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按人數做,每餐吃飯儘量做到顆粒不剩,不浪費一顆糧食。如今「光碟行動」逐漸走進市民家庭。但到底有多少家庭能真正做到避免浪費、不剩菜、不剩飯呢?近日,記者採訪了城區幾位居民了解到,多數家庭都能勤儉節約,但也有家庭仍存在浪費現象。
年輕一族:剩餘食物放冰箱好幾天 最後無奈扔掉
家住東南華城小區的劉女士是位90後,她告訴記者,由於剛結婚不久,家裡沒有孩子,她很少在家做飯,工作日的時候,每天除了早餐在家簡單吃點,午飯和晚飯不是靠外賣就是到父母或公婆家裡吃。周末休息的時候,她才會想著買一些食材在家裡做飯。
「周末買一些食材,但我們夫妻兩個又吃不多,剩下的飯菜會放到冰箱裡,經常放了好幾天,兩個人也想不起來吃。」劉女士說,剩菜剩飯在冰箱裡放好幾天,等想起來的時候又怕吃了不健康,最後只能丟掉,心裡也挺愧疚的。劉女士表示,因為不常在家做飯,她家裡很少儲備新鮮的蔬菜,除了冷凍肉外,冰箱裡還會有一些簡單易做的速食食品。
家住高新區崇文名都小區的王女士平時工作比較忙,喜歡自己做飯的她經常在周末一次性採購未來一周的食材。「因為工作的地點比較遠,我都是前一晚做好第二天的中午飯,然後帶到公司去,中午吃的時候加熱一下就行。」王女士說,因為她的食材都是提前買好的,等到了周末準備再次購買時會發現冰箱裡總會剩下一些不新鮮的食材,只能扔掉。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年輕的上班族喜歡一次性購買好幾天的食材,但又不能天天回家做飯,許多食材放著放著就不新鮮了,還沒端上餐桌就直接進了垃圾桶。另外,不少喜歡點外賣的市民,由於飯菜口味和分量等原因,造成飯菜浪費的情況也不少。
中老年人:按人數做飯 剩菜剩飯留著加熱再吃
跟大多數年輕人不喜歡吃剩菜剩飯不同,中老年人明顯更節儉。「從小父母就教育我不能浪費糧食,粒粒皆辛苦,所以家裡的剩菜剩飯都不捨得扔,拿保鮮袋套好,放進冰箱,第二天再翻炒加熱照樣吃了。」家住城區長虹小區的李阿姨說,飯菜吃了不心疼,浪費了心疼。
「閨女有時候回家經常說別總吃剩菜剩飯,對身體不好,聽孩子念叨多了,我們乾脆每頓飯都少做點,按人數做飯。」李阿姨告訴記者,家裡經常就他們老兩口吃飯,為了減少浪費,她一般中午就做兩個菜,一葷一素,每份菜的量也不多,「素菜,我經常做的是土豆絲、油菜、花菜等,一個大點的土豆就夠吃一頓,偶爾還會剩下一點。但菜量少了,基本上當天晚上就能吃完,不會留到第二天了。」李阿姨說。
在同小區另一位居民趙阿姨家中,打開趙阿姨家的冰箱,記者看到裡面放著一些用塑膠袋裝好的食物,有饅頭、滷牛肉和辣椒醬等。「牛肉和饅頭都是前一天剩下的,今天準備加熱後再吃。」趙阿姨說,她現在在購買食材的時候特別注意,一次性不會過多購買,家裡的蔬菜基本上囤個兩三天的量就足夠,這樣吃到的菜比較新鮮,也避免了購買過多而造成浪費。(記者 楊柳)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