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20年的全球疫情凸顯了數位技術的重要性,市值逆勢上漲的數字平臺公司成為了全球經濟的焦點,但同樣是在這一年,各國對數字平臺的監管形式日趨強化,相關政策也被相繼實施。不可否認,強化對數字經濟的治理已成為全球趨勢,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規則博弈加劇。
因擁有大數據「金礦」產權,數字平臺大都具有寡頭壟斷的特徵。平臺巨頭通過控制數據就能提高市場進入壁壘及轉換成本,進而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大數據產權,簡而言之就是「數字權力」,它不僅賦予了平臺巨頭經濟壟斷的力量,還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現行社會權力結構,這也是如今各國反平臺壟斷的核心。
帶來經濟壟斷,影響社會分配機制
大數據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數字平臺巨頭們不僅擁有資金優勢,還掌握了大量的數據資源。在無需承擔應有責任的前提下,這些平臺巨頭們掌握了巨大的潛在權力,進而造成了資本的無序擴張。比如打壓用戶權益和小微企業、忽略底層技術創新、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用力過猛等,這都會影響經濟生態發展,導致經濟壟斷局面的產生。
如今「996」「35失業現象」已經成為大眾關注的問題,其本質上反應了企業內部的「內卷」和資本巨大的力量。數字平臺資本密集、高技能人才密集、人均效率極高,但與整體勞動力市場相比,這只是少數人的天堂。換句話說,數字平臺頭部效應越強,社會財富的分化會越大,社會分配機制也會逐漸失衡。
對社會權力結構造成衝擊
生產要素不單指勞動力和資金,在當下的數字經濟時代,能夠產生數字權力的「大數據」同樣也是生產要素,它具有以下2個特點:
1、具有高度控制力
當下屬於大數據時代,數位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傳播,它有能力通過信息控制和用戶行為分析等方式,篩選或是精準傳播特定信息,影響用戶決策的力量,它更多的是在控制和塑造。總而言之,平臺基於用戶構建數據系統,通過算法,大數據反過來「控制」用戶。
2、具有自我繁衍能力
數據不像別的生產要素具有「一次性」的特點,它可以循環使用,經過積累沉澱後其吸附能力會越來越強。這個特徵又反過來加強了數據的控制力——平臺越大,用戶越多,沉澱的數據越大,顆粒度越細,用戶的依附度就會越高。
「反壟斷」核心:掌控數字權力
總而言之,我們每個人在數字平臺擁有的數字世界裡被深度控制。傳統壟斷企業操縱商品和價格,而數字平臺可以控制用戶的「數字身份」。這種控制無處不在,在數字平臺上每個用戶都被定位,被貼上各種屬性標籤、被精準營銷、被各種新聞、歌曲自動推薦……
如今,大型數字平臺已深入到廣大民眾及商家日常活動的諸多方面,有些堪稱具有結構性的市場能力,或將對國家的經濟與社會層面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各國愈發重視平臺監管,相繼實施「反壟斷」政策,實際目的還是想將「數字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