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家按 |
4月17日,中國華服日在西安盛大開幕,這場由共青團中央和B站聯合發起的活動,當日在微博熱門排行榜第一,閱讀數超過1億,相關討論超過12萬。
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帶著疑問,我採訪了10個盛裝出席的姑娘。
1
當三月三,
遇到華服日
西安的四月,空氣裡已然瀰漫著乾燥的熱意。剛下飛機的時候,健談的司機滔滔不絕地跟我說起西安的故事。
西安的每個司機都健談,這裡的路況不像北京那樣令人緊張,道路維持著舊日的格局,高遠平直,東西南北,十分好認。這個城市承載了太多的灰塵與光輝,曾有十四個王朝陸續在此建都。漢長安城遺址與唐大明宮遺址僅一線之隔,秦的阿房宮緊挨著西周鎬京都城。禮儀、樂章、華服,都成了絲絲縷縷的塵埃,飄蕩在如今的空氣中。
你只要稍稍注意,街頭穿著華服的年輕人變得多了起來,無論是大唐芙蓉園,還是大明宮遺址城頭,飄揚著中國華服日的旗幟。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農曆三月三,古稱上巳節,相傳是黃帝誕辰。
「暗夜」是西安女孩,也是這次中國華服日的志願者。她穿著交領襦裙,是非常典型的華服款式,她告訴我,這是同袍送她的裙子。
三年前,「暗夜」開始接觸華服。越接觸,越覺得心情複雜。在動漫、電視劇中,日韓的年輕人都能夠自由地穿著傳統服飾,去約會,去逛街。他們樂於去展現彼此更為古典、溫柔的一面,這樣的橋段讓她非常「嫉妒」。
除了「暗夜」,還有很多年輕人加入成為華服日的志願者,承擔了或多或少的工作。
這不是一場孤立的活動,更像是一個群體的節慶。從線上到線下,以西安為原點,輻射至中國各個城市,年輕人三五成群,穿著華服走上街頭,表達著一種明朗驕傲的態度。
2
我把青春,
給華服
把時間倒帶至農曆三月三前一天,也就是4月17日。
大明宮紫宸殿試衣間,一群女孩們正在換衣服,為了第二天的華服走秀做準備。衣架上的華服,大多都是柔軟的衣料子,緞、紗、綃,色彩皆是中國古典配色,淺杏、朱紅、月白等等。也有更為華貴的婚服。她們把頭髮盤起來,一點一點堆上,再用髮飾點綴。鎏金的髮簪,垂有流蘇的步搖,煞是好看,然後再是貼面靨,描長黛眉。
華服秀現場
她們嬉笑著,仿佛這是世界上最要緊的事情。
司南閣的衣服很好認,版型和結構遵循傳統形制,但是配色和用料會有所改變。在司南閣的掌柜南叔、二掌柜姬小妖看來,每一個朝代的華服,都是一輪時尚潮流。
攝影剪輯:姬小妖
比方說條紋,魏晉時期就有間色裙,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料子拼接,顯得人修長飄逸,當時的女性大膽地將紅、綠對比色拼接在一起,是最早的條紋控。還有格子,唐朝的女性就善於應用菱形格、棋盤格等幾何圖案,成為當下流行的穿衣之道。
如今我們控蕾絲、格紋,也跟千年前的老祖宗追的是同一波潮流,衣服上的物質元素或許會變,但今人應該傳承的是一種東方的色彩審美。
「我很喜歡圓這個字,它會永遠地循環下去,不會說到哪兒就斷了,我覺得華服日就是圓的一部分,我們轉了一大圈,又回來了」,姬小妖對我說。
從08年參加推廣華服活動以來,華服伴隨了她十年的青春。這一天對於她來說既是「有生之年」,又是「情理之中」。
歐洲有文藝復興,中國有華服歸來,「我現在就是一個很幸福的狀態,它本身傳遞的就是正能量,你做了這個也會是開心的」,她的回答顯得十分信心百倍。
當有人將華服納入時裝體系時,也有人以另一種方式在拓展華服的邊界。
戎二已經參加了連續好幾屆禮樂大會,因為一張拉弓射箭的照片而走紅網絡。
戎二的眉眼細看其實很溫柔,雖然她自稱有一顆漢子般的靈魂。在戎二讀書的雲南省,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佔居了總人口的33.41%,其中有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以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彼此交融在一起。
戎二意外地發現學校沒有相關社團,於是,她就自己辦了一個社團。其中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同學,對這種華美又飄逸的衣服感興趣。
戎二就帶著他們去一個個試穿,很快吸納了一些新社員。
「你先從好看的(衣服)進去,然後逐漸去了解漢族的傳統文化」,戎二認為,穿著華服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傳統節日和華服融合,時令的儀式感是存在於人骨子裡的東西,自然就能調動起人的親近感。
在戎二創辦的社團,有一小部分社員就來自彝族、拉祜族等。
3
華服,
真的只是一件衣服嗎?
三月三的晚上,b站國風舞up主「紫嘉兒」和另外兩位女孩「萌愛moi」、「熊曉穎」共同跳了一支《寄明月》。
紫嘉兒(右一)
2015年,「紫嘉兒」在b站上傳了自己的第一支舞,進入了最高全站日排行。三年來不間斷的創作投稿,為「紫嘉兒」獲得了大量人氣。目前,在紫嘉兒視頻中,國風舞佔據了不小比例,其中就有《寄明月》、《青蛇》、《採薇》等。
紫嘉兒(左二)圖源見水印
起初她投稿的是韓舞,當她發現了國風舞的時候,一種熟悉的親切感籠罩了她,「韓舞跳多了,歌詞你聽不懂,是屬於快餐的形式,中國風的(舞)有民族韻味,你會有種想把它展示出來的欲望」。
因為受到其他舞見的國風作品影響,紫嘉兒也迷上了華服。
去年的4月,「紫嘉兒」穿了一套大紅的明制襖裙,在故宮錄了一段戲曲風廣播體操。這支視頻為她帶來了十幾萬的播放量,連戲曲頻道也找上她,希望拿去做推廣。
「紫嘉兒」會在街上糾正路人的稱呼,每當有人問她是不是在拍戲的時候,她都會溫和地說,「這是漢服。」
同時,華服含蓄、收斂的服裝特性,也影響著她的身體姿態。「我會不由自主坐得端莊一點」。
錦瑟(右),靈洸(左)兩人因為華服日相識成為了朋友
錦瑟說自己出生於韓城。這個紅衣女孩,她把頭髮高高得紮起來,系一條紅色髮帶,顯得嬌俏又精神。她在我的筆記本上一筆一畫寫下了「司馬故裡韓城」,帶著一股認真勁。
對於韓城人來說,古老的漢唐魂離自己不遠,韓城市南的懸崖上,佇立著西晉時期建立的司馬遷祠。在今年的三月底,錦瑟穿著華服參加了韓城的司馬遷祭祀大典。之後,她穿著華服又陸續去了西安的青龍寺、華清池、古城牆。
微博上有一句很燃的話,是@三十九畫生寫的,他說,「我走過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經留宿過的,我走過的關隘是六國曾經逡巡而不敢前的,我駐足遠眺的城樓是于謙曾經堅定守衛過的……」,對於太多人來說,大多的文物已然成為了古蹟,想要再尋覓到一絲半縷的華夏靈魂,只能從斷壁殘垣中去腦補一出盛世氣象。
而當人身在一個巨大的儀式時,腳下的土地和眼前的長物,變得可感、可親,前人生活過的斷章,和自身連接來起來,成為一個獨立個體。
個體生命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在此時完整。
4
那些穿華服的年輕人,
有什麼樣的人生選擇?
買華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不耽誤學業的情況下,「暗夜」會選擇在暑假和寒假的時候去做點兼職,她不想靠著花父母的錢,去滿足她的復興傳統服飾的夢。
等到畢業後,她想儘快實現財務自由,之後開一家售賣中國傳統糕點的店鋪,同時歡迎同袍穿著華服過來喝茶、吃點心,讓華服的活動場景更加豐富。
那麼做華服年輕人在想什麼?我見到「小狐狸黛黛」的時候,她還沒有上妝,說話的聲音很輕柔,她的母親陪在她身邊,幫著她理衣服。
小狐狸黛黛
「小狐狸黛黛」目前在打理她的茉莉MOLI工作室,經營少女華服相關產品,她跟我說,她的生活狀態很單純,平時除了吃飯睡覺上班,就是做衣服,彈彈古箏。
她曾經就讀於南京當地一所有名的高中,理工科成績優秀,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很早就學書法、彈古箏,自從大學開始接觸華服後,她希望未來能全身投入這個行業,家人出於對女兒的顧慮,仍然堅持女兒維持一份通勤工作。
「我喜歡漢服,目前也沒有更喜歡的事情」,而人生會越來越忙,她的心中逐漸有了更清晰的想法,「我想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我喜歡的東西上,說的感性一點,至少你老了之後不會想著後悔,沒有很大的回報也不後悔。」
而母親的顧慮不無道理,她對我一笑說,「等我各方面再成熟一點吧。」
90後真的佛系嗎?這些年輕人很少去正面對抗什麼,用一種更加溫和的策略,等到力量逐漸豐滿之後,再去爭取更多的自由。他們知其文化,又能體恤他人的接受度,不強求人人都能保持一致。他們對傳統保有最大的敬意,又對時代燃燒著最大的熱情。
在他們身上,你會看到一種更和煦的光芒。
我忽然想到大唐芙蓉園的那個午後,空氣裡散發著令人沉醉的味道。那是針對同袍開放的免費遊園活動:
年輕的媽媽穿著交領襦裙,抱著咿咿呀呀的嬰兒;年紀略大的阿姨和女兒一起穿著暗紅的齊胸襦裙,兩人一邊說笑,一邊走在春光裡。
上了年紀,神情嚴肅的老人,穿著直裰,頭髮花白了,卻依舊精神。
女孩搭配著小挎包,拿著手機自拍。
有人高喊說,讓一讓,讓一讓。馬蹄的得得聲一溜經過,男孩們騎著馬意氣風發地經過,活像一句詩,「當年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
有人在高唱,唱那首意義非凡的《禮儀之邦》。
我的心中好像浮現著一個更加自由,更加清晰的圖景。
華服不屬於廟堂,也不屬於江湖,他起於邊緣,始於浪潮,最終歸於生活。
我想起暗夜跟我說起,「社會的主流還不是我們,但在未來我們會成為主流」。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她露出了一絲羞赧的表情,又十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