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管網集團華北公司(下稱「華北公司」)發布消息稱,已與山東裕龍石化籤署了外輸管道建設運營合作意向書;與中化弘潤、滙豐石化等地煉企業籤署管輸注入口建設合作意向書。根據合作意向,華北公司2021年將建設弘潤石化資源注入魯皖二期管道項目及青島油庫至青島港下海管道項目。
業內人士認為,兩個項目投產後,華北管網將實現「1+1+1」向「X+1+X」的突破,對「北油南調」、活躍市場競爭、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具有重大意義。山東地煉也有望迎來「大管輸」時代,降本增效助推產業優勝劣汰轉型升級。
開啟雙贏合作
此前,管道運輸能力不足困擾著山東地煉。隨著山東地煉獲得原油進口和使用「雙權」,省內原油加工量大幅增加,原油運輸管道訴求日益強烈,成品油運輸管道需求亦逐漸增多。
為破解地煉運輸瓶頸,「十三五」期間,山東省計劃新建7條原油管道和7條成品油管道,提高原油和成品油輸送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山東省每年都有大幹線建成投產,已建成長輸油氣管道總裡程1.24萬公裡,約佔全國十分之一。其中,原油管道3750公裡,成品油管道2200公裡。2019年,全省通過管道輸送原油1.34億噸、成品油1170萬噸,管輸建設能力大幅增長。
華北公司為何看中山東地煉油品管輸業務?
在隆眾資訊成品油分析師丁旭看來,此次華北公司攜手山東地煉,主要集中於成品油運輸合作,符合雙方的利益訴求。「一方面,成品油沿海多內陸少,北方多南方少,與地煉合作有利於華北公司更好的完成資源調運協調工作,將山東的巨量成品油輸送到華北以及華中地區,實現『北油南調』、活躍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對山東地煉而言,其成品油最大銷售區域為山東省內。與華北公司合作等同於放大了產品套利空間和銷售半徑。」 丁旭說,「與此同時,管輸符合日益嚴格的安全運輸要求,例如在特殊情境下能更好地實現成品油的連續運輸,不再受極端天氣和危化品高速限運的影響。」
金聯創油品分析師周密認為,布局集中化和運輸管道化,是未來國內地煉發展方向,山東地煉企業集中,應當在油品輸送管道上有整體規劃,規劃不僅包括管網布局,也包括配套的港口建設等,通過上遊的資源調配加大整合力度。
降本增效「利器」
管道運輸被稱為「第五種運輸方式」,有著其他運輸方式無法比擬的低成本優勢。
山東地煉產能佔全國總產能70%以上,使用原油一半從青島港上岸,地煉進口原油90%依靠公路運輸,每天有數萬輛油罐車在山東省內穿梭,給企業帶來較高的物流成本。未來,山東省規劃的原油管道運輸能力將超過1.6億噸/年,成品油運輸管道接近1億噸/年。若全部建成,將極大提高成品油運輸效率,節省運輸成本。
2020年10月,山東港口青島港董家口-濰坊-魯中、魯北輸油管道管輸總量創新高,一舉突破5000萬噸大關。據悉,此舉為社會減少提貨車輛約165萬車次、降低碳排量約88萬噸,不僅大大減少了公路運輸安全隱患,還為山東地煉企業節約物流成本約20億元。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表示,管道投建加速不僅能為地煉原料及時到位提供堅實的物流保障,運輸成本下降也將帶動地煉降本增效,提高其盈利水平。
某煉化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帳。「就成本計算而言,若一個中型煉廠運輸成本與公路運輸相比降低30元/噸,假設一年油品運輸200萬噸,將為企業節約近6000萬元,這對淨利潤只有兩、三億的煉廠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字。」該負責人說。
加速市場優勝劣汰
山東煉化產業結構單一,煉化一體化水平低,同質化嚴重,產業鏈條短,缺少大型乙烯、芳烴裝置配套,高端石化產品產出少,盈利能力弱。
根據山東煉化整合計劃,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13家煉油企業正式退出市場。
龐廣廉表示,目前主流大型地煉企業已經實現管道「廠廠通」。「但地煉企業中優質企業較少,與國內一流煉化企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未來,管道運輸建設將繼續通向規模性煉廠,管輸成本低、利潤高的優勢將使大型煉廠更具競爭力。在市場加速優勝劣汰的當下小煉廠已岌岌可危。」龐廣廉說,「地方策劃、分區域集中規劃是好事,小企業被兼併重組或淘汰,有利於山東地煉集中發展,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