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個新聞炸了。
德州法院審理了一起強姦案,一個54歲的男人違背了前妻的意願,強行和她發生性關係。
最後,他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兩年零六個月。
這個案件被曝光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因為,兩個人早在2019年就因感情破裂辦理了離婚手續。
但因為眾多原因,兩人即便沒有太多來往,但也是同住在一個院子裡。
關於「離婚不離家」的討論一下子就佔據了網絡熱榜。
兩人離婚卻不離家,那這樣的離婚又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有的夫妻離婚,卻不離家?
盧悅老師曾經說過,真正選擇「離婚不離家」的人,無非都是因為對曾經的婚姻多多少少有些留戀。
不分居的感覺,也在一定程度讓自己免受感情破裂的苦痛。
這個世界上的感情是足夠輕鬆還是有難度,劃分標準就是兩點。
第一,彼此的情商是否足夠支撐一段真正意義的感情。
第二,彼此的需求是否到了「非你不可」的滿足程度。
可離婚不離家的婚姻,大概率是屬於「高難度的感情」。
既無法讓感情繼續下去,又不是非你不可,兩個人處於不上不下的狀態。
但是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這和兩個人的人格有關係。
1、「離婚不離家」說明這個人在感情中沒有「乾脆利索」地「斷舍離」能力。
如果一個男人處於離婚不離家的狀態,但又在外邊建立其他關係。
那這個男人大概率屬於邊界不清、「黏黏糊糊」的男人。
這樣的男人永遠沒法對任何女人說「不」,也不會和任何一個女人「斷乾淨」。
因為他們缺乏「分離」能力。
這樣的男人,也是最可怕的「殺手」,因為有很多女人會貪戀他們的「暖男」式的情緒價值。
但最後發現,他其實是「中央空調」,永遠都會和所有人保持關係。
而一個女人陷入這段不公平的感情裡,那這個女人大概率也是有著「斷不了」的依賴成分。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大學教授吳慧芬是高育良的賢內助,在外人面前他們相濡以沫,而這段婚姻的背後是早已經破裂的事實。
丈夫高育良早在暗地裡娶了更年輕的女人。
處於這段離婚不離家的感情中,吳慧芬解釋說:「老高需要我做幌子,我也需要老高的權力給我帶來的榮耀和便利!」
真的是這樣嗎?
吳慧芬曾經多次在戲裡問高育良:「你和我離婚,你後悔嗎?」
在吳慧芬極度自尊的外殼下,是極度的自卑與不安,也是對於對方關懷的渴望。
她的離婚不離家更像是對高育良的暗示——「我一直在等你回來,等你來愛我」。
這種既想要彼此的關係發生改變,又不得不尷尬的維持現狀,就是一種對現有關係的無力。
2、出於利益的捆綁,共同經營房子、車子、票子。
我有一個朋友,本來在兩年前離婚了,她和自己父母帶著3歲的女兒一起生活。
離婚第一年,她本以為這樣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當孩子上了幼兒園,父母不會開車,沒人接送。
於是,會開車的前夫又不得不摻雜進來,工作繁忙的她本就差一個男人幫忙,也沒錢買車。
就這樣,前夫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兩個人又住到了一起。
想到孩子還需要上小學,可自己家旁邊並沒有合適的房子,但婆家卻有著更合適的學區房。
對她來說,是沒有更多的錢去買學區房的。
兩個離婚的人,又湊到一起商量著如何規劃孩子的上學問題。
把婚姻裡的名和義拆開,然後延伸開來,會發現名就是真實存在的名分,義就是婚姻裡的利益。
婚姻裡的利益有很多,比如財產、名分、學歷、社會關係……
對於有些夫妻來說,夫妻關係並不難分割,最難分割的是彼此的現實經濟關係。
離婚不離家,真的這麼好過嗎?
但離婚不離家,真的這麼好過嗎?
「離婚不離家」的反面教材並不少。
有男人提問,因為自己出軌離了婚。
但是兩人離婚後為了孩子不離家,而她老婆發現他對別人好,於是把他砍傷。
又或者,網上一名男子一時衝動砍傷了前妻和前妻的新男友。
被捕後他憤怒地說:「她給我帶綠帽子,我實在沒忍住」。
兩人離異後,因為各種原因依然住在一起,也給了這個男人一種幻覺——我們遲早會複合。
但是,誰都沒想到,對方先走出了這場婚姻,交了新的對象。
在佔有欲、被拋棄感等一系列刺激中,做法變得越來越極端。
其實,「離婚不離家」很有風險:
1、 離婚不離家,依舊會讓人有佔有欲。
離婚不僅需要「領證」這樣一個儀式感,也需要彼此保持物理距離來重新開始生活。
大家都不是凡人。
才離婚的階段,彼此的近距離會讓各種情緒很快速的被捲入。
那些因為離婚不離家鬧出來的兇殺案,就是這個道理。
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依舊給人情感連結的錯覺。
要是其中一個人重新開始新生活,有了新對象,而另外一人還在原地。
那必定會激發極大的佔有欲和被拋棄感。
2、 沒有空間,就沒有療愈。
「離婚不離家」的生活能夠一直持續下去,無非是還有「需要」存在。
不論是「不忘舊情」或是「解決需求」,這樣的關係都有極大的風險。
近距離的相處,依舊保持的濃烈曖昧,處於感情的粘連階段。
面對已經放棄的感情,卻又不給出新的空間,讓自己獨自生活。
不上不下的狀態,永遠都不能解決現在這段感情的bug,自己又沒有徹底的決心開始新的生活。
這樣的黏糊,對彼此都是拖延,也是一種消耗。
敢於重新做出選擇,
才能獲得了有愛的人生
和「離婚不離家」如出一轍的則是「離家不離婚」。
曾經有一對夫婦,都是大都市外企的「白領」。
兩人的思想很開放,彼此約定婚後互不幹涉對方的生活,給對方絕對的自由。
長此以往,兩人的家成了一個不定時居住的旅店。
沒有束縛的婚姻還是亮起紅燈。
這一切的本質,是責任和愛的承擔。
無法承擔婚姻的責任,又無法承受一個人的落寞。
就比如《人民的名義》裡,省委副書記和歷史教授這種門當戶對的標配,拆開了好像有點可惜,不容易再找到另一個副書記或者教授了。
所以最「安全」的還是第三個方法,離婚不離家。
兩個人騎著馬各自在外面找驢,波瀾不驚的讓外人們繼續羨慕,等哪天找到可以替換的馬再說。
那怎麼做,才最好?
電視劇《中國式關係》中,也講述了一段有問題的婚姻。
女主角劉俐俐追求浪漫,而自己的老公務實且現實。
他忙著工作,從來不關心她的身體如何,孩子在學校怎樣。
慢慢的,她無法忍受身邊這個有些大男子主義且自私的男人。
貌合神離之下,中年的她冒出各種「危機」。
在另外一個體貼且細膩的男人沈運的追求下,她徹底淪陷。
面對這樣的結局,她選擇了坦白告訴自己的丈夫。
她坦白了自己的感情和自己的不忠,並且勇敢的離了婚,收穫了讓自己感到甜蜜的感情。
這個做法,大概是面對感情最好的姿態。
出軌很不道德,但她並沒有逃避真實的一切,也沒有隔離掉感受。
而是重新做出選擇,並再次獲得了有愛的人生。
婚姻裡伴侶的成長是一場雙修,也是一場交流。
關於情和義,也許很難兩全,在生活和愛面前,有些時候也需要被迫做出選擇:有些婚姻,靠3分真心、7分利益維持,有些婚姻則恰恰相反。
這一切都在於個人選擇並承擔。
夫妻間的成長步調本就是流動的,總有人此時走得快一點,也總有人彼時走得慢一點。
關鍵在於走得快的人願不願意等,走得慢的願不願意跟。
如果還想要選舊愛,那就看能不能共同戰勝面前難關,升級後再一起走下去,相互成長,各自成就。
當然如果兩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一開始就背道而馳,結束不必要的糾纏也是一個你情我願的選擇。
畢竟,如果意識到婚姻出現了原則性錯誤,離婚卻不離家,則是斬斷了新生活到來的機會。
說到底,離婚從來不是落敗,而是另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