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以想像為主。我不懂物理。另外,此文不是講佛教。雖然借用了佛教的思維,但雜糅了我的想像,不能保證完全契合經論。(之前談佛教的文章則大體可以保證。)不過,如果此文有點意思,應當歸功於釋迦牟尼。如果有錯誤,則歸咎於我。
《星際穿越》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諾蘭導演是大手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末尾的五維空間。
片子結尾,在「五維空間」裡,時間凝固了。可以找到過去的一個時間點,未來的一個時間點,像一排書架上展開的書。這是電影中的情節。
既然如此,那麼,在這樣的空間裡,能說話嗎?說一句話,是要耗費時間的。如果沒有時間的流逝,哪一個字在前?哪一個字在後呢?如果時間依然在流動,那時間怎能同時又凝固?影片裡,庫珀在五維空間依然還在對話,還在焦急地想辦法。這些都表明,它並不是五維空間。實際上,還是個三維空間,或者說是四維(算上時間)。
莊周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上生起的細菌活不到兩個鐘頭就死了,永遠沒有辦法知道月亮有陰晴圓缺。只在夏天存活的蟪蛄永遠不曉得世界上還有春天和秋天。莊子說它們是「小年」。
人類也一樣。人類存在的歷史只是浩淼宇宙長河中極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這個宇宙是三維的,人類生命比之宇宙,有如朝菌、蟪蛄之於「大年」。在宇宙存在了很多億年之後,人類還沒出現,在宇宙坍縮之前很遠很遠的時候,人類早已消亡。那麼,人類有本事衝出宇宙的束縛嗎?即便假定從大爆炸的一刻,人類就以光速飛行,也沒有辦法衝出宇宙。這是三維空間的內在規定性。在這個宇宙,註定了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沒辦法,你逃不出去了。
不過,我們還可以回到朝菌和蟪蛄。每天早上,都有朝菌生起,雖然從來都不是前一天的那隻。每年夏天,都有蟪蛄繁衍,雖然也從來都不是去年的那些。但這一物種,超越了它們的一期生命,存活了下來。在夏天結束的時候,蟪蛄的卵,留在這個世界上。捱過寒冬,度過嚴寒,終於迎來新的夏天。為什麼人類就不能捱過寒冬,度過嚴寒,超越宇宙的一期生死呢?
佛經上說,人類也可以。
剛才說的「一期生死」,也叫「分段生死」,就是像朝菌、蟪蛄那樣。還有一種生死,叫「變易生死」。八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變易生死。這就好比蟪蛄的卵留在世上,等到明年的夏天,乃至許多許多年之後的夏天,依然能繁衍出新的蟪蛄。
要理解如何實現,得先說說二維三維。我們假定螞蟻的認知只有二維,那麼螞蟻只能在平面上爬,從地上爬到牆上,再爬到房頂。它不知道如果可以飛,就能用更短的距離到房頂。但它無論如何都爬不出這種軌跡。橫著、豎著、斜著,怎樣嘗試都不行。因為它永遠擺脫不了二維的規定性。除非一個人捏著螞蟻把它放到房頂,但這就破壞了假定前提。
由此可以推知:人要擺脫三維的規定,單靠在三維空間裡跑,跑死都沒有用。因為你根本無法接觸到三維的邊界,總是在它內部滾來滾去。往哪個方向跑都不是對的,因為哪個方向都是內部。——靠黑洞或者蟲洞就能到更高維的空間了嗎?並不。或許蟲洞可以通到另外的空間,也可能就永遠在黑洞的內部。但無論是另外的空間也好,黑洞的內部也好,照樣還是三維,加上時間,四維。和地球上沒有什麼區別。——維度不是從這裡打破的。
「速度」這個概念就是依賴空間和時間建立起來的。既然如此,怎麼可以依賴空間和時間,到達一個時間凝固的地方呢?——時間都凝固了,運動還怎麼發生呢?運動和靜止的定義,都是依據時間和空間展開的。所以,如果真的存在五維空間,時間凝固,說話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人,也絕不是按照長寬高這樣存在了。
那麼,五維空間什麼樣子?可以想像嗎?
佛教提供了一種思路。這裡,需要再強調一遍,這可能和釋迦牟尼的思想有出入,因為畢竟是我個人的解讀,存在開腦洞的地方。所以僅供大家放飛想像力。
首先,要突破三維空間,就不能被三維障礙住。往東西南北上下左右跑,都是在空間內部跑。空間的規定就是長寬高。突破了長寬高,才能突破空間。有沒有長寬高障礙不住的東西呢?
有:識。
這裡需要先介紹佛教的一塊基石性的概念:色。色,就是物質,性質是「質礙」。凡是在空間上能被擋住的東西,就是「色」。《瑜伽師地論》:「數可示現,在其方所,質量可增,故名為色。」即:佔據空間,具備質量,可以度量。
和「色」相對的是「心」,或者叫「識」。空間質礙不了識的生起和還滅。菩薩就是從這個地方進入高維的。(菩薩有不同的級別,這裡單指八地以上菩薩,下同。)
但佛經裡用的不是「維」的概念,而是「界」和「地」,共有三界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只有一地:無趣雜居地。六道輪迴全在欲界,全在現在這個三維宇宙裡。色界有四地,無色界有四地。
界和地就是依據「色」和「心」建立的。通俗點兒說,通過物質和精神的差別建立的。但物質既然不同,高維空間的精神和低維空間的精神也沒有理由相同。事實上,高維空間的心和低維空間的心,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共通的地方。正因如此,哪怕是大爆炸和大坍縮,依然有一部分東西不會被毀滅。因為這些東西已經脫離了物質的範疇,而質量和能量的轉化規律只對物質起作用,只有物質,色,才具備質量和能量。
而心,就複雜了。它牽涉到一個哲學上的基本問題:精神到底是不是物質的產物?
佛教的回答是:精神還可以細分,有依賴物質而產生的精神,有不依賴物質而存在的精神。前者肯定是要依託這個三維宇宙中的物質才能存在的,宇宙毀滅它自然隨之毀滅。後者就無須了。
具體怎麼細分呢?可以分為8種,可以分為51種,可以更細。我們只說這兩種最流行的分法。
分為8種,就是「八識心王」。第八識就是遍通三界九地的,三界都有第八識。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都有。但是,高維空間的第八識和低維空間的第八識依然不同。高維的第八識叫阿摩羅識,低維的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其實呢,阿摩羅識是第八識中「乾淨的一部分」,叫「淨分」。阿賴耶識是第八識中「染汙的一部分」,叫「染分」,意思就是它攜帶了低維空間的信息,受到了物質的影響。
前六識,就必須依賴物質。別說宇宙毀滅,就是一個人死了,相應的六識就沒有了。所以六識就不通一切地,只在低維空間有,到高維空間就沒有了。第七識和第八識是相連的,第八識叫阿賴耶的時候,第七識叫末那。第八識不叫阿賴耶的時候,第七識就不叫末那了。
佛教發現,除了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還有一個特殊的空間,叫「無想天」。在沒有前六識的時候,如果有末那和阿賴耶,就是在「無想天」。如果沒有末那和阿賴耶,就是在「無色界」。「無想天」是外道修習禪定可以到達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通常認為是在色界的「舍念清淨地」。它並不在三界九地之外。更細的劃分太複雜,就不展開說了。
分為51種,就是「五十一心所」。其中,前五個是通三界九地的。第六個,就不通三界九地了。第六個是「欲」。準確地說,三界是根據「色」和「心法」中的「欲」建立的。《大毗婆沙論》:「有色有欲,立欲界。有色無欲,立色界。無色無欲,立無色界。」
無色界是沒有色蘊的。這裡就是高維空間了。肉身是到不了這個空間的。菩薩入定的時候,識在高維空間,肉身依然在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這裡,就好理解菩薩的「變易生死」了。也能理解所謂的「神通」了:能看到遙遠無邊的世界,能了知過去未來的諸法,在這個高維空間,時間的確可以凝固,沒有過去未來。不僅時間凝固,連空間都會凝固。在這裡,時間、空間只是觀察問題的一個角度。可以從時間、空間的角度來觀察問題,也可以完全不要時間空間的概念。
所以,佛教說法身是「虛空遍滿」。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從空間的角度觀察問題,任意兩個點之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從北京到銀河系之外不會比從西單到天安門更遠。一個法在北京動,那麼它同時就業在銀河系之外動,沒有一點時間差。從這個角度,就可以明白佛教假說的那些神通並不誇張: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一旦打破時間、空間的障礙,的確是這樣。
因此,和高維世界連通的識,不會受到宇宙一期壽命的左右。佛教認為,有小劫、中劫、大劫,歷經大劫還不壞的東西,就是業。從大爆炸到大坍縮,是一大劫。但這種劫阻礙不了八地以上菩薩的變易生死,這就是宿命通,他可以把很多次大爆炸從開始到終結看得清清楚楚。
好像有點玄。那麼,就說具體的。菩薩乘什麼交通工具來去呢?飛行器肯定不行了。其實,去和來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去高維空間的交通工具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也叫「止」和「觀」。可以簡單理解為入定,但定和定也不同,像外道到無想天,也是靠定。而菩薩從高維空間回到低維空間,乘的是「願」。換言之,只要菩薩想來,就可以回來。
需要說的是,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雖然不是不存在聯繫,卻的確沒有辦法溝通信息。就像兩個人在一座大廈裡交談,不能隔空喊話,要麼我到你的樓層,要麼你來我的樓層。但是不同樓層之間只能帶允許帶的東西,不允許帶的怎麼也帶不進來。像欲界的鼻識、舌識連色界都帶不進去。而眼識、耳識、身識僅能勉勉強強帶進色界的下地,根本帶不進無色界。意識一樣帶不進無色界。所以,什麼文學作品、音樂歌曲、凡是用語言承載的東西,一切想法,在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稱之為「信息」的東西,都帶不到高維空間。也毫無必要帶到高維空間。就好比你在紙上手寫了一行命令,拿給一個沒有攝像頭的顯示器,是沒有意義的。
肉身也一樣,既沒有辦法,也毫無必要離開這個空間,就好像黑洞本身就不是人類居住的家園一樣,它是星球、粒子居住的地方。人類要以肉身的格式居住,就需要空氣、水、這些叫「所依」。前六識要想存在需要「依」末那識,但無色界根本沒有末那識存在。除非格式轉化,末那識轉化為「平等性智」,這時,前五識和第六識分別轉化成「成所作智」和「妙觀察智」,但這時的智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前六識了。
肉身格式的存在,除了依賴水和空氣,還需要食物。人需要的食物只是諸多食物中的一種,叫段食。段食的作用是「由轉變故,饒益所依」。水和空氣是「能依」,肉身是「所依」,水和空氣進入人體進行物理化學變化,滋養肉身,就是「段食」的兩種。段食是和分段生死相聯繫的。除了這種格式的食物,還有觸食、意思食、識食,就不一一展開解釋了。
那麼,就有個問題,比如有個菩薩入定了,到了無色界。你在旁邊踢他,或者敲鑼打鼓,能不能把他給吵醒?
答案是,他可以醒,也可以不醒。但絕對不能說是被吵醒的。
如果是吵醒,就表明聲識可以傳到無色界,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聲識的影響只能在欲界和色界。像《品類足論》就把欲界色界合稱為廣義的色界。(《品類足論》卷六:「色界云何?謂欲界色界,總名色界。」)
打個比方:一樓的快遞員永遠不能上八樓,但他可以把送給八樓菩薩的東西放在菩薩一樓的郵箱。菩薩如果想打開郵箱,就要下到一樓來。郵箱,就是菩薩的肉身。因此,菩薩要不要出定,完全是自己決定的。當然,他長期不出定的話,這邊的肉身肯定就死掉了。這就相當於直接涅槃——坐脫立亡。
所以,哪怕是一個人痛毆甚至焚燒一個入了定的在無色界的菩薩,哪怕他的任何器官都沒有一點毛病,神經中樞也沒有被切斷,都是可以不生起感受的。這就好比菩薩有個開關,在控制著感覺中樞和神經中樞,他要主動打開開關,才能接受感受,如果他關閉,你是沒辦法的。
這種說法有文本上的依據嗎?有。《象跡喻經》:「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也就是說,五識的生起需要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根、境、作意。根雖然完好,境雖然在,沒有「作意」,就無法生起識。就好比有了火柴棒和火柴盒,還要摩擦,才能生出火。而入定的菩薩,是自己控制「作意」的。
有了作意之後,他選擇聽到打鼓聲,就會生起「耳識」,「根、境、識」三者和合,才會生起「觸」、接著才有「受」,到這一步,他才能感覺到疼,或者吵。接著還會有「想」、「思」隨之而來了。這時候菩薩就不再在無色界了,而是來到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了。
菩薩在五趣雜居地,和凡人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特異功能,也要吃飯,也要拉屎。甚至一個拳擊手可以同時打倒二十個菩薩。既然到了五趣雜居地,菩薩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平凡到沒有任何特質能被認出來。這一點也正是菩薩的內在規定性,這篇就來不及聊了。不過,肉身對於菩薩並不重要,只是變易生死中的一期「變化身」,是他放在一樓的郵筒而已。
————————————————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王路,轉載請通知mayj@ifeng.com,並將本段話一併帶走,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