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張藝謀導演執導的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電影《最冷的槍》立項完畢,進入籌備階段。不久就會上映與觀眾們見面。
故事題材取自於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的阻擊手張桃芳。張桃芳在朝鮮戰場上單兵作戰三十二天,以四百十二顆子彈擊斃二百一十四名敵人,自己毫髮無損。他的戰績名列世界十大阻擊手之八。如果戰爭繼續下去,他的戰績肯定還會上升排名也會在提升幾名。
阻擊手大家都知道,是戰場上最神秘的人也是最讓士兵害怕的死神。他們往往不漏行蹤,但是每當槍聲響起,總會帶走一條鮮活的生命。
現在的士兵一般都要進行很長時間到的特殊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阻擊手。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神槍手都是子彈餵出來的"。阻擊手也差不多是這樣。但是在抗美援朝時期,因條件所限,我軍並沒有專門配備阻擊手這個戰鬥崗位。
一九五三年上甘嶺戰場上進入了戰略防禦階段,雙方陣地相隔最近的地方不到一百米。敵人仗著武器先進,還有狙擊手打冷槍。美軍士兵氣焰非常囂張,在陣地上曬太陽、打撲克根本不把我軍放在眼裡。於是我軍就急需神槍手打掉美軍的囂張氣焰。
張桃芳是新兵,入伍後發給他的一支蘇制莫辛納甘騎步槍,第一次打吧開了三槍都脫靶了,氣得班長大罵了他一頓。被罵後他就跟槍較上了勁,白天黑夜槍不離身。沒事就端著槍練習瞄準。還自製了兩個沙袋掛在槍上鍛鍊臂力以加強舉槍的穩定性。很快他就成立連隊裡有名的神槍手。
上級需要神槍手的命令傳達到了他們連隊,於是班長就向上級推薦了張桃芳。神槍手張桃芳開始了他的阻擊生涯,但是第一次上陣卻毫無建樹,一個敵人也沒有擊斃。他意識到槍打得準並不能算是一名阻擊手,於是他開始專研並向老兵請教如何測距、設置提前量等戰鬥技能。慢慢的他找到了感覺。
他在上甘嶺我軍前沿陣地上按照地貌設了五個阻擊陣位,仔細觀察敵人的活動規律提前設定好射擊參數。幾天以後他找到感覺,用二百四十發子彈消滅了七十一個敵人。再後來他一發不可收拾,槍槍都有收穫。
自從張桃芳到來,對面的美軍士兵吃盡苦頭,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沒事在陣地上晃噠。連大小便也只能在罐頭盒子裡解決,不敢出坑道了。戰報傳到皮定均軍長那裡,他起初不相信,就派人去查。派去的參謀親眼看到張桃芳連殺幾個敵人後回來報告。軍長一高興就把自己捨不得穿新皮靴送給了張桃芳。張桃芳也不捨得穿,用來專門盛放擊斃敵人的子彈殼。
就這樣敵人天天生活在提心弔膽之下,把上甘嶺陣地起名為"狙擊兵嶺"。可見張桃芳帶給他們的壓力有多大。美軍為了改變這種局勢,調來了他們的王牌阻擊手"幽靈"和張桃芳對抗。
兩人的對決發生的相當突然,美軍觀察手發現張桃芳後通知了"幽靈"。張桃芳完全不知道這是已經有支槍在瞄向他,突然一聲槍響張桃芳的棉帽被打掉了。他迅速鑽進坑道,向他預設的阻擊陣位運動。在敵人開第二槍的同時他的槍也響了,敵人餓子彈從擦著他頭上飛過,而他一槍命中敵人的頭部。
很多人都說他當時取得的成績不能說明他就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阻擊手,因為他阻擊的敵人大部分都在兩百米以內。這種說法是完全不對的,要知道他用的槍並不是專業狙擊槍。而是配備給騎兵的短管步槍,槍管長度短彈著面散布較大。而且沒有光學瞄具,對軍事比較熟悉或者打過槍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如果只用槍本身自帶的準星照門瞄準的話,一百米外的目標比準星尖端還要小,想要打準十分困難。所以她能取得如此的成績是十分厲害的。
後來他回國後,沒有再繼續從事阻擊手的戰鬥,而是華麗的轉身報考學習飛機飛行駕駛技術,並成功成為我國第一代戰鬥機的飛行員。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九號,一代傳奇阻擊手離世,享年七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