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最近哪部電影最火,相信大家的答案一定是《神偷奶爸3》。劇中可愛的小黃人可以說是圈粉無數。
不過你分得清這一大堆裡面的小黃人們嗎?
各位小夥伴,
今天就跟著詞典君一起來辨認~
▼
DAVE
就是那個下圖中這個星星眼的小黃人
▼
STUART
在小黃人大電影裡面扮演小女孩的就是他
還有下圖中的洗澡少年
▼
BOB
個子最矮,但是智商比身高還低的一隻
但是最後做了國王…
▼
KEVIN
就是小黃人大電影裡面最高的那個
帶著stuart和bob出發
▼
JORGE
最愛列印屁屁的那隻
就是他
▼
MARK
其實差別真的很小
不過細心的詞典君發現了細微的差別
MARK牙縫很寬哈哈哈哈哈
這個寬寬的牙縫就是MARK
他唱歌也很好聽~
▼
而劇中的小黃人究竟說的是什麼語言呢?
首先,扔一個結論:嚴格來說,小黃人說的話應該算不上是一種「語言」。為什麼呢?因為不符合語言學上的定義,不成體系。
語言學上的「語言」,指的是由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規則組成的系統。
說人話就是:小黃人說的話,並沒有構成一套 從語音 到詞彙 再到語法的 完整的語言體系,沒有足夠的詞彙量和特定的語法規則,而只是一些簡單音節和短句的雜糅,所以不能算是一門"語言"。
那麼,小黃人說的算什麼呢?答案是多國語言的混雜。其中包括英語、法語、印第安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甚至漢語、韓語、日語、菲律賓語、俄語等等。
道理很簡單,看過《小黃人大眼萌》的觀眾都知道,小黃人在演進的過程中,曾經追隨過魚石螈、霸王龍、拿破崙、斯嘉麗·殺人狂.遊歷了世界各地,最後才找到了現任主人格魯。
在歷任主人古埃及語、法語、英語等不同語言的輪番薰陶下,在週遊各國的漫漫徵程中,小黃人們就像是牙牙學語的嬰兒,自覺不自覺地對所聽到的人類語言進行接受和模仿,常常是一個音節、一個常用短句,日積月累之下,便習得了這些語言的一部分,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溝通方式。
證據有二。
證據一:導演皮埃爾 柯芬在2013年的電影簡介中的原話。
[Pierre Coffin:].and I have them speak Indian, French, English, Spanish and Italian. I mix up all these ridiculous sounding words just because they sound good, not because they necessarily mean something.
我讓它們(指小黃人)說印第安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我把這些好笑的音節雜糅在一起,只是因為這樣聽起來很妙,不一定是因為它們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據悉,小黃人的臺詞是由導演柯芬將世界各國的語言隨機組合而成的,不少小黃人的配音還是導演大人親自上陣。小黃人在電影中的臺詞也經常沒有字幕和翻譯,不過有了相近的音節、連貫的劇情和誇張的肢體語言,我們也能大致猜出對它們所表達的內容。
證據二:網絡上盛傳的「小黃人詞典」中,很多詞彙其實都能看到人類語言的影子。
舉幾個簡單的慄子給大家感受一下。
▼
1.中文:你好!丨英文:Hello!丨M:Bello!(背簍~)
2.中文:香蕉丨英文:Banana丨M:Banana(爸哪哪)
3.中文:火丨英文:Fire丨M:Beedo(鼻竇)
4.中文:謝謝丨英文:Thank you丨M:Bank you(巴克u)
5.中文:給你丨英文:For you丨M:Balato(爸拉肚)
6.中文:玩具丨英文:Toy丨M:Baboi(把boy)
7.中文:蘋果丨英文:Apple丨M:Bable(八輩兒)
8.中文:屁股丨英文:Ass丨M:Butt(巴特)
9.中文:冰淇淋丨英文:Ice cream丨M:Gelato(給拉肚)
10.中文:椅子丨英文:Chair丨M:Chasy(掐惹)
12.中文:什麼丨英文:What丨M:Poka(破卡)
【不!會!說!話!了!】
▼
卟嚕卟嚕嘎嘎,阿里卡噠,芭比卡哈哈哈
bulubulugaga,alikada,babikahahaha
歸納一下,來源於英語的有:
「Banana」:代表香蕉,小黃人的最愛;
「Illumination」:代表照明,出現在《神偷奶爸3》的片頭,這裡是指照明娛樂;
「Boss」:代表老闆,格魯被特工帶走的時候小黃人就喊了一句「Boss」;
「Butt」:代表屁股,一個小黃人坐在印表機上結果列印出的全是屁股時,另外兩隻小黃人邊笑邊說「Butt」。
「Sí」:意思是「yes」(是的);
「Para tú」:意思是「for you」(給你),小黃人給艾格尼絲送禮物的時候,就掏出一隻獨角獸,說了這句話;
「Gracias」:意思是「thank you」(謝謝),小黃人斯圖爾特在被授予水晶球時說出這句話;
「La boda」:意思是「marriage」(結婚,婚禮)。
來源於義大利語的有:
來源於日語的有:
「Kanpai」:意思是「Cheers」(乾杯),《神偷奶爸2》中,兩個小黃人坐在椅子上邊喝酒邊這樣說。
「Hayaku」:意思是"Hurry up"(快點),出現在小黃人坐船的場景。
「sayonara」:意思是「Bye-bye」(再見)。
其他還有:
「Hana Tu Sae」:意思是「one two three」(一二三),來源於韓語;
「fai di la」:意思是「Hurry up」(快點啦),出現在《神偷奶爸2》中,來源於粵語;
小黃人鮑勃還說過中文的「我來啦」和「對不起」;騎馬的時候說了一句「駕」。
語音相近、是在原有基礎上稍加改動而成(像是帶上了小黃人獨特的口音)的還有:
「Bello」:類似英語的「Hello」(你好);
「papple」:類似英語的「apple」(蘋果);
「batato」:類似英語的"potato"(土豆);
「Tank you」:類似英語的「thank you」(謝謝)。
不同於小黃人,有些科幻電影中的人物是的確有自己的語言系統的,是由專門聘請的語言學家創造出來的。
比如《阿凡達》裡面的納威語(the Na vi language),就是由南加州大學教授保羅·R·弗洛莫(Paul R. Frommer)創造的;
《星際迷航》裡的克林貢語(Klingon)——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裡面 Sheldon 自學的「人造」外星語——則是由美國語言學家馬克·歐克朗(Marc Okrand)創造的。
這兩種語言有非常規範的語法規則和語言結構,其中克林貢語甚至已經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承認。
如果你有心,還能查到這兩種語言的發音規則和學習手冊,是可以後天「學習」的。相較之下,如果你想學小黃人說話,大概就只能一遍遍重溫小黃人的系列電影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小黃人是生活在多語環境、基本掌握多國語言的世界公民,但不能說它們發展出了完整的語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