
8.《航拍中國》第三季2020,5歲+
1 《人生第一次》2020 12集 35min 7歲+
這是央視網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bilibili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豆瓣評分9分以上,內容囊括了從出生、上學、長大到工作、結婚、生子、老去,每一個重要的人生節點。每一集由幾個不同的主人公一起講述人生某個共同的階段,從個體的成長軌跡去細微展現他們的成長路上的喜樂悲歡,引起觀眾的共鳴。這個片子特別能夠勾起人心中最柔軟的那一面,每一集我幾乎都會感觸地落淚。。紀錄片的價值就在於此,仿佛在看著別人的人生,其實是比照著自己的生活,不禁慨嘆,不禁思考。 我特別喜歡「長大」這集,展現的是在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們,如何在「詩歌」這個窗口中,表達自己內心波瀾起伏的情緒。
種子,
被埋在大雪下,安靜發芽
老枯樹,
在夜裡,長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漭水中學的校長說,這些孩子太安靜了,像沒有聲音的瀑布,這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有的冷靜。所以,他鼓勵孩子們學詩,寫詩,去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思想。因為,詩歌也許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卻可以改變一個人,愛詩的孩子不會砸玻璃。 老師帶學生們出來觀察自然,寫詩。
閉上眼睛的時候
我看到了
綠色的風
它拂綠了山林樹木
燙金了我的小牛
親吻了家裡的白牆
染黃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會把風的秘密告訴你
孩子們的詩,特別靈動,美在用質樸的詞語表達了小小年紀對世界的認識。詩歌課上,孩子穆慶雲說:「十年後,我希望做一個自私的媽媽,把自己的愛留給自己的孩子。」 2 《我們的動物鄰居》2019 4集 50min 5歲+
這部片子關注的是和我們一起生活在城市裡的動物們,地點選取在北京。 像北京這樣的繁忙都市,鋼筋水泥,地上地下都穿梭著人流,仿佛容不下別的物種。這個片子糾正了我們的錯覺,動物們不僅生存於遠離城市的地方,它們還和我們一起分享城市生活,仿佛我們陌生的鄰居。它們不是關在動物園裡被觀賞的物品,而是和我們一樣,努力在城市生活的市民。 它們一樣要解決生計問題,如何在鬧市裡解決住房、如何尋找配偶和育兒、如何尋覓食物養活一家老小,謹慎又堅韌。我們的動物鄰居生活在高樓、公園、草叢、綠化帶、溼地、樹林,城市中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紅隼是城市狩獵的專家,它的體型像鴿子一般大,擅長發現城市森林中的食物。摩天大樓是它的空港,發現獵物時,一躍而下,就像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間。
出逃的倉鼠,是雄性紅隼的美味食物。如果有一天,孩子們養育的倉鼠失蹤了,也許是進了紅隼的肚子裡。
小紅隼看見的第一眼世界,也許和我們並無不同。這是它第一次學會飛行。我特別喜歡這個角度的敘述,從一個小的切入點,引領孩子們去發現身邊的自然。原野動物們的生活雖然精彩,卻離我們很遠,而同樣和我們一起生存於城市裡、社區裡的動物們,是我們最息息相關的自然。
在城市裡,一隻紅隼可能在你家的空調主機下築巢,雨燕們在故宮的朝陽門上安家,喜鵲們則激烈地爭奪著廣告牌背面的地盤。白天我們在CBD裡工作,而晚上刺蝟們則出來覓食,我們都是CBD的常客。
一隻懷孕的巖松鼠,在頤和園的垃圾箱中翻找食物,它已經鍛鍊出可以接受澱粉的腸胃。
在城市的園林中,大刀螂有可能因為人類的祛除害蟲的行為而挨餓,因為這些害蟲是它們的食物。所以它們有的選擇退居鄉村。
這棵國槐被運送到一個建築中心的下沉花園中,跟著樹一起遷徙的還有樹上的螳螂小窩。它們隨著人類的活動而四處遷徙,散落在城市各處。
在天壇公園中,曾經有一類神秘的居民——長耳鴞,又叫長耳木兔,每年十一月份它們來到北京,第二年三月份離開。現在已經很難在天壇看見它們了。 一個公園,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人類有人類的軌跡,動物有動物的節奏。我們一起分享公園這個空間中的所有資源。被遺棄的貓,成了野貓,它們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流浪,伴隨著飢餓、疾病、大量繁殖和高死亡率。
什剎海的綠頭鴨。它們需要上岸才能繁衍,在水中只是覓食。所以一個叫曲喜聖的市民為它們在什剎海建了野鴨島,長年照看這群動物。
我們常常提及環境保護,說地球是所有物種共同的家園,我們更多想到的是野外的動物們。而這部紀錄片則實實在在地拍給我們看,就在我們生活的樓房裡,社區裡,也活躍著大量的動物。我們的環境一點點破壞,會給他們帶來最直接的生存威脅。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某些做法正在謀殺我們的鄰居,我們還會做嗎?真希望每座城市都能拍攝一部屬於自己的動物鄰居紀錄片!3 《24節氣生活》2020 12集 27min 5歲+
紀錄片通過「冬春兩季」探尋中國當下生活中的「節氣之美」,目前更新到冬季和春季的12個節氣。它看起來更像是真人綜藝的氛圍和節奏。每一期都有兩個嘉賓,一個拜訪,一個迎接,互相在某個節氣時相互暢談關於這個節氣的歷史淵源或生活禮節和常識。節目裡的嘉賓來自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有大學教授、演藝界明星、繪本作者以及各路專家。 片子的整體氛圍比較輕鬆,以人物談話為主,其間會隨著嘉賓的談話內容而衍生出節氣美食、禮儀、出行等等生活知識。對於節氣並沒有很厚重紮實的描述和追溯,更側重於節氣在當下生活中仍舊發揮的影響,個體生命的秩序、生活的節奏如何順應節氣,生發更多的美好。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表現內容,接受起來,可能會比學術式的敘述要更親切一些。
「春分」這一集,音樂劇演員阿雲嘎,繪本作者熊亮一起拜訪風箏大師孔令民,去石焉博士的農場裡勞作、享受時令菜餚。
熊亮創作了繪本作品《24節氣》,他說,身體中的變化,從切膚感受開始。在春分這一天身體的各種感官被喚醒,一切都要生機勃勃地開始。放飛風箏,有驅邪的意味,所以在春分這天,民間有放風箏的習俗。
在「驚蟄」這一集中,武漢大學老師陳銘拜訪了古典文化學者董梅。
董梅說,今年的驚蟄和「花朝節」這個民間節日正好在同一天。現在的花語,沿襲的是西方的傳統,而中國也有自己的花語。 在長江流域流傳著一套民間花歷,叫「24番花信風」:「小寒到穀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侯,每五天一侯,八氣共分二十四侯,每侯應一種花。」如桃花,在中國有「宜室宜家」之意;芍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愛情的象徵;柳樹,同「留」,意味著惜別。在驚蟄這個節氣中,一侯桃花當立,二侯棣棠花,三侯薔薇花。各種花守信而來,次第開放,實在是非常美好。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節氣知識,以及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底蘊,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能方便學習和效仿的。 4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2020 25集 5min 6歲+
這個系列的紀錄片,真的是太有魅力了,更新到第三季,水平穩定,甚至比起前兩季,更能體現國寶的藝術之美,旁白文案更加優秀了。本季選取了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25件國寶,其中包括多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開篇就是《洛神賦》,傳聞乃顧愷之所畫。短片用畫的局部特寫和動態表現,去體現故事節奏,徐徐展開。故事文案十分精彩!
蘭亭序這集的表現方式看似枯燥,其實很妙。五分鐘的時間,就是將《蘭亭序》神龍本的原文,一筆一划地,真的是一筆一划,把整篇文章寫完,配上動情的旁白朗讀。這五分鐘非但不會顯得無趣,反而很好地領會了行書的美感以及古文句讀、遣詞造句的藝術。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動人之處在筆墨,在文句。我反覆看了兩遍,有點被勾起了練習毛筆字的衝動。
大愛飛天這一集!每一幀我都想截屏下來畫畫。旁白用「我們」來自述飛天形象的由來,以及各個朝代的流變,極其精彩。第三季在表現國寶的藝術性上,比前兩季提高很多。直接上圖,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動態美感和色澤還原都非常棒。
相關推薦 1.《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
5 《文學的日常》2020 5集 55min8歲+
《文學的日常》展現了知名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加、阿來等等當代作家的文學與生活,並介紹一本他們新近的代表作。通過他們朋友間的拜訪,經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把作家的寫作狀態、生活現狀、對當下社會的思考,對教育的思考都一點一點地呈現出現。 紀錄片有些真人秀的意味,配樂很出彩,剪輯的節奏也舒服。唯一遺憾的是,都是男性作家,連拜訪者都是男性,希望以後可以看到後續系列中,能有女性作家的身影。
觀看這樣的紀錄片,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捅破窗戶紙的過程:原來有的作家是這樣的,他們可能不太帥,他們也許很寂寞,還可能面臨很多生活中的苦難。而文字是他們自我救贖的一個秘密渠道,在那裡,他們就是上帝。當作家們在節目中閱讀自己的作品時,他們就是那個最閃光的自己。6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2019 10集 50min 5歲+
我對它的第一感受是,美,畫面美,植物美,每一幀都能做屏保。這部可以當作孩子對中國植物的啟蒙紀錄片。它從整體上概括了中國不同區域的植物樣貌,並選取了一些和我們的生活十分息息相關的植物來講述,是很好的入門影片。 地球上擁有約三十萬種的植物,在中國的就有近十分之,中國以三萬多種植物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三。本片選取其中28種植物,跟隨它們的生長、遷徙軌跡,從中國到海外,走遍國內27省和世界7個國家。青藏高原在接近雪線的地方,在零下的環境中,生長著一些極其美麗的植物,它們不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西雙版納的森林中,有中國近六分之一的物種。
海芋的葉片如果被破損,葉脈會輸送毒液,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海芋的防衛戰在小昆蟲面前徹底失效了。甲蟲轉著圈地切斷了葉脈,阻止毒液輸送,好好地飽餐一頓。
沙漠植物代表,梭梭。
梭梭是沙漠中最常見的植物,沒有葉子,只有根莖,一點點水分就足以讓它生存下來。每一株梭梭,都有極其發達的根系,可長達十幾米,以便在地下探尋水源,可以固定10平方米的土地。當他們連成一片時,就可以阻擋風沙,牽制沙丘的移動。 植物的歷史,不僅僅是自然的歷史,更是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關鍵。
如水稻,從原來的雜草,變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桑樹養育了蠶,造就了日後的「絲綢之路」。茶樹從密密的樹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影響近30億人的經濟作物。還有我們每天都可能需要的大豆、水果,那些被用作藥物的草本,被文人讚頌的梅蘭竹菊等等。
被馴化的植物,從野草到糧食,最開始是西北地區的「稷」,而幾乎同時,稻也在南方地區開始被種植。此後陸續被人類馴化的有大豆,桑樹,桃樹,柑橘,茶樹,從衣食住行、藥用到審美,植物塑造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人類至今已經馴化培育了700多種水果果樹,其中有一半在中國。
相關推薦 更多關於中國重要植物的紀錄片,我推薦:1.《茶·一片樹葉的故事》2013
2. 《稻米之路》 (2019)
3. 《水果傳》第一、二季2019
7 《但是,還有書籍》2019 5集 30min 8歲+
作為曾經的編輯,我對書有特殊的感情,看著紀錄片中熟悉的人,熟悉的圖書製作流程,慶幸自己仍然是一個愛閱讀的人。如今我有了孩子,也帶著孩子一起步入這個廣闊天地中,別有一番感觸。 紀錄片圍繞「書籍」這個主題,呈現了與它相關行業的專家以及那些愛書人的故事。片中的主角,有圖書編輯、翻譯、藏書家、開書店的人、繪本作者、圖書設計師、愛書人、閱讀推廣人等等,他們的人生故事,也串聯起了一本書從無到有,並流轉於世界上愛書人之手的軌跡。 半小時一集,不長,畫風也清爽,還有動畫效果,挺適合和孩子一起觀看,當作了解書籍的一個入門。尤其看到繪本作家們如何創作出孩子們喜歡的作品時,他們會覺得又親切又神奇吧。
這是臺北舊香居二手書店。
一位藏書人說:書是一個故事,寫書的人本身又是一個故事,書的流轉又是一個故事,買了一本書,收穫的是好幾個故事。
蝸牛和lulu的移動書攤,從上海出發,經江西、四川、甘肅、內蒙、北京,行程九千多公裡,出現在咖啡館前,音樂節上,菜市場裡,水果攤邊。
藝術家蔡皋創作了《荒原狐精》《花木蘭》《孟姜女》《寶兒》等等諸多作品。她說,當花開的時候,她喜歡一個人在樓上坐,「安安靜靜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會來,文字也會來,陽光來,蜜蜂來,香的味道也飄過來,很養我的,捨不得下樓。」8 《航拍中國》第三季2020 10集 50min 5歲+
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出品的大型季播紀錄片,已經更新至第三季,據說還會繼續拍下去。 本季共十集,分別拍攝了雲南,安徽,貴州,山東,天津,山西,吉林,海南,河北,寧夏等省份。紀錄片以航拍的視角,把中國最美的自然和人文風景都囊括進來。看這個片子最適合給頭腦放空,什麼都不用多想,關掉彈幕,好好欣賞一幅幅無比美麗的風景畫就好。
炎炎夏日,這個片子是消暑、熬苦夏的好選擇。趕上今年暑假許多家庭無法進行計劃中的旅行,那就看著紀錄片,在家裡假裝旅行吧。 玉龍雪山和大理古城——
安徽黃山——
芍藥花瓣有藥用價值,現在還能被製作成精油——
冬季的寧夏騰格里沙漠,雪和沙的奇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