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題材劇《穿越火線》正在騰訊視頻播出。該劇講述了2008年的肖楓(鹿晗飾)和2019年的路小北(吳磊飾)領銜的兩個電競戰隊,在各自時代裡追逐夢想的故事。劇集播出後,兩位主角的時空連線、是否能改變過去的懸念,以及不斷被挖出的細節梗,都引發了網友的討論。
肖楓和安藍。
編劇徐速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他對電競遊戲也有過偏見,但肖楓和路小北身上都有他個人情感的投射。他在劇本中不斷埋梗,是希望觀眾能在觀劇過程中獲得解謎的樂趣;對於觀眾從「時空連線」聯想到了韓劇《信號》,他並不介意類似的討論,因為「這只是敘事手段,要表達的主題是完全不一樣的」。
鹿晗飾演肖楓。
一、不介意對比《信號》,內核不是破案
劇中,2008年的肖楓和2019年的路小北在遊戲中時空連線,他們不僅交流技戰術互相鼓勵,還試圖改變路小南(路小北哥哥)在2008年一個雨夜車禍死亡的事實。雖然最終未能挽救路小南,他們的幹預卻逐步揭開了肇事兇手的真實身份。劇集開播後,有觀眾表示,這樣的橋段讓人聯想起了熱門韓劇《信號》裡兩代警察時空連線破案的情節。
肖楓和路小北穿越時空。
徐速表示,他對這樣的討論並不介意。當初開始做《穿越火線》劇本大綱時,平臺正在製作《信號》的中國版《時空來電》。「平臺製片人提醒說,播出之後觀眾會不會覺得有重合或者借鑑?我說我不太擔心。兩個時空交接的形式,並不是某個劇獨有的,不光《信號》,還有《黑洞頻率》,TVB拍的《隔世追兇》都用過。關鍵看這種敘事手段要表達的內核和主題是什麼。」
《信號》《黑洞頻率》和《隔世追兇》,都通過時空連線來破案尋找真兇。《穿越火線》雖然也有懸疑成分,卻在11集就早早揭曉了許蔚就是路小南車禍的肇事司機,同時也是2019年不讓路小北進戰隊的幕後黑手。「《穿越火線》是通過時空連線,讓兩個時代的電競選手幫助對方,一起逆流而上。相信觀眾看進去就會明白,懸疑、時空連線都不是目的,這部劇的本質還是青春勵志成長。」
二、埋梗增加樂趣,「蔚你楓狂」CP是意外
《穿越火線》播出後,很多編劇和導演預埋的梗被挖了出來:從肖楓遊戲幣的兩面(遊戲幣正面是win(贏),背面是 to be continued(繼續)。 continue「繼續」是路小北戰隊的名字),到他在網戒中心演講時的背景音樂——維瓦爾第的《冬》,再到肖楓前女友嫁的炒股富豪很快將變負翁……「當初也是擔心題材受眾比較狹窄,從播出後傳播的角度考慮,提前埋了一些我們覺得大家可能會會心一笑的伏筆,希望看的時候能有一種解謎的小樂趣。」徐速說,埋梗時沒奢望全部能被觀眾看到,播到現在發現幾乎都被挖出來了,感覺還蠻欣慰的。
肖楓遊戲幣
有細心的觀眾對戰隊名提出了疑問,肖楓戰隊的名字為什麼有三種念法——他自己叫「1 coin」,別人都叫「one coin」,字幕上是「鋼鏰」。徐速解釋稱,因為字幕不能上英文,他把給戰隊起中文名的任務發到了戰隊(演員)群。「忘了最後是誰說的,叫鋼鏰行不行?我覺得太好了,鋼鏰特別清晰地傳達出了戰隊的特點,又卑微又堅強。」至於1 coin和one coin這兩種叫法,則又是提前埋的梗,他笑稱在之後的劇情會講到。
挖梗之外,肖楓和許蔚難分難捨的關係也頗受關注,由此衍生出了「蔚你楓狂」組合。徐速對這個組合的概念完全不熟,他稱「蔚你楓狂」被解讀出來純屬意外,並非提前埋梗。「因為這不是一部談戀愛的戲,我在創作時只能提高別的情感的濃度,比如友情、親情。其實許蔚和肖楓就是直男間的兄弟情,很像我跟死黨之間的感覺。他有了女朋友我還會嫉妒,因為肉眼可見他跟我玩的時間減少了,他也不再以我的時間為中心了。我把這種感覺寫到了戲裡。」
肖楓和許蔚是死黨。
三、對電競曾持偏見,角色有個人經歷投射
《穿越火線》對電競選手生活狀態的刻畫得到了業界的認可,但編劇和導演其實都不是遊戲玩家。徐速甚至坦承,他在創作這部劇之前,跟劇中其他人物一樣,對電競和玩遊戲是持偏負面態度的。籌備劇集過程中,他採訪了很多電競選手和相關從業者之後,才發現原來職業電競選手這個新型的職業,是在偏見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對新生事物的寬容度還是不夠的。」
電競曾經被視為不務正業。
類似的偏見也發生在《穿越火線》項目啟動之後。當時徐速一個好朋友直言不諱地問他,為什麼會接這樣一部劇?在這位朋友看來,「遊戲改編+電競題材+流量演員」的公式,基本上可以推導出一部爛片。徐速無法跟朋友解釋清楚,但他也由此找到了這部劇的切入點: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外界不理解,甚至用有色眼鏡看待的時候。「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對電競以及年輕人成長中的遭遇就有了更深的體會。」
鹿晗演技被認可。
2008年的肖楓25歲,困惑於應該堅持電競夢想,還是聽從家人勸說做一份安穩但毫無激情的工作。徐速說,肖楓身上有他自己人生情感的投射。2008年他也25歲,一度銀行卡上只有幾十塊錢,ATM都取不出來,對於是否要堅持編劇的職業也很猶豫和掙扎。「肖楓更像現實中的我們,但路小北是我更想成為的人。哪怕遭遇極大的挫折,他依然能夠理智判斷、負重前行。」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