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製作總監嵇道青和編劇、導演劉猛再次合作推出的「特種兵系列」第四部《特種兵之霹靂火》,已於1月15日登陸江蘇衛視黃金檔。近日「特種兵」四部作品的製作總監嵇道青和導演、編劇劉猛接受媒體採訪時,暢談了當代軍旅劇創作的方方面面。
「特種兵」創作秘籍:主創對部隊有深情
曾製作過《DA師》《狼煙》《我的兄弟叫順溜》等一系列優秀軍旅題材劇集的嵇道青,也是劉猛這個「狼牙少帥」的伯樂。10年前,嵇道青第一次讀到劉猛的小說《狼牙》,劉猛小說裡透著的對軍人的深深熱愛,將他一下子擊中。於是他想方設法聯繫上了這位作者,並在後來力邀他成為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劇中心的成員。
嵇道青說,「我欣賞劉猛,首先是他作品裡就透著對軍人的熱愛,然後是在這個題材上分寸把握得很好。其實當代軍旅劇有很多公司在做,也有很多作者和編劇在寫,為什麼有影響力的不多?因為技巧是可以學習的,但熱愛更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是編劇交一個行活兒就行的。現在很多人買熱門軍事網絡小說的版權,問我我都笑而不語,其實那些小說裡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不能拍的,就算拍了也很可能播不出來。因為完全是沒有一天軍營生活的人自己臆造,跟真實的中國軍隊差著十萬八千裡。」在嵇道青看來,拍好當代軍旅劇難度很大,是戴著鐐銬跳舞,而作為創作者,秘訣只有一個——對部隊沒有特別深的感情不可能做好。
「特種兵」大熱秘籍:是真摯情感的勝利
這些年裡,兩人結成黃金拍檔,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作品,而最令人矚目的便是「特種兵」系列四部作品。這四部作品裡每部人物、故事都各有風格、特點,但嵇道青表示,其實四部之間不可能完全不一樣,「畢竟是同一個類型、同一個系列,精神氣質和類型化的表現手法上會有相似之處,但你看完一定會承認第四部跟前三部相比有超越和突破的地方。我和劉猛對軍人的感情都是溢於言表的。」
當年,劉猛拍出第一部《我是特種兵》時,嵇道青說,苗連離開部隊、老高去車站送行的那場戲,他這位當了26年兵的軍人看一次哭一次 「『特種兵系列』收視率和點擊率都很高,我覺得是因為年輕人在劇中看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中很難遇到的那種純粹情感。軍人之間的感情很特殊,一般行業裡同事只是上班時間在一起,軍隊裡戰友們24小時都在一起,是永遠的兄弟;如果一起上過戰場,更是生死之交。劉猛寫兄弟情真是寫到了極致。我覺得『特種兵系列』的勝利其實是情感的勝利。訓練和軍事行動只是平臺,真正的核心是寫情。而在寫情上,兄弟情是第一位的,愛情還在其次。」劉猛則認為沒有感情不成戲,「情感分很多種,男女之間的情感只是其中一種,親情、兄弟情、對信仰的忠誠,這些都是情感。」
「特種兵」創新秘籍:專業尖端軍事支持
相比較於商業化題材,軍旅劇受到題材限制及各種拍攝磨難,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首先在戲劇創作上創新很難,尤其是像「特種兵」這樣同類型系列劇。劉猛說:「對於『特種兵』、『特種部隊』的職能,國內大多數人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狹窄的層面,造成一些誤區。90年代之前我們是沒有『特種部隊』的,這個概念是後來從西方引進來的,所以說我們的軍隊不是固步自封的,一直在不斷變革,吸收世界各國軍隊的先進養分。當代特種部隊有兩種任務,一種是直接行動,比如去敵後抓人;另一種是間接行動,包括便衣滲透、敵後情報戰、建立戰略村也就是建立根據地等,實際上間接行動可能比直接行動更厲害。」在劉猛看來,他們做「特種兵系列」,常常有人說某個任務不是特種部隊幹的,應該是武警、公安幹的。這些都是人們不了解特種部隊的職能造成的,「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系列讓觀眾了解特種兵。這次《特種兵之霹靂火》裡涉及了兩支特戰分隊,一支是陸軍航空兵的特種航空隊,另外一支是戰術救援隊,這是個比較新的概念,所謂『戰勤一體化』,要求特戰隊員一專多能,既是突擊隊員,又是戰術醫生。」
劉猛面臨文本創新難,身為製作總監的嵇道青則面對另一大難點——軍事預算和特效創新。「軍事預算」的概念,是指需要軍隊做的配合,比如動用兵力和各種裝備。《特種兵之霹靂火》進營區拍攝、出動大量真實的槍械、火炮、坦克、飛機等裝備……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和協調。不過這支「特種兵」劇組擁有南京軍區的鼎力支持。而在特效量上,這部戲創下了當代軍旅劇裡最高特效量,嵇道青說,「我們雖然大部分戲都是實拍,但很多地方還是要跟特效結合,比如有些地方直升機去不到,或者真實作戰會去,但拍戲不會冒險讓它去的地方,需要藉助後期特效來實現。劇裡有幾千個特效鏡頭,幾乎是『特種兵系列』前三部再加上《特警力量》特效量的總和。將近兩百人的後期團隊,做了九個多月。」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愛特種部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