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門遁甲概論
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周易》演化而出,是易學術數體系的主要分支,並且位到其中精華之首,三式之最(太乙、六壬、奇門)。自古有雲「學會奇門遁,來人不用問」,「學成奇門遁,能把未來論」,由此可足見奇門遁甲之神奇功用。
那麼,究竟如此神秘莫測的奇門遁甲,其內在的科學本質是什麼呢?
據說數學家拉普拉斯曾幻想過一種能夠解析整個宇宙的「統一方程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亦曾痴迷地探索過描述萬物全息變化的「宇宙統一場」,也許奇門遁甲恰類似於兩位科學巨子所孜孜尋求的科學答案的最古老詮釋!
當代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曾風趣地說『《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數學,是一種「自由的框子」,什麼內容都可以往裡套』,依此而論,那麼,更可以說奇門遁甲則使得這個「自由的框子」愈加五色繽紛、絢麗多彩———它可以用之於您的日常生活、商海經營,也可以應用於您的科學研究、專業探索,甚至可使您「未卜而先知」,解答您的所有困惑,而在古人則常以之貫用於行軍制敵、運籌帷幄。
在我國歷史上關於奇門遁甲的文獻典籍,從隋朝前後到滿清時期,僅正史專門統計記載的專業書籍就有百十餘種之多,況且還不算有關野史、傳奇或演義方面的記述。但是直到目前,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已成為歷史的遺蹟而散失貽盡,然而,在人們的民俗生活中,在百姓的言談話語中,由此所形成的奇門遁甲的餘波和影響卻是屢不衰絕,至今亦仍然有「學會奇門遁,來人不用問」「,學成奇門遁,能把未來論」的民間諺語在廣泛傳誦。
它源於冷兵器年代硝煙瀰漫的古戰場,演自於排兵布陣,運籌對敵;然而,奇門遁甲究竟是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這個問題。對此一些粗通奇門的人士也總是滔滔不絕地重複著古人的陳詞—遁甲是帝王之術,歷來被士大夫階層中的少數人所掌握,歷代王室亦將之秘藏於庫,從不輕洩於人,嚴防小人得此神術,改朝換代,禍亂天下。
遁甲是術數預測絕學,與太乙、六壬合稱古代預測三式,並位列其中之首。三式乃中國古代數術體系精華,皆囊括陰陽、五行、八卦、幹支、天文、曆法等各方面知識,並皆集其大成。但是,三者亦存有差別。太乙者專研天災人禍,精其術者,可明天道;六壬專測百姓鎖事,精者,可知人事;奇門則專為用兵而設,通者,可曉地理及用兵之道。
二、奇門遁甲的科學範疇
從科學本質上看奇門遁甲,它實際上是古時候人們觀察世界,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一種科學思維方法,更形象地說,則可將之比擬為一種模擬描述一切事物存在與變化的「通用象數理思維模型」,因此它根本上是屬於思維科學的研究範疇。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這個「通用象數理思維模型」的幾個最顯著特點。
1.它來源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本源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世界本質、宇宙三才變化之道的高度把握。
2.其最基本的科學思想依據是中國易學思維理論,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思想。其組成符號全部是幹支、八卦、陰陽、五行、八門、九星等易學象數理符號,而非現代科學中西方邏輯化的數理符號公式,因此,它不同於普通的西方邏輯思維,它具有明顯的易學思維特性。
3.模型吸收溶納並運用了中國古代大量的天文、曆法、數學、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成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4.集易學數術體系之大成,「高精尖」程度位列其中之首。
5.科學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這個模型的又一鮮明特點。也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一點才決定了奇門遁甲的存在價值及其長時期的經久不衰。
其科學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利用這個思維模型可以對任何事物的存在軌跡和變化趨勢進行模擬描述,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模擬預測功用。二是人們可以繼續運用其預測結果,對事物的未來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多重性預測結果選擇,從而幫助人們有效配置資源以及進行最佳時空的有利選擇等,可估且稱之為調配運籌功用。
奇門遁甲也正是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這兩個特殊實用功效,因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被廣泛地應用於一切與未來研究和資源配置等有關的領域和活動之中。從民間鎖事佔驗到天氣預報、自然災害預測;從兩軍對峙運兵對敵,到安幫定國王朝方略等等,它變成了古代賢者手中自由的魔方,什麼內容都可以盡在其中。
6.模型深層蘊含的科學觀念
如果對這個象數理思維模型做更加深入地研究領悟,那麼,不難發現其中還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科學思想。
三、遁甲淵源追溯
應該說奇門遁甲的產生,亦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必有其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演化過程。因此,在我看來,那些各類有關「遁甲偶得之」的演義和傳說,多在譁眾取寵,一般不足為信。誠然,有時候大自然的某種啟示,確實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這正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得自於蘋果落地的啟迪一樣,神馬馱圖,靈龜負書,彩鳳銜書碧雲裡一類的事情,可能亦正是充當了這麼樣的一種重要契機。其他關於遁甲的淵源,還有以下幾點看法。
1.遁甲的產生脫離不開人們早期的原始卜筮活動。
在人們早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常以相關事物的變化來附會、喻示人事活動的吉兇,如見雀鳴主喜,聞鴉躁主兇類,以及到後來發展到人們主動而自覺的龜佔、瓦卜、牛角佔、虎卜等原始卜筮活動,我以為以上這些活動不僅是遁甲思維方式產生的重要基礎,而且很難說其中亦不免存有遁甲模型的一些早期萌芽和簡單應用。
2.九宮八卦模式的出現與溶合,進一步確立了奇門遁甲產生的數理基礎,是遁甲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八卦模式的產生,目前皆公認為是在遠古時期,由伏羲氏觀天文、察地理、通人情記事喻物而得之。那麼,九宮圖式產生於何時,並由何而來呢?我以為九宮圖式的出現不會晚於八卦,理由有二,其一它沒有八卦的複雜程度。其二我認為它的出現當源於中國文化崇尚方正的觀念,而這種觀念的由來亦可追溯至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經驗和習慣之中,如目前的考古研究發現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母系氏族的村落和穴居等建築,均多為方圓形。至於其普及和深入程度,則無論是從倉頡造出的方塊字,還是古王朝的明堂九宮制度,以及北京的紫禁城,百姓的四合院,乃至力求字正腔圓的民族正統音樂戲曲、普遍話等等,皆可隨處見其形神。以上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我們對它做一下理論化的形象描述,那麼,最準確的概括就應該是九宮格。至於有人提出九宮源於洛書的看法,我則認為九宮在前,洛書在後,因為似乎把洛書看成是九宮圖式的隱喻說明方覺更加符合情理。
以上有關奇門遁甲早期演化的這兩個階段,目前一般皆以為可能均在遠古時期,最晚也不過先秦時期。史料方面的記載可在《周易》《尚書》《黃帝內經》等書中,散見一二。
3.秦漢時期可見遁甲的雛形與發展。
我國現存最早的正史圖書總目《漢書·藝文志》最先記載了《風后孤虛二十四卷》、《文解六甲十八卷》等與遁甲相關的篇目。而研習遁甲的人一般皆悉「六甲、孤虛之法」以及傳說中的歷史人物風后皆與遁甲淵源甚深,其中「六甲、孤虛之法」或可視為遁甲的雛形。
另外,我們從易學發展史來看,秦漢時期,尤其西漢初期,古代科技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大量天文、曆法、醫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被應用於易學研究之中,於是出現了中國易學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同時誕生了其最重要的一個流派———卦氣象數學派。因為奇門遁甲不出易學體系並從屬於其象數學派,所以我認為這一情況亦為遁甲雛形的發展帶來了新機,並促使之日趨完善。
4.遁甲模式的正式提出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
現存最早的正式記述遁甲的書是晉·葛洪所著《抱樸子》。此外,南北朝之後,中國歷史上便開始出現大量的遁甲書籍。另外,我們據釋道文化發展史研究,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釋道文化的興盛時期,其時許多社會精英人才皆熱衷於丹道、佛學,因而湧現出了一大批開功得道者,以上葛洪就是其中之一。我認為這些人物對於遁甲的完善和促進作用不可低估,很有可能正是由於他們異於常人的修持功夫和特異功能的介入,方使得遁甲模式更加科學與神奇。
隋唐時期,遁甲術風行一時,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遁甲書籍,就是唐代李筌編著的《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宋遼以後,遁甲術日漸衰微,得其真傳者,可謂鳳毛麟角,據說除了明初的劉伯溫之外,再無旁人。流傳下來的書籍尚有北宋楊惟德編著《景祐遁甲應符經》,偽託古人著《煙波釣叟賦》,以及後人偽託諸葛亮、劉基所著的《奇門遁甲統宗大全》和《奇門遁甲秘笈大全》等。有關這一段歷史就不再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