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一詞最早來源於2006年《時尚Cosmo》雜誌的一期封面 。一年後,這一詞條就被收入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漢語新詞之列 ,並定義為:高學歷、高收入 、27歲以上仍然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女性 。
剩女,社會上也有人管她們叫「聖鬥士、女漢子」,不管怎麼叫,請尊重她們,不能性別歧視。因為她們也是女兒、又或姐姐、妹妹。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目前有超過80萬的剩女。這其中,北京土著和擁有北京市戶口的姑娘佔了大多數,她們或衣食無憂、或高知、高職經濟獨立。按照她們的選擇觀念大體上分為兩類。
我是智者觀社會,關注我——帶您一起:看人間冷暖,瞧世態炎涼,品生活百味。
一、務實派——不要求男方是原生土著,甚至戶口也無所謂。
1、選擇經濟條件優越的外阜男士。
霞姐是三甲醫院的護士,而且是病房的帶教老師,因為平時忙於工作,直到33歲才和愛人結婚。她愛人是個倒賣幹香菇和特色農副產品的商人,每年都收入不菲。兩者的結合是各取所需,除了相貌和人品外,霞姐看中的是男人精明強幹的湖北商人身份,老公看中是她穩定的工作和將來小孩戶口可落在北京的便利。
2、選擇家庭貧困、兄弟多的外阜男士。
選擇這種男士的北京女士,在90年前後較多。一般是北京的女士因為自身條件,在附近找不到合適的男士完婚,直到成為大齡剩女。此時,她們往往會放寬條件,選擇北京周邊河北等地的男士結婚。多數男士都是出自貧困、多子的農村家庭,畢竟當時北京比多數地方經濟條件好。東城區就有這樣一對夫婦,女方有小兒麻痺落下的腿疾,男方健康壯碩,有一個健康可愛的兒子,經濟方面依靠開個小商店維持,雖不富有,但也平和快樂。
3、選擇事業、國企等單位已經解決戶口的鳳凰男或部隊軍官。
這類已經屬於優質男士,他們對剩女條件也要求頗高,不是隨便個剩女就領證結婚。對女方的職業、學歷、容貌都有一定要求。
二、傳統派——男方必須是原生土著。
1、條件不達標,不委曲求全。
此類女士以高知、高職白領居多,經濟完全獨立。靠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過上優質的生活。她們的視野和認知面寬廣,事業小成。一般土著男性很難進入她們的視線,可同齡優質男往往又已經娶妻生子。外阜優質男又因為其戶口等傳統觀念,不願選擇。於是寧可自己獨立快樂生活,也不湊合。結果往往是單身繼續等待。
2、女方自身條件不足,卻要求男方戶口和經濟收入。
小花大專畢業經人介紹進入某國企做文員,雖然自身收入和學歷都不高,可她卻認同父母傳統觀念——不找外阜男孩,因此錯過了很多機會,轉眼過年就30歲了。父母一直和她傳輸如果嫁給外阜男孩,家裡就會成為「駐京辦」,她深以為然,找對象只選擇本地男孩。結果就是婚介聯誼會沒少參加,本地男孩看不上她,只能繼續等待和尋覓。不知道她和父母什麼時候才能醒悟和轉變觀念。
特殊個例——不婚族,在此不做舉例和評判。
現今社會是很包容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無論是與外阜男士結婚還是找本地男士又或單身,只要覺得快樂就好,畢竟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己知道,別人無權幹涉。您說是嗎?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共同探討。關注作者後,可以化名私信,分享自己的故事。
個別照片截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