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長大的七零後八零後,集體記憶之一或許是被稱為「鐵哥們」的鐵皮玩具,比如綠色的發條小青蛙,只要擰緊它身體右側的發條,它就可以蹦蹦跳跳。自從1935年從歐洲引入上海後,鐵皮青蛙一步步跳到了全國各地,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幾乎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孩子們的「國民玩具」。運用相同機械原理的還有鐵皮老鼠、「小雞吃米」、「小熊拍照」等。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孩子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鐵哥們」漸漸退到歷史的幕後。而最近這些年,鐵皮玩具重新回歸大眾視野,帶著「懷舊」、「復古」、「童年記憶」的屬性,成為一些曾經是孩子的成年人們熱衷的收藏品。
不久前,位於瑞士的蘇黎世玩具博物館(Zürcher Spielzeugmuseum)推出新的特展《喚醒記憶:機械與電動玩具(1950-1980)》。蘇黎世玩具博物館,是瑞士最大的玩具公司Franz CarlWeber的私人收藏館。在這裡,觀眾可以了解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玩具演變史,反映各個時代生活面貌的玩具在這裡聚集:火車和蒸汽機見證了技術革命,洋娃娃和她們的服飾呈現了時尚趨勢,毛絨玩具展示了前幾代人的居家生活……而這次「喚醒記憶」之旅的主角,是鐵皮玩具,從各種交通工具,汽車、飛機、火箭、輪船、建築起重機到踩單車的象、渾身五彩的發條鳥、穿禮服的猴子,再到以旋轉的地球儀為代表的遊樂園系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由德國、日本、法國、中國、因素和前蘇聯等國家地區生產的180件鐵皮玩具,聚集在這座位於老城中心的玩具博物館。
鐵皮玩具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德國。當時,「馬口鐵」(tinplate),也就是表面鍍有一層錫的鐵皮,通過手工壓制和手工彩繪上漆,被當做木質玩具的廉價替代品,用於製造玩具。
1930年代,德國的鐵皮玩具業迎來第一次小高峰。恩斯特·保羅·萊曼(Ernst PaulLehmann)創立的萊曼公司,是當時最大的玩具生產商,它90%的玩具都用於出口。做工精緻、材質輕巧的機械鐵皮玩具,是萊曼的創新產品,有各種職業身份的人物,滑雪者、司機、跳踢踏舞的舞者,有不同動物,驢、騾子、鴕鳥、斑馬等。它們的原料也是馬口鐵,用機器衝壓塑形,再通過石版印刷技術,為它換上「新裝」,接著在「體內」安置簡單的發條,一個帶有自動裝置的玩具就此誕生。推廣新玩具的同時,萊曼公司也及時為自己的發條馬達申請了專利。
這時,機械工業的發展,讓鐵皮玩具的批量生產成為可能,生產成本也得以降低。除了價格親民,鐵皮玩具得以風靡的一大優點是結實:馬口鐵不容易生鏽,防水防摔,比起木質玩具,它們更有希望陪孩子度過「破壞力」十足的童年。
那時,很多孩子在聖誕節都收到過鐵皮玩具。現在70多歲的鐵皮玩具收藏家彼得·勞爾(Peter Lauer)的童年,是在二戰後德國經濟奇蹟的大背景下度過的。他印象很深刻:「過去,聖誕節一定要有玩具作為聖誕禮物,沒有的話,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聖誕節。」他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年的聖誕禮物是鐵皮小汽車,聖誕之後的第一周,他每晚都帶小汽車一起上床睡覺,當最初的欣快感減弱後,床頭柜上還是為這倆小汽車預留了充足的「停車位」。
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勞爾從當年愛好鐵皮玩具的孩子,長成了痴迷其背後技術的收藏家。他經常去跳蚤市場上「狩獵」,也在ebay這樣的購物網站搜羅二手玩具。「一個新的玩具到了我手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開它,看看它的運轉原理。」如果年歲久遠的玩具已經「殘疾」了,他會給它們做手術,把它們修好。「我會為它們注入新生命,有需要的話,我甚至會拆開馬達。」對於勞爾來說,從小到大,各個階段走入生命的不同的鐵皮玩具,就像是他的「日記」,「它們的製造過程非常繁複,涉及很多手工活。它們不僅僅是玩具,也是時間的記錄者。」就像經典的LBG萊曼大火車系列,至今仍然是令全球各地玩具收藏家們垂涎的珍貴藏品;它們記錄了那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人們對於新生活的想像與嚮往。
身為資深收藏家的彼得·勞爾,也經歷了鐵皮玩具生產中心的轉移——二戰之後,因為成本優勢,日本逐漸取代德國,成為鐵皮玩具業新的「世界工廠」。當時,美國在日本開辦很多工廠,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大量製造鐵皮玩具。1950年起,日本的鐵皮機器人成為孩子們共同渴望的玩具,那時的馬達分兩種:發條驅動和電力驅動。
1943年成立的金屬屋(Marumiya),是日本著名的鐵皮玩具製造商。它們生產製造的很多由小型電池驅動的鐵皮機器人,從日本走向世界不同角落的孩子們的房間。從小人國機器人、野村的Zoomer機器人,到米高梅電影《禁忌星球》裡由機器人羅比衍生出來的角色系列玩具,加起來有上百種變體,比如活塞機器人、機械化機器人等。金屬屋的一些開創性的新品,都通過玩具公司兼批發商Horikawa進入大眾視野,比如吸菸太空人、格鬥機器人和攻擊火星人等。這些機器人生產周期比較長,做工很精良。Horikawa過去推出諸多太空系列鐵皮玩具,從太空火箭、太空站,到各種太空機器人,其實是金屬屋製造的,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大家習慣稱之為「Hhorikawa robots」。
太空類玩具的風靡,和當時整個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持續升級,從政治、經濟,發展到科技、航天技術的競爭。兩個超級大國持續進行太空競賽,都希望成為搶先實現太空之旅的國家。這期間,以太空旅行為主題的科幻電影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主題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的「超級探索者」火星大王系列,是電池驅動奇蹟人的鼻祖,也是六七十年代的「明星玩具」——裝上電池後,機器人可以往前走,眼睛會發光;某些款式的機器人,胸前的熒幕會像跑馬燈一樣旋轉閃光,或者是可以打開胸前外蓋,露出機關槍炮,連續射擊……這些鐵皮機器人的新功能,為孩子們的太空夢打開了全新的可能性。
到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乘坐太空船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邁出「人類的一大步」,這稱為當年轟動全球的大事件。從媒體、NASA承包商、音樂人到電影公司……各個領域都沒有錯過這次商機。嗅覺敏銳玩具製造商也沒有放過這次機會。不久後,以阿姆斯特朗登月為主題的周邊玩具陸續被推出,包括太空人系列的機器人與飛行太空船玩具,其中代表作之一是「太空船1969」,除了能夠「行走」,它上半身的飛行駕駛艙可以轉動,按下電源開關,船側面的六枚燈泡也會輪流發亮。這時出現的各種太空船,造型多樣,設計大膽,充分體現當時人們對科技的認知,也成為科技高速發展的見證與記錄者。從今天的視角看,它們仍然充滿時代感。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一直是全世界鐵皮玩具生產的主力軍。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塑料工業發展壯大,日本的鐵皮玩具業開始衰落。而臺灣仿冒日本,開始生產更低價的鐵皮玩具,成為了當時的「仿冒王國」、「海盜王國」。這一仿冒玩具產業也推動臺灣八十年代的經濟發展。
位於日本橫濱鐵皮玩具博物館(Tin Toys Museum),記錄了日本鐵皮玩具的黃金時代。生於1948年的收藏家北原照久(Teruhisha Kitahara)從20多歲開始收藏鐵皮玩具,迄今已經有上萬件藏品。1986年,他創立鐵皮玩具博物館,近3000件鐵皮玩具陳列在這裡,講述著日本鐵皮玩具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演變故事。在博物館官網首頁,北原照久寫下他收藏鐵皮玩具的初衷,「玩具讓我們憶起兒時的回憶與夢想——它們是懷舊的。第一次和鐵皮玩具相遇的時候,它們的懷舊感吸引了我。」
實際上,日本從明治時代開始就製作鐵皮玩具,那時候的它們被稱為「buriki」,類似德國最早的鐵皮玩具業,都是純手工製作的。現在,很多曾經風靡的鐵皮玩具都已經停產,成為歷史,而北原照久認為,鐵皮玩具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懷舊,「它們陪我們經過了諸多不同的歷史時期,只需要看著這些玩具,你就可以看到隨著時間流轉,很多行為與風格也隨之變換。」
1993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收藏玩具的陳國泰去日本橫濱鐵皮玩具博物館,見到北原照久。對方聽說他喜歡中國玩具,從收藏櫃裡拿出一個印有「康元」商標的摩託車給他看。第一次看到這麼精美的中國製造的鐵皮摩託車,他很激動,想和北原先生交換,很遺憾地被拒絕了。很多年後,陳國泰花高價從一個玩具收藏家收購了同款摩託車,終於如願
因為收藏了很多古董玩具,且創辦了自己的鐵皮玩具品牌,陳國泰慢慢被圈內人稱為「玩具大王」。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小玩意》裡,他梳理了中國從近代到現代的玩具工業,也發現,玩具本身就是歷史,不同年代的玩具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兒童鐵皮鼓玩具上印著『勿忘國恥』,50年代的玩具主題離不開『抗美援朝』,60年代的玩具『文革』元素非常明顯,70年代開始有了聲控玩具……這些都凝聚了整個玩具工業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歷史和社會進程的縮影。」
現在55歲的陳國泰,仍然是一名熱忱的「玩具獵人」,繼續搜羅隱藏在民間各處的古董玩具,也試著通過自己的鐵皮玩具品牌,將這種鐵皮玩具文化傳承下去。他認為鐵皮玩具不一定會被淘汰,玩具的壽命,取決於它與時代的距離:「有更好玩的東西出現自然會被淘汰。牛仔褲140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流行?因為它與時俱進,但是很多玩具商沒有意識到,產品會消失是很正常的。」
美國的玩具收藏家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是日本鐵皮玩具的忠實愛好者,他的鐵皮玩具車 「斯巴魯360」是日本戰後鐵皮玩具生產的代表作,曾經參與MoMA玩具特展《孩子的世紀:伴著設計成長,1900-2000》。對他來說,玩具收藏是他停不下來的一種癮,他無數次拉著妻子和兒子伊萬一起去看各種玩具展。最後,伊萬也愛上了玩具汽車,開啟了他自己的收藏,「玩具成為聯結我們一家人的一種紐帶。」
瑞士的玩具專家迪特·利奧波德(Dieter Leopold)在玩具企業Franz Carl Weber工作了四十多年,這些年,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兩個小孩在他們商店二樓的體驗區度過了一整晚。當晚,商店關門後,兩個孩子還在裡面,玩著Märklin火車模型,拆開了一個又一個包裝盒,在地上鋪滿了火車軌道。第二天早上上班時,他們發現這兩個孩子,玩了一整晚的火車,忘記了時間。
利奧波德覺得,玩是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他經常在店裡的體驗區看到很多成年人,沉浸在玩具的世界,玩得很開心,也有人會給自己買遙控汽車。「成年人可以也應該玩玩具,純粹因為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文/何煦He Xu
圖/蘇黎世玩具博物館ZürcherSpielzeug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