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一份來自中國民主建國會江蘇省委員會的榮譽證書,被送到75歲的港城市民葛煥玲家中,證書上寫著:葛煥玲同志被評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我們也是在整理相關材料時,偶然得知這一義舉的。」民建連雲港市委財經支部負責人張金蘭說,「葛煥玲平時特別低調,不喜歡宣傳自己。」經過了解,筆者才得知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1987年,葛煥玲加入民建,相繼擔任過支部主委和市委會委員,連任四屆市政協委員。然而,正如張金蘭所言,葛煥玲為人十分低調,事事懷著一顆「平常心」。
經過協調,筆者順利聯繫上葛煥玲,並來到她的家中探訪。眼前的葛煥玲精神矍鑠,除了髮絲花白,絲毫不見疲態。「您老兩口為武漢抗疫捐了20萬元,這可不是小數目,為啥之前都沒有媒體挖掘呢?」筆者發問。「有啊,但是我們拒絕了。」葛煥玲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們老了,不能像年輕人那樣衝在第一線出生入死,只能捐款表達心意,這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宣傳。」
經過一番溝通,葛煥玲終於敞開心扉。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葛煥玲夫婦看著電視上滾動播出的新聞,心揪成了一團亂麻。「咱們不能老在家坐著,得想辦法幫點忙啊。」葛煥玲跟老伴說。「要不,咱捐款吧?」老兩口一合計,「一萬兩萬太少,要不,咱捐20萬元。」
一拍即合後,葛煥玲立馬給所在社區副書記尹子文打電話,詢問捐款流程。「當得知老兩口要捐款時,我並不感到意外,他們本就是熱心人。但當得知捐20萬元時,我震驚了。」尹子文不禁感慨:「70多歲的退休老人,能有多少積蓄?這是多大的愛心啊!」在捐贈儀式上,兩位老人還是雲淡風輕,拒絕了各路媒體的邀約報導,僅留下一張紀念照片。
「任何事情,歸根結底,都是民生問題。」葛煥玲在言談舉止間,除了顯露出低調內斂的性格,還透出知識分子的知性。如她所言,她關注一切跟民生有關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想盡力參與其中,發揮餘熱。實際上,作為一名民建市委委員和市政協委員,她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議題也不局限在本專業內,非公經濟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戲曲藝術的發展與傳播等方面,凡是涉及民生的、公益的,都是她關注的重點。
在她身上,還有一股子「較真勁」。一天早晨,她去菜市場買菜,發現許多人圍著一個攤販爭購所謂「桂圓」,因她在藥廠工作過,一眼就看出那「桂圓」是假的,吃多了會有害。她意識到這是關係到人民健康的大事,立即勸阻購買者,並且自己買了半斤,拿著去找有資質的藥師鑑定。確定是假貨後,她立即到市工商局反映情況。最終,相關部門陸續查處了市區的幾個非法攤點。
張金蘭特別提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災害發生時,葛煥玲都第一時間通過民建組織和其他方式積極捐款。但每次她都拒絕任何形式的宣傳報導。
日前,新時代「連雲港精神」正式發布,「崇德向善」四個字放在了頭等位置,凝練出了一座城市的道德氣韻。而正是有了這麼多像葛煥玲一般「不事張揚」「含蓄蘊藉」的市民與好人,這座城市才釋放出道德的光輝與人性的活力。談及此,葛煥玲微笑著說:「千金難買人從善,我會永葆對社會的責任心、公益心,讓自己的一生不至於虛度。」(張晨晨 仝靜 戴紅軍)
總值班: 王夫成 朱 萍 編輯: 張藝雯
來源: 連雲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