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追月》是廣東音樂的著名曲目,其風格輕快獨特,描寫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輕鬆寫意,彰顯了典型的廣東民間音樂風格 。早見於清代,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時曾將此曲抄送大內演奏。
曲名「彩雲追月」的寓意是仙人駕五彩祥雲奔向月宮。中國古典文學著作當中常有仙人駕彩雲的描述,曲名當中的「彩雲」意指仙人駕彩雲。這首曲子是描寫人們心目中的月宮仙境,烘託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輕鬆寫意。
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節目部主任時,同聶耳一起,為百代國樂隊定了一批民族管弦樂曲並灌制唱片,《彩雲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
(點擊標題查看鋼琴譜)
《百鳥朝鳳》是作曲家王建中於1972年根據同名嗩吶曲改編的。此曲的出色創作成就之一,是在鋼琴上保留了相當地道的我國傳統民間音樂風格。從《百鳥朝鳳》的結構上看,作品各段落之間銜接十分緊密並極富邏輯性,幾處自由節拍的鳥鳴聲使樂曲布局更合理,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整曲不僅借鑑了民間音樂的發展手法還將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在神韻以類似音畫詩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點擊標題查看鋼琴譜)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粵曲,源於北方小調《閨舞》,又名《醉太平》,後經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改編為民族樂曲,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其借景抒情、格調清新,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及連綿不斷的抒情性。旋律明媚流暢,音調婉轉,描繪了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遠、虛無縹緲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成為廣東音樂中的名作。
1975 年,作曲家陳培勳將其改編成為鋼琴獨奏曲,使得這首富有中國特色的樂曲更加廣為人知。
(點擊標題查看鋼琴譜)
《水草舞》由吳祖強、杜鳴心作於1959年,芭蕾舞劇《魚美人》選曲。是劇中描繪海底世界時的一段群舞,配樂柔緩舒展,生動表現了水草隨波曼舞的場景。原為管弦樂曲,由此改編的鋼琴曲,雖然沒有管弦樂隊版那樣豐富的音色和層次,但清澈的琶音以及堅實而富有彈性的低音等,也毫不遜色,堪稱中國鋼琴曲中優美的佳作。《瀏陽河》以其曲調簡明、歌詞朗朗上口的特點被傳唱至今,其後,《瀏陽河》開始被改編成為多種樂器演奏曲目。王建中先生所改編的鋼琴曲版本《瀏陽河》在繼承原版民歌特色與曲調的基礎上,融入了古典鋼琴演奏技法,將中國傳統五聲調式與西洋鋼琴具有的優越特點成功結合,並將鋼琴演奏技法與民族感情融為一體,極大地拓寬了我國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這首鋼琴曲無論是從專業演奏技法、音色腔調、曲式結構,還是對於原作的繼承上來看,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成為中西結合、感染力極佳的經典之作,深受海內外聽眾的喜愛。我們在欣賞這首鋼琴曲的同時,也會情不自禁地將我們自身所理解的傳統與懷舊的思想與其產生共鳴,並會聯想到它所展現給我們的湘江波光、大好江山、人傑地靈的情境。《繡金匾》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改編自歌曲《繡金匾》,抒發對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八路軍子弟兵的愛戴,成為人人皆知的民歌。此曲分為三段,為復三部曲式結構。主題部分左右手同時出現主旋律,又添加了許多額外的音符,好像模仿古箏的音色,左手和右手有相同的旋律線,演奏時應當突出右手高音的旋律。第一主題反覆一遍以後,進入第二段,中間段落情緒變得明朗、歡快,表現出人民群眾熱烈真摯的感激與歌頌之情,模仿了揚琴的效果,演奏起來也更富有技巧性,速度上可以略微加快,左右手有多次交叉的部分,要注意好協調。第二段最後要做漸慢處理,銜接至第三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但是主題只出現了一次,便進入了尾聲,最後在安靜中結束。《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賀綠汀先生創作於1934年的一首鋼琴曲。該曲是音樂界第一首具有鮮明、成熟的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刻畫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風格的中國田園音畫,曲將西方的復調寫法和中國的民族風格相結合,將歐洲音樂理論與中國音樂傳統相結合,呈現出獨具一格的中國風格特徵,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翻開了新的一頁,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範例。《搖籃曲》是賀綠汀創作於1932年,為三部曲式結構。在搖曳的節奏型之上出現的五聲羽調式主題,不同於一般搖籃曲多見的安詳情調,而顯露出沉思、憂鬱的氣質。《搖籃曲》首句與陝西民歌《走西口》(府谷地區)很接近。賀老採用民族音樂中「展衍」手法與西方動機發展手法相結合。整首樂曲就是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中作為主要樂匯的「動機」在樂曲中不斷出現。《花鼓》作曲家瞿維在1946年創作,是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和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曲調變化作為主題,創作的經典鋼琴曲。點這裡,讓小白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