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部火爆大片,在其他國家表現平平,全球25%的票房都在中國。
這部「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大片」,續集又來了——
2013年,《環太平洋》登錄內地院線。
當年,《變形金剛》已上映三部。早看慣了炸炸炸的我們,面對機甲的防禦值太高。
但《環太平洋》沉穩應戰,總票房甚至超過製片方美國(中國1.1億美元,美國1億美元)。
導演換人、演員換血,時隔五年……
真的還能掌控雷電,再次雄起嗎?
Sir昨晚第一時間走進零點場,憋了一肚子話。
來吧——
《環太平洋:雷霆再起》
Pacific Rim: Uprising
開門見山,失望。
準確來說,是恨鐵不成鋼的失望。
來源於對第一部的懷念。
相信很多人都跟Sir一樣,至今仍記得當初在影院看《環1》時,那種聽到主題曲就渾身起雞皮疙瘩的熱血,那種不自覺驚呼「臥槽」的驚豔。
(先送上一首BGM找回當年的感覺)
可惜,續集拋棄了原作所有的好。
對這個系列的情懷和期待,都無法在續集中滿足。
首先,視覺。
第一部的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把自己的暗黑癖好賦予了《環1》。
怪獸的出場——
暴雨電閃、黑夜巨浪,深海恐懼症與巖漿。
在這般末日氛圍下,機甲,有如天神。
而在《環2》,變成了明媚、柔和的陽光。
機甲更閃耀,特效更精緻,唯獨缺少一份讓人窒息的神秘感。
就說兩段最燃的戰鬥。
香港與東京,兩個視覺風格最突出的城市。
《環1》的香港大戰,雨夜、高樓、賽博朋克的光暈。
視線被遮蔽,怪物神出鬼沒,龐然大物的搏鬥變成短兵相接的逼仄巷戰。
而《環2》中最後大戰的東京,同樣是高密度城市。
但我們看到的,只有機甲怪獸們把高樓當玩具一樣砸掉、夷平。
最後毫無意外,又是一個開闊的鬥獸場。
東京?只是一個有很多高樓大廈的背景板而已。
其次,怪獸與機甲。
他們是本系列的絕對主角。
雖然綜合了科幻、冒險等元素,但它始終是一部動作大片。
怪獸VS機甲,打得好不好看是關鍵。
要好看,必須——
實力對等。
這是一場邪不壓正的遊戲,但過程總得有勝負難分的角力。
先說反派,怪獸。
《環1》對怪獸的塑造,投入絕不比機甲少。
眾所周知,開創系列的陀螺導演就是一個怪獸迷。
他本人在洛杉磯郊外坐擁一座「荒涼山莊」(Bleak House)。
一個讓全世界宅男、影迷都集體高潮的夢幻城堡。
成堆的絕版手辦、模型、雕像,除了經典的電影形象,更多的就是各種各樣詭異的怪獸。
另外,他所執導的每一部電影,都一定有怪獸元素。
比如最近《水形物語》中的人魚,還有《潘神的迷宮》《猩紅山峰》等電影裡的各種怪力亂神。
陀螺對《環太平洋》中的怪獸設計,也投入了一腔熱血。
外形,講究。
一般電影中的怪獸,可能有名字(比如哥斯拉),或者直接叫怪獸(Monster)。
但陀螺給自己電影中的怪獸,設計了一個有意思的名字——
Kaiju。
日語中「怪獸」的發音。
透出一種東方式的迷戀。
為什麼用日語?因為怪獸片一直是日本特色。
為了致敬日本怪獸特攝片,他要求怪獸都要設計成類似人類四肢的形態。
(因為日本特攝片的怪獸,都是由演員穿戲服扮演,如《奧特曼》)
還有,為了更貼近現實,怪獸身上都會帶有現實動物中的影子:
鯊魚、蜥蜴、大猩猩……
智力,高級。
比兇猛怪獸更可怕的是啥?
是特麼會用腦子的怪獸啊!
《環1》的怪獸等級都較低,但每一次對抗都有驚喜。
第一戰,人類敗。
怪獸每一次攻擊,都瞄準駕駛艙所在的機甲頭部,最後直接把駕駛員揪出來。
第二戰,人類勝,但犧牲了兩臺機甲。
怪獸進化出可以腐蝕機甲的「酸液」,讓機甲失控;
瞬間破壞電路的「衝擊波」,直接讓機甲原地呆住不動。
每一次怪獸出其不意的腦力升級,都在加深人類能力吃緊的危機感。
而《環2》呢?怪獸更高、更大、更強。
……也更蠢。
真正露面的怪獸,有四隻。
各自炫了一波技能後,並沒對機甲造成毀滅性打擊。
最後拼的只有一個字……
大。
一個比一個大,不夠,三隻還合體,更大。
原本設定精巧的怪獸,變成土豪揮金造出的無腦蠢物。
再說正派,機甲。
《環太平洋》的機甲,對Sir來說,吸引的不是外表。
所謂工業感、力量感、蒸汽朋克,這些其實都並非獨創。
在Sir理解中,這裡的機甲,連接了人類在世界毀滅之時的拼死意志。
通過大腦連接控制機甲,而且需要雙人協同合作、互通記憶。
於是,駕駛員都是血濃於水的父子、兄弟、兄妹。
因為如果默契不夠,稍有差池,代價是身後全人類的命運。
說一個《環1》的細節來證明:
在為主角選擇駕駛搭檔時,他要跟所有人進行劍術對抗,找出最有默契、實力對等的搭檔。
最後,只有女主能跟他抗衡。
一來一回的過招,不僅是體力的對抗,更是心理上的互相試探、了解。
有了這種鋪墊,當兩人共同走進機甲,把廢棄的船當成利劍,劈向怪獸時……
這才燃啊!
反觀《環2》,所有配對的駕駛員,都是初出茅廬的小屁孩。
行為作派,個比個地裝酷扮狠。
可是訓練起來?soso。溝通起來?也soso。
這一波90後,根本沒有與之匹配的獨特經歷。
就見面鬥個嘴,平時吵個架掰個腕子,然後就讓你們去拯救世界了?
不過話說回來,《環2》是有創新(的企圖)在的。
「再起」,說明導演要獨樹一幟。
也就是說,他要改變第一部,託羅定下的格調——
如果說前作是「中老年的末日危機」,那麼第二部就是「青少年的迷茫定位」。
機甲於人的象徵,也從絕境下的堅忍,走向青春上的炫耀。
創意上,導演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機甲打怪獸,還提供了一些新設定。
比方說,機甲+怪獸結合的肉化機械、大怪獸藉助小怪獸實現合體,還有遠程操控帶來的對科技發展的反思。
可惜,故事空洞,導致這些企圖沒法引起足夠的關注。
所以,說到影片最大的槽點,就是幼稚。
它充斥著鼓脹的野心,揮金如土的輕率,還有唯我獨尊的白日夢。
(結尾甚至還信誓旦旦:怪獸們你們不用來了,等我們過去殺你們!!)
揮金如土,雖遠必誅……是不是有點熟。
沒錯,這部片是中國投資的。
2015年,續集計劃黃過一次。傳奇影業和環球影業起了矛盾。直到2016年,萬達收購了傳奇影業,第二部才得以重啟。
再結合當年《環太平洋》中國票房持平美國票房的奇蹟……
是,《雷霆再起》很大程度上,是為中國人訂製的。
不光是中國熟面孔,還有不少普通話對白。
不光是導演把大公司命名為「邵氏」,還有影片結尾致敬《功夫》「從天而降的掌法」。
當然「最耀眼的」,是一位沒被邪惡勢力腐化的中國美女邵總(景甜 飾),以及她屢次施援的「颯爽英姿」。
片外,有中國資本拯救電影;
片內,有中國老闆拯救主角。
不過,很多人說,景甜這回演技有提升。
有嗎?
一點點?
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為什麼有幾項「辣眼睛標籤」,一項都沒變?
一本正經臉、巡山大王腿、精英式無腦對白、泰山壓頂也面不改色的動作戲……
(電影剛上映,圖片可自行腦補)
這次,哪一項也不缺啊!
如果你說Sir故意黑景甜,Sir要反駁一句,還真不是。
比如去年,Sir也看到景甜在真人秀扛白菜、開三輪;
看到她在直播裡素顏洗臉……
看到她對屏幕說,「你們剛剛說要看我洗臉,那我就洗臉給你們錄一個。」
這不挺正常一姑娘嘛。
可她但凡一想演什麼霸道高管、冷麵精英、脫俗玉女、巾幗英豪……馬上就會讓Sir聯想到:
從小到大,每個班上都有的那位「女同學」。
……就是老師只要給個班長、課代表,就事兒事兒拿著雞毛當令箭的那位。
(你肯定有同感,巴掌拍個30秒就可以了)
這樣的「大人物、大演員」設定,你說還怎麼討人喜歡。
看多了景甜老師的戲,Sir終於發現:
景甜辣眼的根源,就是她一貫錯誤的人設。
哎,也好幾次點評景甜老師了,這次Sir順便給點建議吧:
要麼,多演點接地氣的,別老演飄在半空中頤指氣使的,那種你演得也僵,別人看著也彆扭;
要麼,像前面真人秀直播那樣,接一些回歸本我的角色,也是一條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正道。
也許,客觀事實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去年情人節,景甜在微博公開單身(也就是說,與傳言中的某大佬分手了)。
後來,萬達賣了很多文化項目,其中最大的項目是《環2》的拍攝地,青島東方影都。
所以?
所以,《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這部爛片,說不定倒是一個有關景甜的好消息:
高大上的「景甜宇宙」,或許要完結了?
好事。
下次再看到景甜,希望是一個讓Sir猜不到的,「小演員」。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漢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