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影視發展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期,那時候男有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四大天王,女有梅豔芳,林青霞,王祖賢。他們的每一部戲,每個人都成為那一代人的永久回憶。#謝君豪#
更有哥哥張國榮,那個演戲演到「不瘋魔,不成活」的男人,直至今天,提起張國榮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仍舊有粉絲懷念他。
但在香港,還有一個與張國榮同時代的演員,與張國榮一同爭奪影帝,連張國榮都惜敗,但凡喜歡港劇的人沒有不知道他的,甚至到今天,他仍舊活躍在影視圈,更是話劇圈的演技之神。
他就是謝君豪。
01大器晚成只因未得機緣
謝君豪1963年出生在香港,可以說謝君豪這位影帝是大器晚成,直到23歲才與演戲結緣。
當時他被同學票選出來飾演《雷雨》中的周萍。起初排練時,謝君豪還不太樂意,覺得演戲這件事很土,感情戲也演得彆扭,只要抓起四鳳的手,臺下就有人笑。
直到後來有一次在公園練習,他和飾演繁漪的同學對詞,兩人越說越大聲,越說越感覺釋放,謝君豪這才體驗到演戲的快感。
在1984年的時候,徐克導演的《上海之夜》成為了21歲的謝君豪的最愛,包裹在頗為神經質的喜劇外衣下,電影裡那些戰亂年代中人事的流徙變遷,動蕩社會中個體奮鬥打拼的英雄主義,都令他很受感動。也是在1984年,「南海十三郎」本人江譽鏐逝世。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影響人生命途的重大選擇,其實早在人覺察前就已宿命般地做出。他根本不會想到未來的自己能與《南海十三郎》結緣。
中學的話劇經歷,與電影中滑稽又悲涼的時代小丑,交織起來,投射出謝君豪心裡早已埋下的渴望。那應當是一記有力的迴響,或至少一次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震撼。
總之,當過文員、推銷員、售貨員、護士的謝君豪,在1985年報考了香港演藝學院。可惜一戰落選,第二年復又再考。終於,謝君豪在1986年成功進入學院,以23歲的「大齡」年紀,正式開始學習表演。
起步雖晚,但謝君豪當屬天賦極高的實力派。畢業後,他考入香港話劇團,很快就晉升成首席演員,並在1993年接下話劇《南海十三郎》,這部他一演就是26年的作品。
少時的桀驁,老時的瘋癲,對愛情的愚勇,對戲劇的痴迷,對家國的掛懷,對人情的喟嘆,謝君豪演活了南海十三郎,或者說,他就是那個痴人十三郎。只不過,十三郎痴迷於劇作,謝君豪鍾情於表演。
比起日日排練的話劇,電影版《南海十三郎》的拍攝倒顯得更為隨性,拍攝周期只有20多天,首映也是在電影拍完的兩年後。
有一天,導演高志森打電話叫他去參加首映宣傳,謝君豪也就這麼去了兩場,似乎沒什麼特別的。
過了一段時間,《南海十三郎》提名金馬獎,哥哥張國榮的《春光乍洩》無緣提名,謝君豪懵懵地去參加頒獎禮,本來只是想開開眼界,誰知一去就獲封金馬影帝。
那是1997年,謝君豪34歲。他戴著眼鏡站在因《甜蜜蜜》而加冕金馬影后的張曼玉旁邊,衝鏡頭舉起獎盃,頗有戲中十三郎邀請初戀Lily跳舞時,那副愣頭青的憨樣。
加冕影帝似乎並未改變謝君豪內心的狀態,獎賞罷了,他始終不願用「擊敗」一詞回應自己與張國榮之間的關係。
後來也是因為被追問太多次有些倦了,謝君豪才站出來說,因為哥哥已經去世,希望大家能尊重他,不要再提舊事。
儘管謝君豪憑藉「十三郎」這個角色一舉拿下第34屆金馬影帝,但他依然根植戲劇舞臺,此後又塑造了各種經典角色,將舞臺視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南海十三郎》之後,他又演了《情話紫釵》《梨花夢》《新傾城之戀》等多部話劇作品。
再往後,他告別專屬於1990年代香港的喧囂與沸騰、至明與至暗,跨過千禧年,謝君豪北上來到內地。影視劇拍了不少,但始終未能大紅大紫。
謝君豪戲稱,可能是因為自己演的角色死亡率太高,有的甚至出場沒多久就領盒飯去了。
02但無論多麼打醬油的角色,他都不敢有絲毫應付之心
謝君豪在2002版電視劇《書劍恩仇錄》中飾演過「金笛秀才」餘魚同,雖與小說中「騎馬從雨中疾奔而來」的出場方式不同,電視劇裡的餘魚同自屋頂飛身而下,前來替「鴛鴦刀」駱冰解圍,倒也瀟灑自如。手握金笛,使武當派柔雲劍法,只消輕點幾下,來人就被放倒,倒也難怪孫莉飾演的「李沅芷」會對餘生一見鍾情。
比起來去如風的金笛秀才,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謝君豪本人,倒更像是金庸筆下另一部小說中的人物。他像《天龍八部》裡的少林掃地僧,功力深厚卻低調內斂。
早些時候,有記者問謝君豪,「你似乎比較少產?」謝君豪回答,「我挺多產的,老拍電視劇嘛,演董事長。」
還真是如此。《新白娘子傳奇》的許懷仁,《武動乾坤》的林嘯,《心理罪》的孟陽,《青囊傳》的上官卿,《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沈四海。
謝君豪轉戰內地後,20餘年,主演影視劇過百部,他被媒體稱為千面演員,他可以頂著金馬影帝和飛天視帝的頭銜在偶像劇裡當綠葉,也可以在主旋律電影裡演繹英雄人物。
而事實上只要輪到他出場,焦點就會落在他身上。優雅、陰鷙、狡黠、桀驁、深情、怪異。他說,人性有多少面,他就能演多少面,最難的是在平淡之中找到戲。
比如《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的沈四海,最初接觸這個角色時,他覺得這人很無聊,每天除了計算得失,似乎就無事可做了。
後來是經人提醒,他才意識到,人物表面的「平」實則暗藏起伏,沈四海這個角色一生多災多難,所以才總是斤斤計較。
無論角色好壞,只有自己先對飾演的角色心動了,觀眾才會心動。
這是謝君豪從演多年得出的經驗,亦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像一個老到的偵探,善於在平淡中找起伏,在骨骼上添血肉,所以不怕無波瀾,他自會掀起波瀾。
在上演的舞臺劇《但願人長久》中,謝君豪飾演絕症患者阿祖,從劇情上來看,似乎又是一個「很平」的角色。
但這卻是謝君豪最想出演的一部戲,也是他與張可頤繼《長恨歌》後的再度合作。
故事發生在療養院,講述三個絕症病人與他們的親人,如何由抗拒死亡到接受死亡的過程。
對於謝君豪而言,與其說是要演繹一種「向死而生」的伸展感,倒不如說「垂死」的狀態才是本質,它甚至不需要演,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正在死」,每天都正在死掉一點點。
演員除了演技更要忠於人品。
2009年在內地拍攝電視劇《楊貴妃秘史》時,劇組準備不當導致現場爆炸,謝君豪為救出劇裡扮演自己女兒的小演員險些毀容。
事後謝君豪低調養傷,一直未曾拿出來說道。
即便後來媒體從他人口中知道了這件事,他也只是簡單一句,「就是意外,被燒著了,聽見小女孩在哭叫,自然先給她撲滅身上的火」。對於自己的燒傷,他說,「我真是幸運,沒幾個月就能開工了」。
謝君豪就是這樣的人,放得下,不聲張。用他的話來講,拍戲已經足夠精彩,平日就該簡單些。
有人為謝君豪抱不平,認為跟那些所謂的天價演員比,他更值得觀眾花錢去看。
謝君豪坦言,自己並非成功人士,也不是不渴求名利,但他不願意以世俗標準來品評自己,假如粉絲們對他擁有無緣無故的狂熱,他會感到害怕。他也曾做過大紅大紫的偶像派,但那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接下來,他還是會演話劇、電影、電視劇。不管身份、地位、境遇有什麼改變,他都願意自己能夠專注演戲。
生活中的希望就是演技的基礎
謝君豪還有另一個職業:專欄作家。除了演戲,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看別人的書猶不過癮,還要自己動手寫。
到目前為止,謝君豪已經出了兩本書:《跳進人間煙火》和《採湳》。
採湳,恰是謝君豪女兒的名字。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湳山。多美的名字,教人羨慕!謝君豪與太太於1996年結婚,女兒採湳於2001年出生。
在內地拍戲,他只要有空就會回酒店宅著,上網和太太、女兒視頻聊天,有三天以上的假期,他就會飛回香囘港,哪怕只能呆一天時間。
如果拍戲時間過長,他也會接妻女來劇組小住。在他的世界裡,除了妻女,別的女人都是絕緣體。
有人不理解,認為演員怎麼可能把持得住娛樂圈的各種誘惑。
他的回答很有力量:拍戲和私人生活,我分得很清楚。
說到底,人生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找一個信念,無論是宗教,還是親情,或是別的什麼。有了信念,就會有激情的燃燒,就能堅持下去。
謝君豪無疑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在所有扮演的角色中,丈夫和父親無疑是最難的,因為不會殺青,不會謝幕,要一直演下去。
如今57歲的謝君豪在內地的演藝事業發展穩定,他演過紳士、醫生、君王、殺手、商人等大小角色。但他從來沒有停止舞臺劇的創作,目前正在跟團隊商討2020年《南海十三郎》的巡演事宜,並且有計劃首當導演。
在戲中,他具有戲劇性的獨特魅力。演起戲來,他可以大開大合,可以極狂放或極隱忍;回到生活中,他又像溫開水一樣平淡。
如果可以做個比喻,那麼或許可以把謝君豪比作是,鍋爐上正在小火慢燒的水。稍加火力,就能到達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