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八一節,反映中國消防員英勇獻身精神的電影《烈火英雄》上映首日就拿下1.7億票房。電影改編自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最深的水是淚水》,真實還原的救災現場震撼了全場觀眾,「杜江哭戲」、「黃曉明不哭」等迅速成為昨天的熱搜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導演陳國輝坦言,自己拍《烈火英雄》不是要拍特效片,而是為了展示真實的人性和情感。
記者:您是怎麼想到要去拍一部消防員題材的電影?
陳國輝:最早是和一位消防隊長吃飯聊天,聽他講了2010年大連7.16油爆火災的故事,講他們當年多麼艱苦、多麼危險。開頭並沒有打動我,因為他講的很像一部好萊塢災難片。後來他講到守化學罐區生死線的時候,斷了三次水,他們意識到可能要死在那裡了,他就讓年輕的消防戰士每個人對著手機給爸媽錄一句話。我就問他為什麼要錄這個,他說,我們消防員不怕死,最怕別人不知道我們幹了些什麼,起碼讓爸媽知道我們犧牲在哪裡,為什麼犧牲。那時候我就哭了,知道這部電影不止是災難片,還有人性的一面,消防員不僅是很偉大的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很多牽掛,也會害怕。但就算停水了,他們也沒有離開,因為他們得到的命令是死守生死線,這代表哪怕是被火燒死,也要守在那裡,能多守一分鐘也好。這就是中國消防的精神,他們那種奉獻自己、赴湯蹈火的使命感很強。這部電影就是把這種精神拍出來給你看。
現實生活中,他們第一天當消防員時,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寫好了遺書放在自己的儲物櫃裡。我們普通人工作無非是為了掙錢,為了發達,但他們肯定不是。我曾經問過他們為什麼當消防員,他們不懂表達,只是告訴我,「我不幹誰來幹?」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的原因。
記者:您說的這些,可能是在沒有和消防員接觸之前,很難理解的。
陳國輝:對,真的接觸之後,會發現他們都是普通人,生活在一起也會有小矛盾,但一旦到了火場,就都是兄弟。我就是想拍出這種真實的人的情感。電影裡我最喜歡的就是杜江和黃曉明抽菸那場戲,那就是真的兄弟。那個畫面來自於我看到過的一張911事件的照片,一個消防員站在破碎的玻璃窗前往外看,面前的大樓已經坍塌了。我就想拍在這樣混亂的火場中,兩兄弟聊天的一場戲。這也是我訪問一個消防員時的真實故事,他說當時就想抽菸,因為感覺到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支煙了。結果發現煙都被水打溼了,就講了一句,「這麼大的火,都點不著一支煙!」這句臺詞被我放到了電影裡,這是編劇編不出來的。這可能也是這部電影能打動很多人的原因,因為我們是把真實的情感放在裡面,不加多也不減少,訪問到的故事是什麼樣子,就把它真實的拍出來。
記者:您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愛情片,《全城熱戀》《全球熱戀》《新娘大作戰》《怦然星動》……,這次拍《烈火英雄》算不算一種轉型呢?
陳國輝:我之前停了三四年沒有拍戲,其實每個星期都有劇本給到我,大部分都是愛情喜劇。但我更想拍寫真實情感的東西,可能人長大一點,我會更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我住在北京,每天早上起來都看新聞,中國有很多普通人的故事很感人。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找能讓我有衝動去拍電影的一個題材,想拍更有意義的東西,然後就被我碰到這個故事。我就跟於冬老闆說,我想去訪問那些消防隊員,想要去了解他們,給我一年時間弄劇本吧。劇本出來大家覺得很好,就正式啟動了。
真實的還原不怕被說「太煽情」
記者:2017年,好萊塢拍了一部很成功的消防題材的電影《勇往直前》,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同樣的題材,您覺得中美電影的視角有什麼不同?
陳國輝:其實我在籌備《烈火英雄》的時候,《勇往直前》還沒有拍出來。中國消防和外國還是不一樣的,中國消防現在轉制了,之前他們是軍人,還是有一種軍人的情懷和榮耀感,很團結,沒有那麼多個人英雄主義。外國片不會講太多他們的家庭、父母,而中國人的傳統是注重家庭的,那種情感是很深刻的,我很想把這種中國人的情感放進電影裡。比如電影裡鄭志在犧牲前,把頭盔扔給戰友,讓他們轉交給自己的爸媽,這個細節雖然不是發生在大連7.16油爆火災中的,但也是我採訪到的真實故事,所以就放到了電影裡,算是一種致敬吧。
記者:除了滅火,您為什麼還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寫普通市民包括消防員家屬面對災難時的表現?
陳國輝:我覺得中國人在災難面前還是很團結、很有勇氣的,當然也有些人會害怕,但是大部分人是樂意去幫人的。當年那場事故發生時,很多人往外走,機場、碼頭都爆了,出城的高速公路都堵死了,但醫生、護士沒有走,就是要堅守陣地,也有交通警察去幫助孕婦,也有市民在路邊給消防隊員鼓掌,這些故事都是我採訪到的。
記者:譚卓和楊紫這兩位女演員也演得很好,不是以往災難片裡那種花瓶式的人物。
陳國輝:譚卓的角色是代表了消防員家屬那群人,其實她們很偉大,不是人人都能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她們往往要身兼爸爸媽媽兩個角色,因為孩子很少有機會見到爸爸。所以我給她設計了一句臺詞,「你是第一次來學校吧?」其實他們的兒子都七歲了。
楊紫代表的是一群默默在背後奉獻的女消防員,她們可能不在一線,負責消防安全、資料收集的工作。楊紫的爸爸以前當過消防員,但我找她的時候並不知道。她說小時候爸爸經常晚上都不在家,現在才明白爸爸很偉大,所以她很想參與這部電影。我覺得這部電影有很多演員願意來,是因為他們明白電影的意義已經大於電影本身了。
記者:很多觀眾說看這部電影哭得很慘,有沒有擔心被評價太煽情了?
陳國輝:我會加多,但也不會去淡化,因為他們當年就是那麼厲害啊,真的是死守,真的是喊著「中隊有我,有我必勝」的口號,那個關閥門的消防員在手套磨爛了的情況下,真的是用手直接抓住滾燙的閥門。幹嘛不拍呢?我一定要還原真實的東西。
幫杜江打開,讓黃曉明放下
記者:在選擇演員方面是怎麼考慮的?最先定下來的是黃曉明麼?
陳國輝:最先定下來的是杜江。我知道他的爸爸去世了,而且他一直都不認可杜江當演員。電影裡這個消防員的爸爸也是從來不誇獎兒子,直到兒子滅火回家,他爸爸才穿上軍裝,給他敬了個禮。我覺得杜江可以演得出來,他的眼睛裡有很多內容,可能以前大家只看到他可愛的一面,其實他也有凌厲的一面,我希望可以幫他打開。
記者:在戰友犧牲之後,杜江吃雞腿邊吃邊哭的那場戲,特別感人,當時拍攝現場是什麼情況?
陳國輝:這部電影很多戲是順拍的,當時杜江拍這場戲時已經完完全全進入角色了,完全相信自己就是馬衛國,和戰友們一起經歷過生死。吃雞腿那場戲我沒給他太多要求,也沒要求他哭,但我看到他的情緒已經忍不住了,我就知道這個鏡頭一定會拍得很好。我讓四部攝影機全都對準他,果然第一條是最好的。我覺得通過這部電影,他已經到了演員的另一個階段。他第一天拍的就是父親給他敬禮那場戲,結果拍了幾個小時都不好,表情像是演的。後來我讓杜志國老師臨時加一句臺詞,「兒子,我為你驕傲」,但杜江不知道。結果一說這句臺詞,杜江的反應就很真實,我覺得,他好像是聽到他去世的爸爸跟他講這句話,這就是真情流露。後來他去看回放的時候,還在哭。也許就是在那一天,他完全打開了。
記者:那麼,黃曉明是怎麼打開的?他在這部電影裡的表演也和以往不太一樣。
陳國輝:黃曉明不是打開,我是讓他放下,放下黃曉明眼中的光芒和包袱,做一個普通人。他說好,但是你要幫我。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給他看回放,「這是黃曉明,不要;這個好,這是普通人。」他自己就慢慢知道怎麼去調整。當然,前期的訓練也很重要。
記者:訓練了多長時間?
陳國輝:總共100天。開始遇到很多困難,從三層樓上降下來,很恐懼,還有人被高壓水槍打到自己,每天都有人去醫院打點滴、中暑啊,後來才慢慢適應,鍛鍊出來了。他們跟消防員一起吃飯、打籃球,除了進入他們的生活,還要學習消防員的基本能力。其實有很多演員沒能來演,就是因為拿不出那麼多時間去訓練。
記者:那麼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危險?
陳國輝:天天都危險,還好沒出現狀況。因為火很大,我們要用最安全的方法拍最危險的鏡頭。光研究火就用了半年時間,怎麼製造流淌火、火龍捲,海上怎麼放火,怎麼不汙染海水,怎麼拍出火的威力。我們放火的範圍大概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因為是夜戲,就安排很多工作人員拿手電筒照著,確保無關的人全部離開。每個工作人員、演員穿的消防衣都是真實的,很貴,一套五六千,火場的500人全部都穿著真裝備。每個放火點都有專人盯著,可以控制火的高度,也可以隨時關掉。有很多鏡頭是很危險,因為火的風向是難以控制的,一旦觀察到哪個演員可能有危險,就馬上關火。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俐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