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你的名字》在國內掀起了觀影熱潮。
導演新海誠精緻細膩的畫風與唯美奇幻的故事,打動了不少國內年輕觀眾。
而就在最近,婊姐又被一部伴隨著「爭議"的動漫刷屏了。
它是去年的日本《電影旬報》評選十佳電影裡的第一名。
要知道《電影旬報》每年評選都是日本影壇最高的榮譽,所選的十佳電影都可以說是日本「當年最好的電影」。
婊姐之前曾經推薦過的《怒》排名第十。
怒 /劇照
而這屆的十佳電影的年度最佳卻是頒給了一部相對冷門的動畫電影。
這讓婊姐更加好奇這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畢竟,上一次動畫電影拿到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的榜首榮譽的還是28年前宮崎駿導演的《龍貓》。
爛番茄更是給出了100%的新鮮度——
然而在國內的豆瓣上,評論卻遭遇了兩極化對待。
目前的豆瓣評分是8分,打一星的比例卻將近5%。
網友對這部電影的「三觀」分歧很大,預計最終評分跌破8分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部電影就是——
在這世界的角落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電影改編自河野史代的同名漫畫。
以二戰末期的廣島為舞臺,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活。
影片的導演片淵須直看似不大為人所知,但他其實「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愛徒」。
導演 片淵須直
從宮崎駿的經典《魔女宅急便》(1989年)便開始跟隨吉卜力工作室參與過其中製作。
而他之前的作品《空想新子和千年的魔法》更是榮獲第14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節優秀獎,贏得了大批粉絲的擁護。
空想新子和千年的魔法 /劇照
影片以女主角玲的口吻開始敘述。
玲是那個時代裡最普通的一個女孩,出生在廣島的一戶漁民的家中。
她單純善良,偶爾犯迷糊,只是努力地想過上普通幸福的生活。
玲原本擁有著一個不錯的愛好——繪畫。
她會把自己童年被人販子誘拐的經歷畫下來。
只不過在玲的畫筆下,人販子成了全身毛絨絨又長著尖牙利爪的怪物。
童年的陰影成為了玲畫筆下的奇妙童話故事。
隨後,戰爭的襲來改變了她的命運
18歲的玲便被遠在20公裡以外的吳市的一戶人家提親,性格溫順的玲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名家庭主婦。
丈夫周作是一名海軍書記官,雖然為人木訥、不善言辭,但對玲卻也算得上是真心一片。
雖然婚後生活缺乏激情,但她每天都在為丈夫的餐桌而努力。
廚房就像是玲的舞臺,玲就像是演奏家一樣,在不大的廚房每天都在演奏不同的樂曲。
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因為物資急劇減少,實行食料配給制,溫飽成了一家人問題。
但玲一直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每天去靠野菜等想盡一切辦法去放家裡的飯菜豐富起來。
她翻出自己以前的小畫本,節約柴火用「無火灶」,學做前人發明的一種節省糧食的做法——「楠公飯」。
玲其實沒有什麼大的夢想,她的日常一直都是為柴米油鹽操心,她最大的矛盾也不過家人之間。
玲對戰爭的陰影和政治的混亂絲毫不關心。
她每天都在陽臺上眺望軍艦引發的火光,整個街道滿布灰燼。
看到家門口飛來的白鷺,她想到這裡空襲頻繁,想讓白鷺逃遠一點,逃到廣島去,卻不知廣島將會有更可怕的災難。
當有飛機在空中投下彩色煙霧彈的時候,進入玲腦海裡的還是一幅幅畫。
她想的是,此時如果有顏料就好。
可是,作為日本海軍的根據地,吳市在戰爭當中多次遭到空襲。
一次空襲的到來,親人在戰爭中喪生,玲用來作畫的右手也被戰爭無情奪走。
即便如此,玲和她的家人們依然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
然後,昭和20年(1945年)的夏季到來了,廣島被投下原子彈。
在收音機裡聽到天皇宣布戰敗投降的消息,玲再也忍不住情緒爆發。
玲發洩了自己的不忿和委屈——
「怎麼能就這樣結束呢?為什麼不拼盡最後一個人呢?我還有一隻手和一雙腳·····」
通過玲之口,說出了影片主創心中的話語,也說出了大多數日本民眾的所思所想。
從一開始,他們就做好了戰敗的覺悟,卻沒做好投降的準備。
哪怕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他們也要將戰爭進行下去。
而這也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點,也讓本片在國內的口碑遭遇惡評。
整部影片以二戰後期的日本遭遇空襲作為大背景,然後來講述大時代背景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在劇情設定上,《在這個世界的角落》總是讓人聯想到,高畑勳《螢火蟲之墓》。
兩者都是以日本底層民眾遭遇的苦難和痛苦來反思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和災難。
螢火蟲之墓 /劇照
影片當中,故事從女主人公玲的少女時代拍到了少婦時代,跨越了十五年。
電影以動畫搭配水彩繪畫的雙重形式展開了一段 「戰爭陰影籠罩下的日常」。
導演以時間為線索,記錄了玲一家人在那個特殊背景下的點滴生活軌跡。
在頻繁的空襲中,玲一家人堅強的面對這一切生命中的傷痛與苦難。
而那場禍及全人類的災難的戰爭,在這個故事裡一直是一個隱藏的背景。
影片既沒有著重演繹戰爭的血腥暴力,也沒有展示小人物的顛沛流離,輕描淡寫間用細節便將當年二戰後期日本國民生態演繹了出來。
從小時候的節省鉛筆,到結婚後的物價升高,再到因轟炸失去右手,到最後在收音機裡聽到天皇的「告全體國民書」。
女主角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份子,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重壓下,被歷史的車輪碾壓而過。
這部電影繼承了日式動漫的細膩、溫情,伴隨著女主玲的成長,剖開了一個時代的側面。
有人評價說這部電影是「日本版的《活著》」。
電影用碎片化的情緒牽引,沒有刻意的生硬煽情,反而將悲傷的情感慢慢傳達出來。
所有的人在被大時代碾碎,又被不斷大時代拋棄,接受命運著擺弄的同時不斷地在殘酷現實中掙扎。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從電影語言和技術層面上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但是,婊姐必須要說——
因為那段玲在廣播中聽到天皇宣布日本戰敗一場戲,整部電影的「反戰」主題變得完全立不住腳了。
拋去歷史和政治遺留的問題,戰爭對於任何一個民族的摧殘傷害都是非常讓人悲傷的事情。
但導演借用女主之口所說的關於戰爭表達無疑是迴避了這場戰爭的本質性的問題。
反戰,卻不反思戰爭的原罪,殘酷,而將自己悄然裝扮成了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美化戰爭」,這是婊姐絕不認同的一點。
像之前宮崎駿導演的作品《起風了》,也都受過類似的批評和質疑。
甚至在日本國內,也有人對此類反戰片表示不滿。
著名編劇荒井晴彥(代表作《深夜食堂2》)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部電影:
還是那套「戰爭=被害電影」,不提及平民在戰爭中的責任,這是錯誤的。
讓人更加覺得諷刺的是,這樣一部在創作價值觀上有些扭曲的作品卻被選為了2016年的年度最佳電影。
而這樣的結果,也無疑會對日本民眾的戰爭史觀無疑會造成很大影響。
所以很抱歉,就算拍得再藝術,那也照樣讓人覺得虛偽。
婊姐承認這部電影藝術性很高,但也拒絕給這部作品好評!
老規矩,留言搶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