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晚上十點半
如此黃金時段
強烈的責任心促使著詹老師給你們推薦一個電影
電影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
很慚愧,還沒有來得及看小說
第一次聽說時是在史航的一個戲劇主題分享會上
彼時他唾沫橫飛地推薦了《茶館》和《不成問題的問題》
當然電影拍出來後
史航和他的朋友止庵克制地diss了這部電影
儘管電影獲了一些獎
也讓我們的老朋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範偉終於憑藉它評上了影帝
止庵和史航的意思是:影片增添的一些情節不太合理
比如原著裡是尤太太偷了30個雞蛋而電影裡改為了受賄
這個問題導演梅峰在接受專訪時有一個回答或可作為解釋
「殷桃到了現場,定妝出來特別美,一下就拉開距離了。到了偷雞蛋那場戲,我跟殷桃說,你看你這麼美,一看就是聰慧兩個字寫在臉上的,怎麼能幹偷雞蛋這種蠢事,偷雞蛋改成了受賄。」
概括來說就是:殷桃那麼美,怎麼可能偷雞蛋?
粉絲裡如有看過原著的 歡迎討論
下面我要說的是:為什麼我們不要錯過《不成問題的問題》?
有趣的144分鐘
評價一部院線電影是否值得一看的終極標準是什麼?
是優秀的製作水準還是電影的表現技巧還是它帶來的思考?
不,是有趣。
有趣分幾種:開心麻花是一種,範偉是一種
之所以我下了地鐵還要步行兩公裡、差點把手機導航沒電才終於找到一個小破影院看到這部電影是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你們以為這是個藝術片!
藝術片在大眾心中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生澀、沉悶、平淡
試問:幾個辛苦搬磚的普通人願意在周末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影院看一部排片少得可憐的文藝片呢?
但《不成問題的問題》是適合大眾觀看的
比如我(一個動不動殘酷地在影院睡著的人)、在前座吧唧嘴咕咕雞和左邊亢奮症解說員的夾擊下
仍聚精會神看完這部2個多小時的黑白電影
未曾出戲 十分滿足
《問題》的有趣在於那種沉浸感
某個讓你會心一笑的細節
不自覺間感到的憤怒以及這種情緒給你帶來的某種滿足
這得益於故事本身戲劇衝突的內在張力和演員們值得咂摸的表演
主人公丁務源,每次去給農場股東太太們送禮之前都要對著鏡子練習作揖。
如果說中國演和珅演得最好的是王剛
那麼深諳厚黑學之道、周到妥帖得就連打麻將時給太太們放炮也能做到一方都不得罪的丁主任
經營農場年年賠錢、剋扣工人工資但又哄得太太和工人們都離不開的這一角色
則非範偉莫屬了
這種處處留意卻不刻意 四兩撥千金的表演
靠《演員的誕生》中那種聲嘶力竭絕對不行
沒有範偉這種克制的諂媚、小心翼翼的滑稽氣質也不行
梅峰說:小說中對於丁務源的描寫就像為範偉老師寫的一樣
「影片開頭,丁務源照鏡子、理衣襟,沒有臺詞。範老師說,梅老師我給你說一句臺詞,試試行嗎?他對著鏡子一拱手,「三太太,農場的肥雞肥鴨給你放到廚房了」。加得特別精彩,顯示出一個藝術家的創造力。 」
整個電影分成三幕,像話劇臺本一樣安人物出場排序
最後一幕是尤大興
這位留洋歸來、充滿理想的尤博士,一心只想擼起袖子加油幹
耿直、剛毅、說話鏗鏘有力、走路大步流星
給果樹修枝、給農場鋪路、抓小偷、設立公告欄
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帶來了改革的光芒和生機
最後還是被丁主任和一幫烏合之眾操翻
一個充滿力量的人物,最後被打倒的時候卻是脆的
非常的脆弱和孤獨
仿佛一個中國式寓言
飾演尤太太的殷桃
電影第二位出場的男人是林妙齋
這個坑蒙拐騙的流氓文青角色當然也演繹得非常到位了
但我更想講講副線角色尤太太
「尤太太」不得不說是本年度我最討厭的熒幕角色了
這個人物可恨在哪裡呢?
她身上帶著一種動人的哀婉和溫柔
哼著歌、撥弄野花,說話走路都像詩一般
她當然也不像一個愚蠢的村婦
事實上她做的所有事情,包括與丁主任套近乎、與工人們交朋友都出於自己「我都是為你好」的邏輯
可恨在於她與她那充滿力量、唯有原則能將自己打倒的先生之間
仿佛隔著一條銀河
人間最悲哀的關係是兩人朝夕相處,卻永遠無法互相理解
所以當尤太太收下了工人的雞蛋賄賂後
完全不理解被人戳到脊柱的尤博士為什麼會指著她氣得發抖
她輕飄飄地說:你為什麼生這麼大的氣呀?
撒嬌般地拋下一句:「那麼愛生氣!」
便溫柔地、婷婷嫋嫋地走開了
這份憤怒被輕易地消解了,仿佛拳頭打在了空氣中
實在是人間慘劇啊!
我一個直男觀眾,和尤太太非親非故,都想大耳刮子朝她臉上抽
但尤博士呢,就這樣被輕易地打倒後
他的反應中除了理想破滅,竟還有一份對妻子的愧疚
這也讓我想起了胡適
一種理想主義硬漢對現實的妥協和矛盾
說了這麼幾個人,全是出於我的私心
電影值得一提的除了全程在線的演技
美術設計也充斥著私人趣味
靜止的機位、極少的特寫、黑白的畫面、嚴格的構圖
呈現著疏離、克制、中立
每一個主角的房間都有用心的設計
比如文藝青年林妙齋的房間,一切都是斜的
印象最深的尤博士的房間,簡陋、清冷
晚上在小桌子上辦公,早上兩個人對著窗戶在小桌上吃飯
有一個小細節是:吃飯時尤太太一會給尤博士夾菜、一會把菜盤子調放到尤博士跟前
尤博士沒有說話
但觀眾(主要是我)隔著屏幕看他倆
都感到一種壓抑和氣不打一處來
一個小吊燈和一串風鈴,兩個永遠無法互相接近的人
隔著一個較遠的(中景)距離觀看時,反而看出了其中韻味
其中還有一些被稱為「文人趣味」的東西
比如做壽唱戲時的小丑走位、《貴妃醉酒》的橋段
有一種觀點是這導致了電影過於冗長
但實話說,作為一個對戲劇並無研究的觀眾
我不但沒有感覺到出戲,反而覺得更能融入
在戰時陪都的深宮大院裡,咿咿呀呀的唱詞,恰是富貴人家的尋常生活
其實如果要強行接受教育
每個人都能從這部電影中讀出自己的感悟
例如「矯情空虛的小姐和流氓總是絕配,愚蠢又總與奸滑一起自甘沉淪」
「人情社會將一切事情裹成漿糊」、「底層人民的劣根性」
如此種種,但我並不打算以總結中心思想的方式來講述它
走出影院的一瞬間想到了老舍,卻是太務實,又太悲觀了。
電影中的一切,作為國人都感覺太熟悉了
如果非要一本正經地講出來,的確顯得膚淺
希望你自己去看,希望你能體會到一份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