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無涯]
每遇羅大師,總覺得他一派仙風道骨。其實,上海灘的烹飪大師們,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風範,大概,這就是上海人骨子裡的腔調吧。
不少同輩稱他「蘿蔔頭「,這「蘿蔔頭」做出來的菜卻十分了得。這不,疫情當前,他又為豐收日設計了春季外賣系列:春筍燒肉、蔥爆肥牛、素食主義、蔥油雞、紅燒大蝦帶魚、江南點心、滷肉飯等套餐,還有吃雞全家福、海鮮大排檔,滿滿的神來之筆,讓諸位食客有了好口福。若丹
[申之魅]
【大師教小菜】
春來品鮮
春天在哪裡?在菜市場的蔬菜檔滿目的綠色裡,在水產攤頭賣魚阿姨喋喋不休的吆喝聲裡,清晨穿梭於此,一種復甦感油然而生,這世間的煙火氣,原來是如此真實且美好。看著蠶豆、薺菜、韭菜這些春食貴族,自帶光環,無論擺在哪,總在吸引著人們駐足購買;那些正當令的魚鮮,遠遠看去一片金銀交錯閃閃發光,偶遇佳品出現,還未及張口問價,便在一個眼神的瞬間裡,消失在了老顧客的袋子裡……一圈逛好,手裡總會提上幾樣時鮮小菜,踩在明媚的暖陽裡,有種道不盡的舒暢。
如何料理這些春令鮮物呢?本刊邀請豐收日行政總廚、烹飪大師羅友裕,為諸位支招。
春之川烏最是鮮
眾人都知明前刀魚最是鮮,但在象山人眼裡,清明前的川烏更迷人。川烏被當地人又稱為鰆鯃,是一種藍點馬鮫魚,雖然此魚常見於沿海地區,北方人嘴裡的鮁魚,即是它也。但不同的是,每年這個時節,唯有象山港的川烏最為鮮嫩與肥美,屬馬鮫中的極品。「山上鷓鴣獐,海裡馬鮫鯧」,這條逢春社而生的魚,是令人心生歡喜的春日風物。清代文學家全祖望曾寫道:「春事剛臨社日,楊花飛送鮫魚……鮫魚過三月,其味大劣,在社前後,則清品也」。
對於從小在象山長大的羅友裕師傅來說,清明前的川烏除了鮮,還是鮮。若要形容,那句「鮮得來眉毛也落下來」倒是最為恰當的。川烏要新鮮食用,擱置時間長了,那惱人的腥味,非普通人接受,好在如今保鮮運輸日益發達,在上海也可以吃到新鮮捕撈的川烏了,倒解了很多寧波籍老饕的思鄉之情。川烏如何做最佳呢?羅師傅給出了他的吃法,象山當地人喜歡用水、鹹菜與魚同煮,由於腥與鮮一線之差,每個人的味蕾分辨不同,所以在家做,可以將魚頭魚尾用油煎後,加入當地鹹菜煮成川烏頭尾湯,不需要任何調料,由此燒成的湯,無一絲腥味,魚肉緊實,除大骨刺外,無其他毫芒之擾,吃魚喝湯,再喝湯吃魚,如此循環,食完絕對大呼過癮。一條川烏個子不小,通常六七斤上下,除了頭尾用來燒湯外,中段則可以切成片,加上鹹菜清蒸,8分鐘後,開蓋便是滿室生香,潔白的魚肉佐上帶著微酸的鹹菜,就是羅師傅最愛的滋味。吃不完的,可用海鹽將魚肉醃製存放於冰箱冷藏一晚,第二日取出來,放入速凍存之,想吃了取出一段,化凍後,在水裡微漂一下,抹乾水份,用油煎至兩面金黃,一魚入口滿嘴生香,羅師傅稱之為下酒「利器」。
在羅師傅的川烏菜單中,還有一道用魚頭和魚骨做的魚骨醬,是母親的拿手菜,需將魚頭魚骨切碎,將蔥姜蒜在熱油鍋中爆香後,入魚頭、骨煸炒,隨後加入黃酒、醬油、醋燒熟,適當勾芡後,即可出鍋裝盤。在剁切魚頭、骨時要注意,速度要快,儘量多地保存骨髓,才是此菜的精髓。作為米飯的最佳搭檔,這道魚骨醬定是位列前三的名物,食髓之味,讓人如何拒之。
春之蠶豆最是俏
春蔬之美,唯有舌尖最能體會,一場清歡,卻讓人食之如飴,頻頻在餐桌上見面,蠶豆應該算是其中之一了。嫩綠的蠶豆與小香蔥算是各自成就,熱油的加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過如同看慣了天造地設的一對,往往少了驚喜,便會趨於平凡了。讓這俏生生的蠶豆再掀起一場美味的「挑逗」,倒也不是沒可能,在羅友裕的手裡,蠶豆再次顯現了它的魅力。
蠶豆土豆飯
作為蠶豆愛好者,羅友裕研發了酥豆煲這道菜,現在已經是豐收日最暢銷的名菜之一。而每到蠶豆上市時,他則還會買上一些新上市的土豆,用電飯煲做一道蠶豆土豆飯與家人一同分享,每當飯熟開煲時,清新的香氣會瀰漫在四周,令整頓飯充滿著濃濃的春味,且操作簡便,十分適合家庭餐桌。將蠶豆洗淨去殼,土豆去皮切成小塊,用豬油翻炒後出鍋。電飯煲中加入大米與糯米,比例為4:6或3:7,淘洗乾淨後,加入水,米水配比約為1:1.2,隨後放入炒好的蠶豆與土豆,加入適量的鹽,攪拌均勻後,蓋上鍋蓋,開啟煮飯模式即可。此飯雖與上海菜飯操作有些相同,但勝在入口糯綿鮮香,且色彩更靚,春味更濃。
韭菜蠶豆雞蛋餅
用鮮靈的韭菜和俏生生的蠶豆做餅,是羅師傅今年春菜的新靈感。將100克蠶豆用開水燙熟,切粒,韭菜切末,500克麵粉,700克水,20克色拉油,加入鹽、十三香一起攪拌均勻,形成粉漿狀即可。在熱鍋中加入一點菜籽油,另入約350克拌好的粉漿,中火煎至兩面金黃,倒出切成小塊,裝盤即可。此菜入口脆香,韭菜與蠶豆各司清鮮之職,既可當菜又可飽腹,佐酒亦佳。若想食春味,此盤最適宜。阿貓
[廚之神]
羅友裕
中國烹飪大師
中國烹飪世界錦標賽裁判
豐收日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行政總廚
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越是要沉澱。靜心凝神,心無旁騖的進入做菜的狀態,這樣才能突破自己。——羅友裕
1999年從寧波來上海豐收日做大廚,至今已經有二十個年頭了。年輕時便在寧波廚界小有名氣的羅友裕,在做菜方面頗有天賦。激發出這一潛能的人,則是他做得一手好菜的母親,在他的味蕾記憶裡,那些出自母親手裡的寧波老味道,是他做菜的靈感之源。每當遇到瓶頸有惑難解時,回一趟家裡,吃上母親做的飯菜,便有豁然開朗之效。師傅周元昌,則是他烹飪技藝的領路人,每每提及於此,羅友裕總是覺得自己很幸運,感恩之情溢於言表。以師傅為榜樣,羅友裕對自己的徒弟們也是不餘遺力的傾力相授,看到他們的成長,他發自肺腑地感到高興。
作為一名料理海鮮的高手,獨創的海鮮蔥油系列令他名聲在外。這看似簡單的蔥油醬料,實則底蘊深厚,用此料烹製海鮮,不僅能為其增色添香,還讓海味更加突顯,旁人能模仿之卻不得有其精髓也。時至今日,羅友裕早已是豐收日的行政總廚、中國烹飪大師,但他仍奮戰在研髮菜餚的第一線,他對於寧波老菜的鑽研和熱忱始終承載於心。為此,他經常上海寧波兩頭跑,挖掘老菜譜,復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用自己的料理手法進行創新融合,在他看來,那些經典的、美好的食物必須要有傳承和延續,但需要增加時代元素,才能保持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