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道,以命試法,惟願王上,入主四海。
秦國商鞅、韓國韓非都是春秋戰國法家代表人,韓非改革期間,韓國進入了強盛時期,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秦國也漸漸走上了強國之力。
商鞅徒木立信,推動變法,他的法針對所有人,講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無疑動了貴族權益,秦孝公還在世時,有人能保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公子虔誣為謀反,他被處以車裂之刑,連坐全家。
商鞅雖死,但秦法還在並未被廢除,秦國在新法的推動下,愈發強盛,秦王嬴政13歲繼位,22歲親政,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國起,耗時10年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採用「三皇五帝」自創「皇帝」,開創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制定新的法律,依舊沿用「新法」,飽受戰亂的六國,本就需要休養生息,然而秦始皇卻調集人馬大肆修建長城、秦皇陵、阿房宮,以至於秦國至二世而亡。
短短十餘年秦國就被取代了,因此有人說:秦亡,亡於暴政。
秦始皇也留下「暴君」一名,不過他統一六國,功績自然是有的,後世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很難蓋棺定論。
焚書坑儒是後世常常提到的,不少的詩人都借用了這個典故,於石在《始皇》中寫道:焚書欲滅先王道,道在人心不可焚。
「焚書」和「坑儒」其實是兩碼事,「焚書」肯定是存在的,不過大多的書在民間都有副本,只有一些周王室珍貴古籍失傳了。
至於「坑儒」,在史料當中僅僅只是提到了坑殺術士,眾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想要千秋萬代,於是就派遣徐福尋覓仙山,但是秦始皇身邊不止只有徐福這一個方士,一些方士見徐福逃走,也是怕秦始皇遷怒,於是就騙了一筆錢打算逃走,沒想到還是被坑殺了。
後世在口口相傳下,慢慢演變成「焚書坑儒」。
縱觀千古歷史,秦始皇的功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那麼這個功蓋古今的秦始皇,到底長什麼樣呢?
秦國尉繚評: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這句話說秦始皇有著相高鼻梁,一雙細長的眼睛,胸脯如同老鷹,聲音如豺狼,還會吃人。
這句話怎麼看都是尉繚在醜化秦始皇,以前也沒有照相機,並沒有留下老照片,就算是古畫也能留下一張,考古專家猜測,要想真正了解秦始皇長什麼樣子,只能打開秦始皇陵。
只要打開皇陵,得到秦始皇的屍骨,就可以通過顱骨復原技術還原秦始皇的容貌,但是介於明定陵的教訓,秦始皇陵一直都沒有發掘,但是考古專家發現兵馬俑後,在秦始皇陵周邊挖掘到了一些陪葬墓。
其中一座疑似秦始皇兒子的墓葬,考古學家對他的頭顱進行了復原,它的樣貌也許是最接近秦始皇的,這個模樣的秦始皇看上去無威自怒,網友們都表示:看久了讓人感覺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