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園傳承版《牡丹亭》赴港參加
校園版《牡丹亭》京港聯合匯演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
北京大學
演出:北京大學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
傳承、合作、聯合演出: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演出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演出時間:2018年12月2日(周日)14:00
校園版《牡丹亭》京港聯合匯演
__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成立55周年、北京大學成立120周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北京大學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於12月2日在港中大舉辦校園版《牡丹亭》京港聯合匯演。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作為傳承、合作、聯合演出單位參與此次活動。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的白先勇親自策劃了本次演出。校園版《牡丹亭》劇本以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為藍本,並聘請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創作團隊和表演團隊進行藝術指導。
在這次匯演中,白先勇邀請了三位學習崑曲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友,她們和北京多所高校的學生組成表演團隊聯合演出。
中大校長段崇智出席匯演並致辭稱,崑曲是中國藝術瑰寶,歷史源遠流長,具深厚的文化、社會、美學等多方面的價值,受到國際重視。中大自創校以來,就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透過各種不同的學術交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大校長段崇智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聞認為,中大多年來與北大合作開展崑曲傳承計劃,與北大共同形成南北輝映的中國崑曲傳承大格局,他認為崑曲已成為兩校的重要紐帶。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聞
北京、香港、臺灣三地大學生演繹
__
來港演出前,北京大學生校園版《牡丹亭》已在內地巡演多場,而中大公演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有中大及臺灣大學學生加入其中。
這九折戲由來自北京、香港和臺灣三地的大學生演繹。在此之前,他們接受了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演員的指導,期間雙方都經過了長時間的一對一的訓練。
「他們都是崑曲發芽的種子」,這些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臺灣大學等高校各類專業的業餘演員讓白先勇看到了崑曲在年輕一代中傳承下去的希望,他開玩笑稱「石油大學的學生一邊開採石油一邊唱崑曲」。
標丨目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上場,述說《牡丹亭》言「情」主旨。
湯顯祖:陳勝超(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
第一折 遊丨園
麗娘精心打扮,滿懷興奮到後花園賞春,但良辰美景反引起她自顧淒涼。
杜麗娘 :楊越溪(北京大學)、張靜文(香港中文大學)春 香 :汪曉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鄒焯茵(香港中文大學)
第二折 驚丨夢
回房後麗娘自歎年已十六,卻無知心人,悶悶盹睡。夢中花神引一書生持柳枝上,書生請麗娘題詩,兩人在花神庇護下於牡丹亭繾綣纏綿。
柳夢梅 :席中海(北京大學)
杜麗娘 :陳越揚(北京師範大學)
花 神 : 朱景琛(北京大學)
李月(中央音樂學院)
鄧黎喬生 (中國戲曲學院 戲文系)
劉瑤(北京理工大學)
花神(蘇崑特邀) :楊寒、陳雅瑜、奚曉天、王安安、俞涵湉
第三折 言丨懷
柳夢梅乃唐朝柳宗元之後,自小孤單,窮困潦倒,依賴老僕郭駝度日。某日夢見一座花園梅樹下立一美人,因而改名夢梅。為求發跡,柳決定赴臨安應考。
柳夢梅 :陳勝超(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
郭 駝 :段路陽(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
第四折 尋丨夢
杜麗娘回到後花園,對著眼前景色一一追認夢中情景。但眼前景物依舊,夢中人已杳,不由哀慟哭倒在梅樹之下。
杜麗娘:袁學慧(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
第五折 離丨魂
中秋之夜,淒風苦雨。杜麗娘病情轉重,自知不起,乃囑咐春香將其自畫像藏於太湖石下,以待有緣人,並求母親將她葬於梅樹下。將死之際,麗娘拜別母親,泣訴自己不孝,不能終養。在花神的庇佑下麗娘魂離,等待他日重生。
杜麗娘 :張雲起(北京大學)
春香 :謝璐陽(北京大學)
杜母 :陳卓(北京大學)
花神 :朱景琛(北京大學)、席中海(北京大學)、李月(中央音樂學院)、
鄧黎喬生(中國戲曲學院 戲文系)、劉瑤(北京理工大學)
花神(蘇崑特邀) :楊寒、陳雅瑜、奚曉天、王安安、俞涵湉
第六折 冥丨判
地府胡判官新官上任,清查枉死城犯人。勾取杜麗娘鬼魂時,判官驚其美貌,不信她因夢而亡,乃命花神前來作證,又查姻緣簿知杜麗娘與柳夢梅日後有姻緣之分,即放麗娘出枉死城。
杜麗娘 :陳越揚(北京師範大學)
胡判官 :胡艷彬(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
小鬼 :段路陽(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張淼(北京大學)
花神 : 李月(中央音樂學院)、鄧黎喬生(中國戲曲學院 戲文系)、劉瑤(北京理工大學)、
汪曉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第七折 憶丨女
杜麗娘將死之際,聖旨命杜寶速赴淮揚鎮守,臨行匆匆,只得將麗娘依其遺願葬於後花園中,另建梅花觀,託石道姑看守。今已三年,杜父、杜母、春香睹物懷人,悲痛不已。
杜寶:薛強(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
杜母:陳卓(北京大學)
春香:謝璐陽(北京大學)
第八折 幽丨媾
杜麗娘遊魂看到寫真,方悟柳夢梅日夜呼喚者即是她,乃假託鄰家女子,夜半來訪,與柳夢梅完其前夢。
柳夢梅:饒騫(中國戲曲學院 導演系)
杜麗娘:汪靜之(北京大學)
第九折 回丨生
柳夢梅依杜麗娘囑咐,告訴石道姑真相,並求她幫忙。兩人到後花園拈香祭拜土地,挖墳開棺,在花神祝舞中杜麗娘還魂復生。
柳夢梅 :席中海(北京大學)
杜麗娘 :汪靜之(北京大學)
石道姑 :張淼(北京大學)
花神 : 朱景琛(北京大學)、李月(中央音樂學院)、鄧黎喬生(中國戲曲學院 戲文系)、劉瑤(北京理工大學)
花神(蘇崑特邀) :楊寒、陳雅瑜、奚曉天、王安安、俞涵湉
校園版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延續
__
校園版《牡丹亭》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延續。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經14年,在世界各地累計演出300多場,直接進場觀眾超過60萬人次。
京港聯合公演當天
「崑曲進校園」是白先勇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重要目的。他回憶說,真正開展校園巡演是始於2005年,北京大學為首站,三晚6000多張票被一下子搶光。
京港聯合公演劇場內
「我觀察到,學生們看完後,臉上似乎散發著光芒,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無形的力量觸動了他們。」白先勇說,那一瞬間青年學子的反應讓他堅定了在校園中弘揚崑曲精深美學、推廣中華文化的信心。
校園版《牡丹亭》特別邀請了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先生作為現場的總導演,當天的表演還吸引來了林青霞、章詒和、金聖華、李林德、鄭培凱、劉俊等文化名人出席。還有支持白老師一起推廣崑曲的贊助人,餘志明先生和夫人。
最後,表演在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中落下帷幕。
指揮兼笛/簫/塤/鐃鈸 :孫奕晨(中國戲曲學院 作曲專業)
鼓板 :李友(中國科學院大學)
笛兼新笛、嗩吶 :任子博(清華大學)
笙 :賈銀博(中國政法大學)
琵琶 :郝一霏(首都師範大學)、蘆暢(外交學院)
二胡 :武姝言(北京大學)、張露凝(中央戲劇學院)
古箏 :陳澤陽(北京大學)、楊楠楠(北京大學)
揚琴 :毛嫣然(中央民族大學)
中阮兼小鑼 :趙家福(中國戲曲學院 作曲專業)
簫兼鐃鈸 :許月松(北京科技大學)
大鑼兼其他打擊樂 :陸秉辰(中國石油大學)
校園版《牡丹亭》製作群
總製作人/總策劃 :白先勇
導演 :汪世瑜
監制 :鄭幸燕
策劃/製作/編劇 :陳 均
統籌/執行 :侯君梅
宣傳推廣 :曹 琪 武姝言
傳承、合作、聯合演出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支持機構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協助部分:
舞臺監督 :李 強
音響 :施祖華 方尚坤
裝置 :陸曉彬 翁曉村
燈光 :徐 亮 嚴鑫鑫
服裝 :胡倩汝 馬曉青
化妝 :傅小玲 王傅傑 張麗萱(特邀)
道具 :嚴雲嘯 卞江宏
盔帽 :朱建華
字幕 :施章榮
蘇州崑劇院北京大學校園傳承版《牡丹亭》教學組:
演員隊主教老師:
俞玖林 劉 煜 呂福海 陶紅珍
沈志明 唐 榮 呂 佳 屈斌斌
陳玲玲 施黎霞 陳曉蓉
演奏員隊主教老師:
鄒建梁 蘇志源 辛仕林
姚慎行 錢玉川 汪瑛瑛
妝容指導老師:李學敏(北方崑曲劇院 特邀)
特別鳴謝(依姓氏筆劃序):
毛偉志 王 寧 江巨榮
吳新雷 汪世瑜 周 秦
嶽美緹 姚繼焜 胡文彬
計鎮華 孫偉科 張洵澎
張繼青 梁谷音 葉長海
葉 朗 葉嘉瑩 寧宗一
趙山林 蔡正仁 鄭鐵生
叢兆桓
青春版《牡丹亭》製作群:
原著 :【明】湯顯祖
總製作人 :白先勇
藝術總監 :白先勇
總監製 :金 潔
監製 :李 傑
製作人 :蔡少華
藝術指導 :汪世瑜 張繼青
總導演 :汪世瑜
演出統籌 :呂福海
執行統籌 :鄒建梁 唐 榮
劇本整理 :白先勇 華 瑋 張淑香 辛意雲
音樂總監 :周友良
美術總監 :王 童
導演 :翁國生
副導演 :張樂天
導演助理 :馬佩玲
原創燈光設計 :林克華
燈光設計 :黃祖延
原創舞臺設計 :王孟超
舞蹈設計 :吳素君 馬佩玲
服裝設計 :王 童 曾永霓
配器 :周友良
唱念指導 :姚繼焜 毛偉志
劇務 :方建國
場記 :呂 佳 屈斌斌
書法 :董陽孜
繪畫 :奚 松
原創文宣設計 :潘麒如
攝影 :許培鴻
平面設計 :葉 純
顧問 :古兆申 鄭培凱 朱棟霖 周 秦
英譯字幕 :李林德
英譯劇碼 :陳毓賢
校園版《牡丹亭》— 京港聯合匯演
感謝名單
贊助 :紀念周策縱教授及劉殿爵教授文學基金、旭日慈善基金、博學堂、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支持機構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特別鳴謝(依姓氏筆劃序):
餘志明先生
餘陳麗娥夫人
林李翹如博士
金聖華教授
梁鳳儀博士
楊 釗博士
潘耀明先生
鄧宛霞博士
校園版《牡丹亭》— 京港聯合匯演
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團隊
總策劃人、導賞:白先勇博文講座教授
特約藝術指導:沈豐英
特約燈光設計:黃祖延
籌備委員會: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賴品超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梁元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崑曲研究推廣計劃主任華瑋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處長張宏艷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及邵逸夫堂經理鍾小梅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拓展及籌募處處長周瑤慧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處長黃詠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鄭慧明女士
協助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務處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崑曲研究推廣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視聽製作部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及邵逸夫堂
香港中文大學拓展及籌募處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
北京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北京大學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