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的內涵到底何在?
古人說了不少,歸納起來,我們不難理解出一個頭緒。
朱景玄說:逸品是「不拘常法」。
黃休復說:逸品是「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
晚唐竇蒙說:「縱任無方曰逸」。
明唐寅說王洽:「能以醉筆潑墨,遂為古今逸品之祖。」
明孫仰曾說:「遂於意象之間,超乎筆墨之外,洒然自得,雅淡天成,此逸品是也。」
明唐志契說:「唯逸之一字最難分解,蓋逸有清逸、有雅逸、有隱逸、有沉逸、有縱逸不同」。「逸雖近於奇,而非有意為之,雖不離乎韻,而更有邁與韻。」
明惲向說:「逸品之畫,以秀骨而藏於嫩,以古心而入於幽,……」「逸品變化多端」。
清惲壽平說:「……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所以為逸。」「不入時趨,謂之逸格。」
清查禮說:「畫家寫意,必有意到筆不到處,方稱逸品。」
清方薰說:逸品「意簡神清,空諸功力」。
通過以上古人對逸品的描述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發現,所謂「逸」,應該具備以下的品質:有想像力的,有獨創性的,富於主觀表現的,簡潔生動不拘形似的,重筆之意韻而浪漫寫意的,無人工斧鑿之跡又自然天成的,高雅不俗又出人意表的,強調即興發揮的,因此不可事先設計又能重複模仿的。
由此可見,逸品與神品有著質的區別。逸品不僅是對神品的超越,也是中國繪畫的最高表現境界。逸品地位的確立,一千餘年來主導了中國畫發展的主流趨勢。
如果列出歷代被推崇為逸品的大畫家,可以連成這樣一個脈絡:唐孫位、宋王洽、元倪瓚、明徐渭、清八大山人。現當代肯定是黃賓虹與傅抱石了。
「不拘常法」與「變化多端」,說明了逸品絕非一種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類恆常的面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藝術實踐的演化,逸品不斷向縱深層次的發展也必將是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