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聊過體育題材的影片了,上一次聊體育片,似乎還是去年暑期檔的《絕殺慕尼黑》。
好在最近我又看到一部籃球片,以小視野拍出了熱血青春和體育競技的魅力——《下半場》。
影片主角是一對親兄弟姜秀宇和姜桐豪,他們熱愛籃球,渴望有一天能打職業聯賽。
然而兄弟倆高中輟學,連校籃球隊都沒進,一直是野路子打法,只能在街頭打野球。
他們的童年很不幸,母親早逝,父親是建築工人,常年在外打工,被寄養在叔叔家。
叔叔是開服裝加工廠的,工作非常忙,無暇顧及他倆,還經常要求他們在廠裡幫忙,對於他們對籃球的熱愛更是不解。
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們對父親產生了不滿,也加深了兄弟倆的感情。
哥哥因為天生有聽力障礙,不得不戴著助聽器,反倒是弟弟一直充當保護者的角色。
他們相依為命,一起練球,互相鼓勵,共同追逐著遙不可及的籃球夢。
而改變命運的契機,就發生在一次野球場比賽上。
兩人默契配合、技壓全場的表現,被人拍了視頻,成為網絡爆款。
更沒想到的是,當時現場就有一位高中球隊的教練。
他發現兄弟倆很有潛力,邀請他們加入球隊,但哥哥有些顧慮,沒有直接答應。
後來他們的視頻走紅,又被育英高中的球隊教練看到,弟弟直接被挖了過去。
落單的哥哥,只好去了之前邀請過他們的光誠高中。
從此之後,兄弟倆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追夢之旅,因為他們所去的兩個球隊,有著天壤之別的差距。
育英高中是連續六年拿下高中聯賽冠軍的明星球隊,實力雄厚,資金充足,以最好的場館、最好的教練和最專業刻苦的訓練著稱。
與之相比的光誠高中,則可以用「不入流」來形容,建校以來從沒有打入過高中聯賽。
設備和訓練體系也是全方位落後,看上去毫無競爭力。
這讓初入球隊的姜秀宇頗感喪氣,還跟隔壁遊泳隊的女生談起了戀愛。
新來的陳教練想要重整旗鼓、振興校籃球隊,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為學校領導對體育專業毫不重視,還打算明年就把球隊解散。
但當陳教練把這個消息告訴隊員時,反而激發了大家的鬥志。
姜秀宇也決定用最後一年的時間奮力一搏,發起對聯賽冠軍的爭奪。
這之後,光誠球隊開始團結刻苦地訓練,原本技術底子就不錯的姜秀宇精進不少,很快成為了全隊核心。
但聽力障礙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如果沒有助聽器,他會立刻變得遲鈍,失去對場上形勢的分析和帶領球隊的作用。
而另一邊,好勝心強的弟弟姜桐豪在進入育英高中後,更是如魚得水。
他憑藉過人的天賦和刻苦訓練的意志,也成為了球隊的領軍人物。
至此,他們離夢想越來越近了,兄弟倆的關係,卻在漸漸疏遠。
隨著比賽的臨近,互為對手的他們都在緊張備賽當中。
這時,父親的突然受傷,又將兄弟倆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弟弟因為比賽,沒能及時去醫院看望父親,哥哥對此深有埋怨,甚至大打出手。
一周之後,高中籃球聯賽正式開打。
弟弟不負眾望,帶領育英高中以衛冕冠軍的身份,率先挺進決賽。
哥哥也以黑馬之姿,和隊友們一起為光誠高中拿到了建校以來的第一張決賽門票。
正如我們能夠猜到的那樣,影片最終將要上演一場手足對決的戲碼,一邊是榮譽夢想,一邊是兄弟情仇……
可以看到,作為一部主打青少年體育競技的電影,這部《下半場》在劇情結構和敘事節奏上都有著好萊塢類型片的成熟風格。
影片在開場時就採用了一個巧妙的倒敘,把兄弟倆在決賽相遇的高光時刻拋給了觀眾。
然後又有條不紊地從兩人的日常生活,勾勒出他們的成長背景——從建立兄弟情,到逐漸疏遠,再到兄弟反目。層層鋪墊,直至最終成為決賽場上的對手。
這種雙雄式的情節建構,是很多警匪、動作和體育類影片的標準模板。雖然套路明顯,但也確實有效,在平推式的堆疊渲染下讓最後一刻的爆發足夠出彩。
這樣的人設和故事,讓我想起一部經典運動勵志影片《勇士》。
該片由「湯老師」湯姆·哈迪主演,講的是以拳擊為主的綜合格鬥,主角也是一對兄弟。
他們從小就顯露出拳擊天賦,但因為教練父親酗酒、家暴,導致家庭破裂,哥哥跟了父親,弟弟跟了母親。
多年以後,哥哥從職業拳手退役成為大學教授,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在黑市打拳;
弟弟經歷了伊戰的洗禮,回國後為了重返拳壇,找到曾經痛恨的父親訓練自己,陰差陽錯之下,兄弟倆在一場MMA重獎大賽上相遇。
而這幕賽場上的爆發戲,也成為了整部影片的情緒高點。
痛苦與榮譽、夢想和利益,以及兩代人的愛恨情仇,都在熱血沸騰的八角籠格鬥中一筆勾銷。
最後剩下的,只有對格鬥的熱愛和難捨難分的兄弟情。
就像《勇士》一樣,今天聊的這部《下半場》,也拍出了同樣的熱血與感動。
姜秀宇、姜桐豪兩兄弟,也有著同樣的家庭問題,同樣的運動夢想,同樣的坎坷經歷……
在最後的決賽場上,沉穩內斂的姜秀宇看中兄弟感情,在上半場打得很被動;
而人狠話不多的姜桐豪,則目標明確、勢如破竹,壓著哥哥狠追猛打。
就在上半場快要結束時,他還壓哨給了哥哥一記羞辱式的蓋帽。
片如其名,這就把影片最大的懸念留到了「下半場」。
姜秀宇是否能突破自己的聽力障礙,帶領弱隊逆風翻盤?姜桐豪能否守住優勢,讓強隊成功衛冕?兄弟倆能不能冰釋前嫌、達成和解呢?
這些都讓觀眾對影片的高潮與結局充滿了期待。
值得一說的是,除了對懸念和緊張氛圍的把握很到位之外,情緒豐富的細節刻畫,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比如姜桐豪總是隨身攜帶一塊手錶,因為上面的鬧鐘是他平時要給哥哥助聽器充電的提醒,儘管後來鬧了矛盾,但每到鬧鐘滴答響起時,他都會想起哥哥。
還比如,姜秀宇剛進隊時,因為聽障問題跟隊友打架,為了促進隊友間的情感建設,教練罰這兩個大男生在訓練中要手牽手一小時。
這個情節,也象徵著在這項團隊運動中雖有衝突與競爭,但更重要的是這種兄弟式的情感羈絆。
整體來說,本片雖有套路之嫌,但完成效果瑕不掩瑜,是部值得一看的小成本運動題材佳作,喜歡此類題材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為體育運動狂熱、為各類運動競技影片著迷,一方面是因為追逐和熱愛體育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是積極健康的生活象徵;另一方面,也因為體育運動包含著鼓舞人心的奮鬥精神。
賽場上的勝負之勢瞬息萬變,強者不會恆強,弱者永遠有機會以挑戰者的姿態逆襲。這種不確定性既是體育的魅力,也是人生的真諦。
也許是國內最認真的電影自媒體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
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