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丈夫家和她娘家都有生雙胞胎的「遺傳」,整個家族有了好幾對雙胞胎,但三胞胎還是第一次。雖然她怕被別人嘲笑,這麼大年紀了還生孩子,但是家裡人都支持她生下孩子,她還是生下了這三胞胎。
為了養好這三個小孩,她把老家房子賣了湊奶粉錢,也讓家婆過來幫忙照顧,和以前沒有孩子相比,生活吃力了不少。
(左邊媽媽是41歲的外婆珍姐)
因屬高齡孕婦,而且並發了妊娠期糖尿病、肝內膽汁淤積症、雙側巨大卵巢囊腫等危險因素,珍姐整個孕期很不容易,4月份時,珍姐懷孕34周須剖宮產,最終順利娩出三個寶寶,母女們一切平安。
三姐妹出生的時間都只相差了幾分鐘,出生時的體重也都差不多,均在1.5公斤左右。寶寶出生健康,而且十分乖巧,真是讓人寬慰。而孕媽媽作為高危險妊娠族群,往往會讓整個孕程增添危機。孕期需要如何保健與預防,才能避免自己處於高危險生產疾病的風險中?我們邀請到經驗豐富的許世賓院長為大家解析。(本文版權歸好孕媽媽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嗎,侵權必究)
臺灣許世賓婦產科診所許世賓院長解釋,高危險妊娠是懷孕後由於母體或胎兒潛在性的危險因素,導致懷孕過程產生不適感或異常症狀,或因為媽媽本身的疾病讓胎兒出現問題,導致生產過程存在危險,嚴重時可能影響母親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是讓胎兒異常或死亡。
被歸類在高危險妊娠的疾病有很多,依照每種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依據發生時間點可以大致將高危險妊娠分成懷孕前本身有疾病、懷孕中才發生的疾病和懷孕後患上感染疾病及生產時所引起的疾病,目前高危險妊娠約佔懷孕總數10%。
糖尿病、高血壓、氣喘、癲癇、心臟病、甲狀腺等其他原有疾病,在懷孕後會造成一定的危險性,但可通過治療方式或藥物來調整,若是在尚未懷孕前已得知自己所罹患的疾病,最好是確診後,等待治療好或情況好轉再懷孕,因為如果母體不健康,懷孕後身體無法負荷時,不僅自身疾病加重,甚至可能影響到胎兒健康。
由於懷孕後才發生的疾病,如妊娠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壓,前者是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後者則是懷孕前無高血壓病史,等懷孕時才發現血壓的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mmHg,或懷孕後期血壓比早期收縮壓升高30mmHg,而舒張壓升高15mmHg,兩次測量且間隔六小時以上結果都如此,才能被稱為妊娠高血壓。
另外,如果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紅斑性狼瘡,由於身體的改變,藥物控制更不容易,因此懷孕後可能引起胎盤、血管的病變,甚至造成腎臟的問題。
懷孕後發現自己患上如梅毒、水痘、生殖性皰疹、風疹、弓漿蟲病、愛滋病等感染性疾病,這些病毒都會增加懷孕期間的風險,甚至會造成寶寶先天性的感染。因此建議若是沒有風疹抗體的女性,在懷孕前必須去施打疫苗。
若在生產時有前置胎盤、植入性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或產後血液凝固等問題,都可能造成產後大出血、胎兒貧血,甚至是休克、窒息的情況,加上生產時遇到胎兒過大、子宮頸太小或其他原因導致卡在產道口出不來,也屬於高危險妊娠。
許世賓院長不斷在強調婚前身體健康檢查及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尤其是婚前身體健康檢查,能夠提早知道身體是否有哪些異常狀況,若來不及於婚前檢查,至少在準備懷孕前檢查。
例如不知道自己本身有甲狀腺亢進或糖尿病等問題,懷孕後才發現有其風險存在,在確認懷孕後必須定期產檢,與產檢醫師配合做相關檢查治療,檢查過後身體狀況正常的孕婦,通常建議產檢10次就夠,但若是原本就檢測出是高危險妊娠的孕產婦,則至少要產檢12~15次,才能 密切追蹤疾病狀況,將身體維持在正常的情況。
在臨床執行上發現,懷孕初期若檢測出孕產婦患上妊娠高血壓的概率高,建議懷孕四個月前可依照醫師指示,開始吃低劑量的阿司匹林,降低發生概率;而妊娠糖尿病是因為胎盤及胰島素的作用影響,產生體質無法代謝的血糖,但通過嚴格的飲食控制或使用胰島素,遵照醫師治療是可以控制的,若擔心生產危險,必須預防自己補充過多營養,避免胎兒過大,增加生產困難度。
對於41歲外婆生下三胞胎,你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留言區與我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