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16世紀、17世紀的男士褲襪更富有創造性。文藝復興時期的齊膝、貼身的筒襪是男士們必不可少的下裝,常與華麗的寬鬆短罩褲搭配穿著,這種裝扮大概還是男式泳褲的雛形。短罩褲一般是用華美的面料製成,上面裝飾有刺繡和緞帶,還可以根據穿著者的喜好調整結構,包裹住穿著者的臀部和大腿根。這種裝扮是都鐸王朝時期的紳士的標準著裝。有些貴族男人還將自己的短罩褲加大,裝飾得更加華美,讓圓滾滾的褲子和褲子底下修長的腿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於罩褲裡面填充有麩糠、馬鬃或者破布,所以看起來會圓滾滾的,據說16世紀曾有一位男士穿著這樣的褲子與女士們聊天,由於聊得太開心,竟沒有發現自己的褲子被凳子上的釘子掛住了,釘子扯破了罩褲,麩糠露了出來。女士們笑得前俯後仰,不過這個男士卻無比尷尬。
17世紀的男士也可以選擇穿著馬褲。這種寬鬆的褲子尤其受到海員的喜愛,因為他們覺得這種褲子很適合和松垮的上衣搭配在一起,順便說一下,他們的行為舉止也和衣服一樣隨意。同時期的裙褲也極其寬大,跟短裙不相上下,齊膝的下擺還裝飾有條紋飾物。這種裙褲一度是精英階層的最愛,但很快就被淘汰出歷史舞臺,男士下裝還是由長褲和馬褲佔據了主導,不過這可不是因為什麼流行趨勢導致的,而是因為裙褲太不適合在打鬥中穿著了。長褲和馬褲,有時候會成為不同政治階層的象徵,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中,甚至會涉及犯罪。
在16世紀的愛爾蘭,服裝中仍有很多受挪威舊式服裝的影響,褲子尤其如此。英國君王曾多次頒布限奢法令,規定治下的愛爾蘭居民只能穿著「符合英國文化的服裝」。這意味著馬褲比長褲更受推崇。遭受同樣命運的還有蘇格蘭,當地的人民曾一度被禁止穿著蘇格蘭緊身格子呢長褲。在文化的戰爭中,服裝其實是一種有力的武器。通過推崇馬褲,英格蘭人也試圖用服裝為不同的人打上「文明」或「野蠻」的標籤——就跟曾經的羅馬人一樣。堅持穿長褲的人不光是在反對禁奢法令,更是在用這種方式展示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認同。諷刺的是,無論是「文明的服裝」還是「野蠻人的穿著」,說的都是男裝,女人們的穿著僅僅只會和奢華、簡樸聯繫起來。
馬褲和長褲的爭鬥持續了200年,它們最後的對決一直持續到18世紀晚期的舞廳和俱樂部中——受法國革命的影響,穿錯了褲子的人很可能被扣上其他罪名,甚至被送上斷頭臺。
華麗的絲綢馬褲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74至1792年在位)的最愛,但其實他穿的都是女款短褲。類似的服裝也成為貴族和平民的區別。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前夕,這種作為貴族的身份象徵的下裝,被賦予了巨大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成為劃分敵我雙方的標誌。
長褲漢——不穿馬褲的人,即當時社會上激進的左翼工人們。常常身著木屐,頭戴紅帽,更重要的是穿著長褲,他們成為法國新的掌權階層。路易十六在革命中首先被罷黜,隨後被處以極刑。那是個恐怖的年代,許多暴力事件接踵而至,褲子再一次成為劃分階層的工具。
但是,革命是背景複雜的政治運動,長褲漢群體後來也迅速被其他利益集團驅散。當拿破崙在1799年成為皇帝——正是在長褲漢揮舞三色旗崛起不到10年之後——為推動裡昂市絲綢工業的發展,他再次引領起了絲綢套裝的流行風潮。拿破崙在出席新宮廷的活動時穿上了一條絲綢馬褲,以展示自己的準貴族身份,這成為時尚的命運之輪再次轉動的標誌。
《歷史的針腳》,露西·阿德靈頓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