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又一個愛新覺羅後裔——溥心畬

2021-02-23 書法學習指南

對作為一代被廢黜的封建王朝的舊王孫來說,特殊的出身背景更使他悟到榮華富貴之後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畫中營造的空靈超逸的境界令人嘆服。    

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傳統派代表人物,與張大千齊名,成為當時中國畫壇的"雙星座"。1949年赴臺,與黃君璧、張大千並稱"渡海三家"。在渡海三家中,書法功底、詩文格調及畫中的清秀之氣,皆以溥心畲為第一。    

溥心畬善畫山水、花鳥、人物、走獸,意境淡雅致遠,俊逸出塵,結構嚴謹,筆法挺勁,並喜繪于娟地,染色層次多而淡。其花鳥作品亦清逸雅靜,較之山水,筆法偏於柔秀。還長於草書,風格秀逸,得剛健婀娜之致。    

溥心畬一生談詩談書談做人卻不甚談畫,畫藝未曾從師,全由擬悟古人法書名畫以及書香詩文蘊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內許多珍藏,自然多有觀摹體悟的機會。畫風也是屬於貴胄世族的氣息,在他的許多作品上都蓋有邊框龍紋或無龍紋的舊王孫印章,不過由於他的文學底子加上隱居的生活,讓他又能一洗鉛華,縝麗不媚俗,流出文人氣息。    

溥心畲以"北宗"山水畫馳譽畫壇,他大多數山水畫的構圖可明顯看出是從南宋的"邊角"之景變化而出,皴法也多用斧劈、釘頭,然而他的畫中,大塊的側鋒斧劈皴較為少見,畫面所體現出的是一股和諧寧靜之氣,設色淡雅,意境悠遠而耐人回味,正是歷代文人畫家所致力追求的境界。因而他的離去,有人稱是"中國文人畫最後的一筆"。    

謝稚柳評價溥心畬是繼王維、蘇東坡、文徵明、鄭板橋之後,唯一詩書畫三絕者。近代畫家中,溥心畬的詩文造詣,為其他畫家所不可企及。畫作所書,多自擬詩詞、記遊感懷。其書寫筆勢流暢,氣韻連貫。其詩多造境清涼,沉鬱寂寞,故國之思,離亂之傷,身世之感,時溢行間,故頗具杜風。其詞也佳,受到南唐二主和宋徽宗小令的影響,一派王孫氣度。    

溥心畬一生並不以畫家身份為榮,而僅是將畫畫作為生計的一個手段。抗日戰爭期間,靠賣書畫為生。1949年去臺北,曾任教於臺北國立師範大學。身為清朝遺老,始終有一種失落的情節在心中,但又傾向於隨遇而安。    

他的書法在民國時期的書壇上亦佔有一席之地。溥心畲題畫時所用書體亦隨畫面而不同,在帶有寫意的畫作之上大多用行草書,在比較工整的畫中則採用楷書,以取得統一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溥心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鑑賞
    【藏 品 名 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 品 作 者】溥心畬(1896-1963)【藏 品 類 型】鏡心 水墨髮箋【藏 品 年 代】戊戌除夕(1959年)作【藏 品 尺 寸】29.5×32.2cm.約0.86平尺【藏 品 來 源】個人珍藏收藏指數★★★★☆ 投資指數★★★★☆【藏 品 簡 介】溥心畬[yú],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
  • 寒玉入懷 ——臺北歷史博物館藏溥心畬藝術展
    【展覽特色】:適逢溥心畬誕辰120周年臺北歷史博物館「遺民之懷—溥心畲藝術」展覽之延續
  • 末代王孫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人物簡介:溥心畬(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北京人,滿族,清恭親王奕之孫。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相對於傳統畫派的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音同「餘」)是一個稍顯黯淡的名字——而事實上,這個名字自有其難以遮蔽的光芒。作為曾經的滿清貴胄,他歷經清室傾覆、民國成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由王孫變平民,由北京至臺灣。在他的文學與書畫創作中,也表現出時代變局與文化更迭之下,那份滄桑與悲涼的況味,被稱作「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的王孫畫家。
  • 【近現代·大家檔】第6期 「渡海三家」之——溥心畬
    溥 心 畬 今天分享的是「渡海三家」之一的溥心畬。 ▌渡海三家之——溥心畬罕見影像 溥心畬[yú](1896-1963),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著名書畫家、收藏家。
  • 溥心畲:中國最後一位文人畫大師
    溥心畲(1896年~1963年)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光緒廿二年生於北京恭王府,滿族,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而溥心畬作為皇族知識分子,接受著最嚴格正統的文化教育,中國文人的高傲與自尊使其在面對西方強勢文化衝激時,最直白的表現是堅守中國傳統文人畫風。
  • 重磅新展丨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將登陸武侯祠美術館
    近些年來,溥心畬漸漸成為兩岸三地學術界與收藏界關注的熱點,猶記得臺灣沐春堂拍賣2018年秋季拍賣會創下高價的幾乎都是巴掌大小的對象,其中三件溥心畬的手卷總成交價就超過新臺幣1700萬元(約合人民幣400萬元)!
  • 「出手驚人,儼然馬夏「重溫一代大家溥心畲
    世人都知道張大千,卻很少有人知道當年溥心畬畫名極盛,與張大千齊名,並稱為「南張北溥」。啟功先生在他的著作《啟功口述歷史》中稱溥心畬對其「教授和影響是全面的」。張大千曾對周肇祥等朋友說過:「我山水畫畫不過溥心畬,中國當代有兩個半畫家,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半個是謝稚柳的哥哥,已故去的謝玉岑。」
  • 渠道資訊 | 愛新覺羅 · 恆錦工作室作品即將於12月3日亮相上海藝博會
    愛新覺羅恆錦工作室是由愛新覺羅恆錦女士創辦之文化藝術企業,致力推動香港本土與內地藝術界之交流。愛新覺羅恆錦為清道光帝後裔,末代皇帝溥儀的侄外孫女,外祖父溥佺(溥松窗)更是近代著名書畫家,母親愛新覺羅文嘉亦為當代著名宮廷派畫家。恆錦自幼跟隨外祖父習畫,一九九二年在北京開辦了「松風閣」,雲集愛新覺羅氏後人的書畫作品;並得到著名書畫家溥傑、啟功等人的精心指點,收益匪淺。
  • 張八爺和溥二爺的「藝術人生」
    張大千(1899—1983年)和溥心畲(1896—1963年),一個是四川人,一個是北京人,兩人都有極高的天賦,張大千在南方靠「血戰古人」成就畫名;溥心畲在北方靠皇家薰陶和金子銀子成就事業,儘管成長道路不同,但他們都演繹了極其精彩的藝術人生。特別是他們聯袂合作的書畫,被圈內譽為珠聯璧合,並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至今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這些冒充愛新覺羅後裔的人當中,竟然還有從事風情行業的!
    清朝滅亡以後,按照規定,大部分的愛新覺羅氏的後裔都改姓了金(相同的,完顏氏改姓了王,都是諧音),還有的是直接去掉愛新覺羅這個姓的,比如著名的書法家兼教育家愛新覺羅啟功,他就是去掉愛新覺羅,直接取名為啟功,這是清朝皇室後裔比如有名和有所作為的人物了,可以查證的還有一個叫愛新覺羅啟迪的。
  • 張八爺和溥二爺——畫壇傳奇與舊時王孫
    而張大千卻豁達得多,張大千曾嘗言:「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故去,就是謝稚柳之兄謝玉岑。」所以,張大千認為自己不能和溥心畬並列,張卻提出「南吳北溥」(南指吳湖帆)。可是,北方畫壇對居住上海的吳湖帆藝術缺乏了解,最終「南張北溥」之譽很難被撼動,並廣為流傳至今日。
  • 南張北溥:一個靠「血戰古人」成就畫名,一個靠金子銀子成就事業
    眾所周知,張大千(1899—1983年)和溥心畲(1896—1963年),一個是四川人,一個是北京人,兩人都有極高的天賦,張大千在南方靠「血戰古人
  • ...愛新覺羅·韞穎|愛新覺羅·韞嫻|愛新覺羅·韞娛|愛新覺羅...
    很多人對溥儀有偏見,但是溥儀不是一個良心泯滅、頑固不化的人。他因叛國投敵感到罪孽深重,身負大罪又懼怕死亡,在偽滿垮臺和被引渡回國的時候曾兩次精神崩潰。在溥儀被關押改造期間,深入了解東北人民在偽滿十四年間蒙受迫害和苦難的時候,含淚籤字,請求給他最嚴厲的懲罰。1959年溥儀被特赦以後,成了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然而溥儀有7個妹妹都貌美如花,滿清滅亡後,她們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 末代皇孫溥心畲 文人畫最後一位大師
    溥心畲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是溥儀,而中國文人畫最後一位大師是溥心畲,溥心畲是溥儀的堂兄,道光帝曾孫。在幾個宗室男孩中,溥心畲聰慧過人,天賦超常人,被譽為「皇清神童」,連慈禧也說:本朝靈氣,全鍾於此童。溥心畲深受慈禧喜愛!
  • 愛新覺羅後裔今何在?某人成了書法家,有的成為影視明星
    在這些家族中,愛新覺羅氏在歷史上就是清朝的皇族姓氏,今天,愛新覺羅氏的後裔又是怎樣的呢?有說某人成了書法家,有說當眾祭祖,有說成為影視明星。愛新覺羅是滿清時期的皇族姓氏,在當時也顯示出其尊貴。從寧古塔開始,愛新覺羅作為姓氏,在滿語中,"愛新"即"金"的意思,據一些史籍記載,愛新是族名,覺羅是姓,如除愛新覺羅外,滿清還有舒舒覺羅、伊爾根覺羅等分支,放在普通百姓的家族內部,就相當於一個姓氏內部的不同家族關係。
  • 歷史中的愛新覺羅胤祥:一個公忠體國的皇家後裔,難得的善始善終
    提及愛新覺羅胤祥這個名字,也許有許多人並不知道,甚至感到陌生。但若提及「拼命十三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印象,畢竟近些年的清宮劇中,對這位十三王爺都或多或少有些介紹。只要同雍正有關的歷史連續劇,那麼這位十三阿哥必然是不可少的,畢竟雍正最後能夠繼承大統,和這位十三王爺絕對脫不了干係,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愛新覺羅胤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愛新覺羅胤祥,柒叔會形容他是一個公忠體國的皇家後裔,在那個年代獲得了難得的善始善終。
  • 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氏14萬後裔,最終去哪裡了?
    皇帝擁有後宮三千佳麗,除了皇帝,哪怕是王爺,也擁有遠遠多於常人的眾多妻妾,「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在清朝統治中國的兩百多年裡,愛新覺羅氏的子孫繁衍得非常快。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生了十幾個兒子,清太宗皇太極也有十個兒子,康熙皇帝生了三十五個兒子,直朝清朝第九位皇帝道光還生了九個兒子。因為清朝滅亡時皇族並沒有遭遇殘酷的大屠殺,皇室後裔基本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