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列情景喜劇《72家房客》系列訪談之一
當記者多年,做過很多採訪,很多時候,我面對的是電視臺臺長、企業CEO、企業COO、頻道總監等,採訪的主題以宏觀話題為主。本次採訪,我面對的是電視劇《72家房客》的一眾主創人員,包括監製、製片人、編審、編劇。在採訪中,他們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對劇組每一位演職人員都有著特別深的情感,尤其是該劇的靈魂人物——總策劃、總編劇廖致楷。
關鍵詞:72家房客、楷哥、長壽基因
由廣東廣播電視臺與珠江電影集團聯合出品、南方衛視和珠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大型系列情景喜劇《72家房客》在南方衛視播出至今已經12年,這部長壽劇伴隨著幾代人成長、成熟,是一家人飯桌前最好的陪伴。這些年,劇中的主要演員基本沒變,他們像一家人一樣陪觀眾走過12載。17季2000集,《72家房客》用樂觀向上的主色調為觀眾帶來一個又一個充滿溫情、快樂的故事。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不少人在家裡休息、辦公之餘,都想看看輕鬆幽默、樂觀向上的短劇,《72家房客》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很多年輕網友說:「我們是看著這部劇長大的,劇中很多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能讓我們暫時忘記不開心,緩解壓力。」可見這部劇的用戶關注度和忠實度有多高。一部電視劇能夠堅持創作12年、養洋2000集,擁有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的「鐵粉」,這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中的確算得上是一個奇蹟。
《72家房客》源自民國時期的上海滑稽戲。1963年,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導演王為一將其改編為粵語電影,這也是南國電影的開先河之作。2008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和廣東電視臺將電影版改為情景喜劇,2020年7月開拍第17季,總集數達2080集,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長壽劇」。
為什麼這部劇這麼長壽?她的長壽基因是什麼?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為什麼這部劇能常拍常新、常播常新?劇中的演員是怎樣成為一個個經典銀幕形象的?誰是兩屆梅花獎的獲得者?第17季中會有哪些新的劇情設計?帶著這些問題,廣東廣播電視臺「媒意見」公眾號記者獨家採訪了《72家房客》的主創人員:監製朱曉錚、製片人梁柱、總編審袁振江、編審/編劇邱彥文、編審/編劇黃文濤、編審/編劇張錦堯,一同暢談《72家房客》的創作由來、臺前幕後的故事,以及對這部劇的思考。為方便行文,我們將採訪對象統一稱為「主創者」。
緣起電影《72家房客》,
從90分鐘到2000集
楊春雨:我很驚奇於一件事情:《72家房客》原本是一部電影,如何能從90分鐘的內容變成一部2000集的電視劇?
主創者:南方衛視在籌拍這部電視劇前,有這樣一個小插曲:南方衛視和珠影之前做過一個短劇《乘龍怪婿》,不知你看過沒有?就等於是南方版的《武林外傳》。我們領導當時覺得不如試水一下,拍個120集的短劇,有網感、有無釐頭的元素在裡面,然後我們就和廖致楷老師(楷哥)一起來策劃《乘龍怪婿》。
劇組為楷哥(右二)過生日
楷哥是學院派的,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他包容度很高,特別能接受新事物、新元素,他能從我們年輕人的角度去思考,並且把故事和人物把握得特別準。我們在一起策劃時,無論怎樣天馬行空的創作,楷哥都能幫我們把好關,這樣一路下來《乘龍怪婿》拍了四季500集,播出效果很好,重播次數很多。經過這次合作,我們在楷哥的指導下學習了很多東西,也汲取了很多經驗。也因為這次合作,我們與楷哥有了良好的合作開端。
《72家房客》本來是一部電影,當你想到一部電影的內容要變成一部電視劇時候,的確會在心裡打很多問號。楷哥是這部劇的主策劃,電影《72家房客》是珠江電影製片廠當時一部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當時出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內地的,一個是香港版的。把90分鐘的電影內容尤其是珠玉在前的經典作品拿來改成一部120集的電視劇,這在很多人心中是不大可能做成的事兒。很多人持懷疑態度,說「你們挺敢想!」
我們是2007年策劃這部劇的,當年11月開始試拍,拍完正好是2008年,趕上奧運會。大家認為,在這樣一個節點,去播出這部《72家房客》,無異於雞蛋碰石頭。應該說,我們承受了挺大壓力。
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第一季120集的《72家房客》在2008年7月5日首播,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首日播出收視率為3.1,在廣州地區收視排名第三,實現「開門紅」。其後,收視持續上揚,最高收視率為5.6,即使在奧運期間收視率也在3.0左右。應該說,第一季的成功,已經達到了我們當初策劃期許的目標。這無疑像一注興奮劑,讓我們所有人都對這部劇充滿了更大的激情!
經典形象包租婆,
原來如此斯文可愛
楊春雨:劇中有很多經典形象:太子炳、八姑、金醫生、369等等,這些演員是怎樣選出來的?
主創者:選演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因為開拍之初,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接下來能做成什麼樣,更多的是懷疑的眼光。我們都是從零開始。最開始,我們考慮參考電影,從粵劇演員裡來選,然後是話劇演員。但當時很多人對這部劇會有點不屑一顧,或者說並不感冒,覺得這個已經有電影了,你們弄不出來電視劇。所以在選演員上,我們的確要費很多功夫。後來,我們找到粵劇大佬倌文覺非的徒弟彭熾權,文覺非是電影版《72家房客》太子炳的扮演者,我們對彭熾權說:「你師傅演過電影版的太子炳,我們想請你演電視劇版的太子炳。」溝通之後,太子炳的演員就定下來了。彭熾權在粵劇圈裡是比較有名望的,這裡面有個小故事:當時彭熾權聽劇組人員說是拍攝20集,想著是短劇,就一口應承下來, 後來才發現是聽錯了,一季拍下來就是120集,更為戲劇性的是這一拍就是12年17季,馬上衝進2000集。彭熾權和他師傅外形很像,模仿他師傅也是活靈活現,那種感覺非常到位。優秀的演員造就經典的角色。
再來說一下八姑。我們看到電影裡八姑是一個包租婆的形象,如何在電視劇版找到一個合適的演員,這個不容易。後來我們找到粵劇演員黃偉香,她特別有福相的,試鏡時候,我們發現她比起電影版的看起來更可愛一些,電影版的會比較兇一點。在形象上,我們覺得她挺適合,但是她本人特別溫柔、斯文,也不潑辣,所以會有些擔心:她能演得出包租婆那個感覺嗎?事實證明,八姑這個角色被她演活了,非常有張力,她是能斯文能潑辣,你會發現劇中的她與生活中的她完全是兩個人,這就是優秀的演員,一個經典形象就此誕生。
梅花獎兩度獲得者,
粵劇界白馬王子
楊春雨:剛剛提到我們的演員裡有一位梅花獎的兩度獲得者,是哪一位?
主創者:他是金醫生的扮演者馮剛毅,粵劇界大佬倌,國家一級演員,1989年、2001年分別獲得兩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說起金醫生這個形象,其實和馮剛毅本人的反差是很大的。你看劇中金醫生總是戴著一副超厚的眼鏡,表情木訥、迂腐,看著性格就很頑固。其實當年在粵劇舞臺上他是英俊小生,是老一輩女性觀眾心中的白馬王子。我周圍不少喜歡粵劇的人,一聽說《72家房客》裡中有馮剛毅,立馬就表示很想看,這是真粉絲。
馮剛毅的粵劇小生形象
馮剛毅扮演的金醫生
楊春雨:劇中的369是一個很有特點的角色,樣子痞痞的,又搞笑又會有很多鬼主意,生活中的他是怎樣的?
主創者:369的扮演者是吳家輝,八九十年代在廣東臺的電視劇和節目裡演過很多角色,但並非核心角色,就是說他一直沒有找到適合他的定位。我們當初在找369的演員時,先看了電影版的,那個演員像竹竿一樣又高又瘦。很多人認為要找電影版這樣的形象來演369,但我覺得不一定要照搬,重要的是這個人物要塑造得立體、突出,然後我推薦了吳家輝。他在生活中就有點痞痞的感覺,也很愛開玩笑,他的角色塑造能力很強,和本色差不多,所以他十分適合這個角色。因為這部短劇是連軸拍攝的,如果演員不能很好把握這個角色的話,會很容易演偏了,所以369這個角色還是需要找吳家輝這樣的演員。後來證明,我們的演員選擇得都是非常恰當的,就像量身定製一樣,角色已經融入血液。這樣,我們演員的班子就逐步搭建起來了。
369劇照
應該說,《72家房客》這個劇組很不一樣。這裡的演員來自天南海北,來自不同的領域,但一起合作拍攝時候,卻能相當融洽、默契、和諧,12年走過,大家就如同一家人,拍攝之餘,劇組的演員、幕後工作人員都會聚會,每當拍攝完一季,大家就企盼著幾時開拍下一季。
記錄小人物,關注普通人
楊春雨:採訪之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在這部劇拍攝的12年裡,有哪些事情是讓你們特別感動或者感觸特別深的?
主創者:有兩件事情讓我們感觸特別深。一個是奀妹的媽媽(奀媽)的事情。奀媽在劇中是一個出鏡次數並不多的人物,扮演這個角色的演員何曉莊因生病不得不離開劇組,一直在治療之中。劇組的主創者們想著與大家商量,接下來的劇情裡是否保留奀媽這個角色,如果留,是否換另外一個演員來扮演奀媽?當劇組的演員們聽到這個消息時,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要換別人演奀媽,也不要奀媽這個角色取消。把角色給她留著,她(指演員)只是暫時生病了,會回來的,讓我們等等她吧!她會好起來的。」
奀媽劇照
楊春雨:就是特別強的團隊精神!讓人感動。
主創者:是的!我聽到大家的呼聲,特感動。當時我們還沒意識到這種濃厚的情感,就是一家人那種情感,你想一個人天天在劇組和你朝夕相處,突然她不在那兒(去醫院治療),她雖然不是核心角色,可對大家來說,她是我們當中的一員,不可或缺的一員,一旦不在這裡,大家很難接受。潘結(蘭姨扮演者)、吳家輝(369扮演者)拉著我說「千萬不能換人」,並動情地分析了利弊;舒力生老師(西洋蔡母親扮演者)發了幾個信息給我,後來著急地要打視頻電話給我,她說:「我們要對演員保留很大的尊重,雖然奀媽的戲份不多,但她在觀眾心中已經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了,不能因為她生病了,就取消這個角色。要為她保留這個角色、這個位置。在我們心中,她不可替代!不能替代!」說得我快哭了。所以,我們只是增加了一個角色:奀媽的妹妹「奀姨」,奀媽的角色繼續保留,只是劇情中會有合理處理。
楊春雨:這是一個大家庭的感覺,每個人都不可或缺,大家相依相伴。
主創者:的確!另一件事情也讓我們印象很深。我們團隊有一位編劇生病了,需要住院,並且要支付很高昂的醫療費。但這位編劇家境比較一般,應該也沒有買什麼保險,除了這份編劇的工作,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很難支付較高的醫療費,所以,編劇組的同事們商量集體湊錢來幫助他,為他治病,解決燃眉之急。
楊春雨:我們的團隊真的讓人感到特別溫暖。
記者與主創人員合影
主創者:我們劇組氛圍特別好,演員、編審、攝像等等,大家相處得特別好,包括我們的煮飯大叔,他每頓飯都要給我們煲特別好喝的湯,以至於劇組結束拍攝後,很多人還想回來喝他煲的湯。那種親切感,真的是一家人,我們在沒有拍攝的時候會組織一起去玩、去聚會,12年了,這個傳統一直都保持著。
記者與主創人員合影
楊春雨:情感因素是大家最強的維繫紐帶。
主創者:我覺得劇組有這麼好的氛圍,與楷哥是分不開的。楷哥是這部劇的總策劃,他對這部劇的每個環節、每個部分都盡心盡力去把關,關心劇組的每一位,讓大家特別有家的歸屬感,即使酬金不多,大家也願意來到這裡一起工作。從2007年至今已經13年了,我們的主要演員基本沒有變過,大家為什麼願意跟著你這個團隊?或許物質並不是最吸引人的,我覺得情感因素是最能牽動人的內心的。今年年初,楷哥因生病暫時離開劇組休息,我們很捨不得他,非常希望他快點好起來!大家都盼著他回來!
楊春雨:很深很深的感情!希望楷哥能快點好起來。感謝《72家房客》為觀眾帶來這麼多快樂!感謝各位接受採訪!
媒意見編輯:楊春雨
媒意見美編:許琳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