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森說接下來有打算回歸影壇。信息時報記者蕭嘉寧 攝
《喝彩》的舞美也備受讚賞。
《喝彩》是高志森借用張國榮、陳百強、鍾保羅三位朋友的故事所創的劇。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謝奕娟
根據張國榮(哥哥)、陳百強、鍾保羅等偶像真實故事改編的音樂劇《喝彩》去年在廣州成功上演,該劇將於哥哥的忌日、4月1日再度登陸廣州,在中山紀念堂開演。回憶這位曾經有過多次合作的哥哥,導演高志森坦言:「張國榮是我見過最投入的演員。這種投入不是拍戲當中才投入,而是在生活裡面已經留著角色的DNA。」
談《喝彩》:借著劇「復活」偶像《喝彩》是高志森在2006年執導的音樂劇,在香港曾8度公演,演出達70多場。談起創作該劇的初衷,高志森說:「張國榮離開以後,我們都很懷念他和他的歌,包括陳百強,是我們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我覺得這些歌曲不應該因為他們離開而被忘掉,希望藉助這部劇,它們可以復活。」於是他以張國榮、陳百強、鍾保羅「三劍客」的生活為藍本,用歌曲重新組合了一個故事,描寫了三位青年偶像闖蕩娛樂圈的崢嶸歲月。
雖然反覆強調「這不是他們的傳記」,但高志森也坦承,劇情有一半以上都來自真實的生活。早在1980年,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就曾演出電影《喝採》,那時高志森才20歲,《喝採》是他參與創作的第一個電影劇本。「正是因為這部電影,我認識了他們三人,也讓我抓到了他們的氣質。不過電影跟舞臺劇的故事完全不同,只是用了同一首歌名而已。」高志森表示,他和陳百強、張國榮後來還合作過很多次,也是很好的朋友,從中得到了很多創作的靈感。舞臺劇有一半以上是根據生活,但裡面的細節、對白、場面安排,都做了藝術性的提升。比如有一場戲,張國榮曾親口跟他講過,在陳百強昏迷住院以後,有一次他到醫院隔著玻璃望著他,整整看了一個小時。「這個情節是完全真實的,不過放到音樂劇裡面,張國榮還唱了一首歌,『風繼續吹不忍遠離,心裡亦有淚不願流淚望著你』,場景和歌詞都非常貼切。」
談音樂:44首流行金曲一字未改《喝彩》中引用的張國榮、陳百強當年流行金曲達40多首,「這些歌放到劇裡沒有一個字是改過的,但用得很貼切」,高志森透露,創作時挑選歌曲費了不少功夫,張國榮和陳百強兩人的歌曲加起來有600多首,再怎麼精選,遺珠還有很多。「不過,這次我們又重新加進來兩首歌,變成44首。這是我多年的一個心願,過去我想不出有什麼方法可以放到這個音樂劇裡面,至於我有什麼方法,我先賣個關子。」加進來的歌曲,一首是張國榮主演的《倩女幽魂》電影主題曲,另一首則是陳百強作曲的《戀愛預告》,這是高志森執導首部電影《開心鬼》的插曲。
憶哥哥:他是我見過最投入的演員《喝彩》選定於4月1日在廣州演出,目的也是藉此紀念9年前離開的哥哥。回憶這位曾經有過多次合作的好友,高志森說:「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是,你必須要對你的工作給出最大的投入。張國榮是可以用他心裏面熱情的那團火,燃燒著他要演繹的角色的。在同一個時期他幾乎只拍一部電影,那段時期,他戲裡戲外都是同一個角色。」高志森印象最深的是,在演《家有囍事》 時,張國榮是黃百鳴的二弟,典型的娘娘腔,那幾個月裡面,他整個人生活的形態,都是娘娘腔的形態。當中有一幕,為了突出娘娘腔的性格,高志森設計了讓張國榮去開門前,看到一塊毛巾晾得不整齊都要扶正的細節。而張國榮在扶正之後竟然還拍了一下手,表示心滿意足的樣子,出來的完美效果讓在場的人都為他稱嘆。
「當接另一部電影,他(張國榮)生活的形態也開始改變。等於他不僅在片場裡把這個角色演出來,也把這樣一個角色帶回家。這樣的演員,在我一生中只遇到一個張國榮。這是我很想向他學習的一點,這種投入不是拍戲當中才投入,而是在生活裡面已經留著角色的DNA,100%把他的生命都奉獻到藝術上。」高志森感嘆,因此,在得知哥哥離開世界的那一刻,他立刻想到的就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異度空間》。「我感覺還沒有離開那個角色,那個影響。他心裡是不是真的那麼想,我不知道。」
聊電影:很快要重回攝影機旁自轉行從事舞臺劇,高志森及他的「春天舞臺製作」已經推出了數十部作品,演出逾千場。近兩年也陸續將他的作品推廣到內地。對於內地舞臺劇市場,高志森感覺,「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但沒有把商業跟藝術平衡得好。我講的商業跟藝術不是對立的,而是互動的。商業是你怎麼去運作一個作品,推廣、宣傳;藝術是講內容,故事、主題,內地有很多作品還沒搞清楚兩者如何去配合。有些戲很有噱頭,但沒有把藝術性搞好,有些戲很高雅,但曲高和寡。怎麼做好藝術品,同時也能吸引開拓觀眾,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而談到個人的創作計劃,已經離開影壇十多年的他表示,自己有可能會重回老本行。「今年找我合作的特別多,有兩三個劇本都找過我,其中有些已經過了審批的。但我還在考慮,首先我舞臺劇的事情很多,還在發展,其次現在電影很難拍,老闆把大部分的投資給了明星,留下來拍電影的很少,我覺得非常不健康。不過我想,我很快要重新回到攝影機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