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八大紅: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2021-01-18 房天下
過年八大紅: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房天下   2016-02-01 14:37

[摘要]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花燈

起源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傳說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誌。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裡,男丁從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神話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楹聯

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或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行。 特點: 一,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 二,對應位置詞性相同。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對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按韻腳來分,上聯韻腳應為仄聲,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 四,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

歷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 春聯習俗

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徵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

語言尋根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t」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kǎchē」與「jīpǔ」,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陰平、上聲、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佔有相等的空間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其它說法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斯坦因0610號敦煌遺書為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闢)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回回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月月無災。 雞回闢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門書左右,吾儻康哉! 《聲調譜》作者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於六朝,元(原)非近體。」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清詩話》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門神

舊時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歷史來源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1、門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滄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三千裡,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有上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他們把守鬼門神

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餵老虎。於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餵虎。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鬱壘、虎葦索、桃木為闢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幹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徵,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闢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鬱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後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嶽(嶽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的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一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至今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深的要數神荼、鬱壘、鍾馗、秦瓊、尉遲恭了。[1] 北京大康桃木工藝品-桃木浮雕門神神荼鬱壘

奉祀習俗

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門神的習俗。一些著名的傳統木刻版畫產地,也以印製門神版畫而聞名,如楊柳青、濰坊和桃花塢等地。門神繪製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年畫上還飾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以祈吉祥。

掛箋

亦稱「門箋」、「過門錢」,為民間刻(剪)紙藝術品中的一種。由於圖案清晰絢麗,花紋細膩精美,又因圖案多為古錢狀,故古人才將其稱「掛錢」。[1]掛錢,其形狀如小幡,是一種裝飾性的傳統民間刻紙藝術。新春佳節,北方城鎮鄉村的人家都喜歡並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門楣上貼上一排色彩繽紛的「掛錢」,作為新年點綴,藉以邀引財源。掛錢在鄉間是盛行,除門簷、房簷下,也有把它貼在財神洞、倉庫、雞舍、 豬舍和井臺上的。[1] 掛錢上刻鏤著吉祥的圖案和文字,上沿貼牢,下面大部懸空,可隨風飄動。掛錢和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辭舊迎新的節日景象。

淵源

掛錢的來歷,據說是和爆竹一樣的,都是為了驅趕那個叫做「年」的怪獸,爆竹是以其聲音來嚇唬「年」,而「掛錢」則以其顏色來刺激「年」的眼睛。[1] 認為掛錢是由古時彩勝演變而來。中國古時就有以幡表達意願的風俗。這樣的記載《後漢書•禮儀志》中就已經有了。[1] 民間形成貼「掛錢兒」的習俗,來源於唐宋時的「幡勝」。唐宋時每逢立春日,人們便用銀箔、羅彩剪成飾物或小幡、戴在頭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歡慶春日來臨,並互相贈送。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詩中這樣描述:「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戲之。」蘇軾在《分類東坡詩》中云:「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剪宮花」。後來,人們用它來避邪,把幡勝放大,在立春之日,貼在門楣上。而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同時期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載:「歲旦在你……街市撲買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以備元旦懸於門首,為新春吉兆。「這種錫打春幡勝,就是早的「掛錢兒」。可見在唐宋時期,就有這種裝飾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1][2] 到了清代,掛錢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詩人周寶善為其作年俗詩說:「先貼門箋次掛錢,撤金紅紙寫春聯;竹竿緊束攢前帚,掃房糊窗算過年。」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還為它作了詳細的註解:「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颶,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者,日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可見,「掛錢」的歷史是由來已久的。[3] 人們對掛錢的喜愛,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簷下,預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習俗

新春佳節一到,家家戶戶皆用掛錢兒把門口裝飾得面目一新,喜氣盈盈,使人們感到嚴冬已去,新春盎然。貼掛錢,已成為中國民間春節一大習俗。 舊習俗中,人們在元宵過後,都必須將「掛錢」摘下。據說如不摘下,瞌睡蟲就會伴著不走,使這家人經常打瞌睡,影響生產,當年得不到好收成。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人把它作為一種的長久裝飾,客廳、書房以及樓裡門楣上貼的掛錢,從頭一年的臘月三十貼到來年的臘月二十九,始終都保存好好的,讓喜慶氣氛保持一年不衰。同時,也給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得以發揚光大。

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牆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濃鬱喜慶。 剪紙的內容很多,寓意很廣。祥和的圖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蓮花等圖案象徵多子,中國農民認為多子便會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魚蟲等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剪紙表現的重要內容。作為民間藝術的剪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陝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紙秀美豔麗;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剪紙雖然製作簡便,造型單純,由於其能夠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內涵,具有濃鬱的民俗特色,是中國農村眾多民間美術形式的濃縮與誇張。從對剪紙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其它方面。

鬥方

中國書畫裝裱樣式之一。指一或二尺見方的書畫或詩幅頁。尺幅較小,一般指25—50釐米見方的書畫作品。民間年畫中,把這種尺寸和形式的作品也稱作「鬥方」。現年畫中亦有鬥方的體式。

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鬱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圖片(1)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曆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百科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裡,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關於年畫的故事

古書裡記載,傳說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鬱壘的兩個兄弟,專門監督百鬼,發現有害的鬼就捆綁起來去餵老虎。於是黃帝就在門戶上畫神荼、鬱壘的像用以防鬼。這個神話就是後來「門神」畫產生的緣由。據說唐代皇帝曾命吳道子畫鍾馗像,並摹刻出來分賞給大臣貼掛以闢鬼。關於「門神畫」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時,宮中鬧鬼,李世民嚇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便一個持劍、一個拿叉,晝夜替李世民站崗壯膽,宮中才平靜下來。李世民覺得這兩位大將太辛苦了,便令畫師把二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來這個形式就流傳到民間。

春條

春條是指舊俗春節書寫吉祥詞句貼於門楹上的條形對聯。

春條變遷

「春條」。一般是從紅紙長邊順長裁下來的,大約三指寬,上面寫一些吉利話之類的順口溜,內容都是祝願。要是拿現在的說法,就叫做「願景」。

在上世紀60年代的春條裡有這樣一條:「宜入新春春風浩蕩,階級鬥爭不能忘,貧下中農來做主,幸福不忘共產黨。毛主席萬歲! 」

在70年代的春條裡有這樣一條:「宜入新春樂無邊,改革大道寬又寬,人民幣裝滿箱,糧食堆成山。幸福平安! 」

80年代:「宜入新春春來早,包田到戶就是好,多打糧食多賣錢,家裡外頭都是寶,喜笑顏開! 」

90年代:「宜入新春財源發,多種經營來當家,六畜興旺五穀豐,發家致富樂哈哈,大吉大利! 」

21世紀初:「宜入新春樂,大棚一座又一座,養殖種植齊發展,四季發財樂呵呵,平安吉祥! 」

2008年春節:「宜入新春到零八,舉國上下樂哈哈,奧運開在家門口,中國人民神氣啦,平安吉祥! 」。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房天下」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房天下贊同其觀點。

房天下APP優惠多,速度快

買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關注房天下北京特價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價房大平臺

相關焦點

  • 王安石一首描寫過年風俗的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同年的春節,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的快樂景象,聯想到變法改革已經有了起色,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充滿過年快樂氣氛的詩篇。《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螞蟻莊園1月1日問題答案
    18183首頁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螞蟻莊園1月1日問題答案 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桃和符指的是一種東西嗎?
  • 元旦讀詩:千門萬戶曈曈日,那最初的最清新明麗的太陽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王安石《元日》 千門萬戶曈曈日,又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平正中和,用的都是大家所知道的俗字,無論是爆竹還是屠蘇,無論新桃還是舊符,都是千百年來,司空見慣的光景。但是王安石,這一首詩裡與樸實平淡中,卻別有清新亮烈的氣象。 曈曈,我們看清楚了,是一個日旁加一個兒童的童。就是指的太陽清新明麗的光線。
  • 中國神話傳說中,過年出沒的四大妖魔鬼怪,你知道幾個?
    而作為我們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自然也是如此,春節俗稱過年,背後其實隱含著很多神話傳說。過年是以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的一個節日,全國各地習俗大同小異。而其中春節習俗的最重要功能,其實就是去除各種妖魔鬼怪,傳說有很多妖魔鬼怪過年的時候都會出來,今天就說一說,神話傳說中,過年出沒的四大妖魔鬼怪。
  • 隨筆||過年,聖潔的圖騰【徵文】
    所有的華人向過年走去。「要過年了,」所有的幸福開始集中。「過年好!」「過年好!」這是年關最珍貴的問候,這是人間最美好的祝福。新年屬於所有人,快樂屬於有心人,思念屬於心上人,吉祥屬於幸運人。不要問年的起源,從掃塵開始,從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出發,一路掃來,把年關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晦氣掃走,把清新迎來,給積攢了一年的財富、團圓和歡樂騰出最佳位置。
  •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藏著孩子不該忘記的民俗記憶
    1、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詩,詩中描繪了春節喜慶、祥和、萬象更新的熱鬧景象。說到過年,發現自己都快忘了春節真實的模樣。如今的年似乎總少了一些年味,孩子們不再期盼著過年的新衣和滿滿一桌的團圓飯,沒有了壓歲錢的儀式感,取而代之的是捧著手機搶紅包,城市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因此大街小巷也少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
  • 難倒詩詞大會75%高手的題:「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是何意?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被連續多年選入小學教材,堪稱語文課本的「釘子戶」。然而就是這樣一首人盡皆知的詩歌,《中國詩詞大會》出的一個題目卻把不少人難倒了,那就是第三句中的「曈曈」二字應該怎麼解釋?
  • 異鄉人的留港過年指南: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會想起新年新氣象,衣服要買新的,髮型也要弄新的,但同時不要忘記一些傳統的舊事物是需要被我們記住,並且需要隨著年月流傳下來。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東西有很多,但是能被我們好好保留的卻不多。多少百年餐廳就這樣結業了,多少百年老店也倒閉了。
  • 新桃換舊符 | 春節精準輪替即將開啟!
    新桃換舊符,新年新氣象!2月5日精準A&2月4日~2月6日精準B :【★4武器】雙槍:超電磁手炮 | 空無之鑰太刀:虛無之刃重炮:提爾的斷腕大劍:神隕劍·史爾特爾十字架:猶大的誓約拳套:百鳥問天【★4聖痕】烈陽先知套裝:泰勒斯(上、中、下)崩壞女王套裝:西琳·升華(上、中、下)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