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到運動的優點,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身材變苗條,肌肉變結實。但最新的科學研究已經再次證明,大腦才是運動後最受益的器官。今天七哥將會藉由焦慮與壓力,注意力不足,學習記憶以及憂慮症形成病因等問題來闡述運動如如何得大腦更好地對抗上述的問題。
1.焦慮與壓力
工作報告周一要交了,月底還得還花唄,小孩學費又得準備了。想到這些,很多現代人都會感到焦慮和壓力。既然這兩種情緒到至今依舊存在,那背後肯定有它存在的意義。我說的「至今」是相對遠古時代而言的。當時的原始人,食不果腹,他們靠著壓力產生的緊張情緒帶來的高度集中力處理許多關係到個人生死的問題。
也就是說,焦慮和壓力能帶給原始人的更高的存活率,是有存在的價值的。我舉原始人的例子是希望大家能正確對待壓力和焦慮,認識到這兩種情緒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繼而更好的去管理這種情緒。要想更好地管理壓力和焦慮,我們先要認識到大腦的相關工作機制。
我們的左右腦各有一個杏仁核,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就會給大腦發出警告。讓我們做出「快逃跑」「快解決這個問題」等決定。幸好,大腦裡還有額葉與皮質醇這兩樣東西可以緩解杏仁核給我們發出的指令。額葉活躍度和皮質醇濃度越高,越能緩解杏仁核的「衝動」。越是緊張和焦慮的人,越會消耗這兩種大腦物質。所以越是害怕的人會越緊張,這是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而提高這二者濃度的方法就是運動。
我們在運動時,與緊張焦慮時的反應一樣,我們會感到呼吸加速,心跳加快,但最後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好處。常運動,就相當於在培訓大腦,告訴它,心率提升不一定是壞事,不必懼怕它。當我們再一次焦慮時,杏仁核就不會發出強烈的警告了。我們也不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
2.注意力不足
當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不能很好地吸引我們注意力時,我們的大腦就傾向去尋找更容易獲得刺激的事情。這個過程就會導致人們分心。醫學上稱之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簡稱ADHD。當然只是注意力流失嚴重者才能視為患有ADHD。而對抗ADHD的藥物的主要功能就是維持大腦多巴胺的濃度。除了用藥物維持多巴胺濃度,運動也能搬到。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麼一個實驗,數百人去參加跑步運動。研究發現,只要開始跑過5分鐘後,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就會開始提升。運動強度再加強一點,就能最大化多巴胺濃度。而且這個濃度會持續一整天。所以晨跑對我們提高一整天的工作學習的專注度是至關重要的!投資半小時晨跑的時間,真的就是以小博大,有效利用我們人體機能的舉措。
3.學習記憶
為什麼人老後,很多東西都記不住了呢?腦科學實驗證明,人老了確實會越來越健忘。但是通過運動能減輕這個壞消息的蔓延的趨勢。正常情況,我們人的腦容量會從1歲到25歲慢慢到達最大值。而25歲以後,腦容量每年就以0.5%的速度縮小。與此同時,用來記憶資訊的器官海馬回也會跟著變小。當我們運動時,大腦會分泌一種保姆細胞,這種細胞能保護大腦和海馬回不再萎縮。有一個千人參與的實驗顯示,每周散步3次,每次超過30分鐘,這些人的腦容量和海馬回均會變大,而且還增加了1%到2%。不僅如此,運動時還會讓海馬回的供血量提升,這恰恰是我們轉換記憶所需要的能量。
這個「記憶轉換」又要怎麼理解呢?七哥舉個例子,假設你學彈吉他。剛學完5分鐘讓你弾一遍可能沒什麼大問題。但是讓你3天後再彈就未必能辦到的。這是因為那首吉他曲子在你腦海裡沒有從短期記憶變為長期記憶,而海馬回的供血量提供的轉化記憶能力正好能幫助我們將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也就是說,運動還能幫助我們更高效率地學習新事物。
4.憂鬱症成因
憂鬱症在醫學上和ADHD一樣,是一個比較模糊的疾病,也就是說他們在醫學上都沒有比較明確的治療方案。目前醫學界所知道的事,憂鬱症患者腦中的神經傳導細胞比一般人更少。而且無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動中體會到快樂,身體能量明顯降低。現在所謂抗憂鬱的藥品其實就是提高患者神經傳導細胞的濃度。而運動,和抗憂鬱藥品一樣,都能提高患者神經傳導細胞的濃度,而且病情反彈少。一項追蹤半年的實驗。這項實驗把人分為兩組,一組是運動組,一組是吃藥組。運動組每周運動三次,吃藥組則按醫生囑咐地去吃。半年後,這兩組的對抑鬱症的改善情況是一樣的。科學家將實驗追蹤多3年發現,運動組的復發率比吃藥組少了一半。所以七哥在這呼籲,有抑鬱傾向的朋友,如果有吃藥也不能停,而且運動是一定要補上的。
以上就是運動給我們大腦帶來的好處,希望大家在明白原理後能更容易實踐起來。七哥每天都是凌晨5點起床晨跑的,確實會感覺一整天精神滿滿的(沒錯,我和百元美金大鈔上的富蘭克林一樣,都是朝五晚十的作息^_*)。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不可以過量,否則血液會更多地流向四肢去修復肌肉從而錯失改善大腦的機會。所以如果跑步太難了,不妨從散步開始,一樣也有健腦效果的。不要像本月10號(20201210)商湯科技47歲的員工在公司健身房運動過量猝死了。這樣背離初衷的運動不要也罷。今天就囉嗦那麼多,關注七哥,每天一起學習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