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們迎來了決賽成團之夜,這檔引發全民追蹤浪潮的綜藝終於落下了帷幕。
最終寧靜獲得第一名,和萬茜、孟佳、李斯丹妮、張雨綺、鬱可唯、黃齡一起成團出道,成為無價之姐。
不出意外,節目不斷強勢佔領熱搜,擁有很高的討論熱度。一場決賽幾乎霸佔了整個熱搜榜,足以可見這個夏天姐姐們的影響力。
決賽舞臺,姐姐們30+女性的發言的確一次次直戳淚點;不過節目進行到最後,討論度依然是靠爭議帶起來的——
寧靜拿第一卻不想成團,姐姐「成團即解散」聲音四起;
王霏霏遺憾出局,成團名單爆冷;
姐姐們直播集體假唱,連口型都對不上
……
乘風破浪,最終卻落下了「一地雞毛」。從最初的綜藝清流到如今的高開低走,「姐姐」到底被誰毀了?
01 決賽現場 狂遭吐槽
「我拿第一,不想成團!」
昨晚,C位出道的靜姐憑藉著這句耿直發言,帶來了浪姐比賽以來最戲劇化的一幕。
她的「臨場發揮」,不僅讓吃瓜網友們吃了一驚,從身邊鄭希怡和王霏霏的反應來看,也一臉出乎預料。
對於出爾反爾不想成團,寧靜在現場給出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第一,自己沒那麼高的服從度,不適合成團。
第二,只想和自己組的7位姐姐們成團,所以不大想成團。
參加綜藝節目至今,寧靜性格上的」不服從「一直以來都顯露在外。對於她不受控的真性情,觀眾們早已有些習慣。
反倒是在節目中的寧靜,當隊長有了團隊意識之後,學會了隱藏了自己的一些個人主義,懂得為別人考慮。
所以"不適合"是一方面,後者的"不大想"的說服力似乎要更高一些。
而寧靜不大想的原因,從賽後採訪的尷尬畫風中,便能窺見一二。
賽後成團的採訪環節,七個姐姐自成兩派——寧靜、孟佳、鬱可唯左邊站;張雨綺、萬茜、李斯丹妮、黃齡靠右站。
站位依舊按照小組劃分,沒有按照所謂的成團名次——寧靜站C位,兩邊依次是萬茜、孟佳、李斯丹妮、張雨綺、鬱可唯、黃齡。
對於新的團隊,寧靜的描述也非常直接,「會感覺特別孤單」。
她看著右邊四個穿著同樣粉色隊服的姐姐說:「你看!她們到現在還很有凝聚力,都穿粉紅色!所以你們知道我慫的原因吧!」
人心不齊,成了網友對這個新團體的第一印象;姐姐們剛出道就一副要解散的樣子,為這個團也落下了諸多未知。
不過這種人心不齊的局面也不能全部怪在寧靜頭上,畢竟此前寧靜與張雨綺、萬茜、李斯丹妮、黃齡四人,全程基本處於小組對打狀態。
賽制分裂之後,突然成團合作,任誰都需要有個融入的過程。
而在寧靜的「不成團」發言之外,決賽內容本身的槽點,其實也擠滿了一籮筐。
先來看看決賽之夜的節目單↓
這確定不是拼盤演唱會或者春節聯歡晚會嗎?
開播僅半個小時,網絡上就已經吐槽聲一片。
首先是針對直播本身的無聊。
串場冗長,開播30分鐘有20分鐘都在進行沒有必要更沒有意義的廢話。
就連最後的成團官宣也一拖再拖,原本十點結束,生生拖到了十一點,不知道在磨嘰什麼。
比起成團夜,更像頒獎禮。先給孟佳頒了個寶藏姐姐獎。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節目組選歌土、舞美土的毛病倒是一直沒變過。
其次是節目中各個嘉賓狂遭吐槽。
周深明明可以靠聲音吃飯,偏要在浪姐這裡裝成綜藝咖,一通尬誇停不下來。
黃曉明瘋狂嘴瓢,緊張地不停咽口水,「三十位小姐姐」直接吞字變成「三十位小姐」。
姐姐們被質疑假唱,有幾個姐姐甚至連口型都沒對上。全場真正在乘風破浪的,反倒變成了張杰。
男嘉賓一登場,被狂批油膩。
《披荊斬棘的哥哥》這個節目構想直接被網友扼殺在了搖籃裡。不過有油膩的哥哥做對比,在一定程度上還加深了網友對姐姐的忠誠度。
而就連成團票數和賽制也被質疑,不少人覺得在這個賽制下,票數多少不看個人,而是看運氣,在對的組更重要。
兩組舞臺數都不一樣,還偏偏要比往期的舞臺票數。
成團名單遭吐槽,平日裡排名一直靠後的黃齡,爆冷成為觀眾投票第七得以出道
另一位出道成員鬱可唯,被指存有刷票嫌疑,在凌晨四點多的單位票數漲幅之大,不合常理。
而在這樣的相比之下,王霏霏陪跑,更是出乎網友的意料。
明明有實力也有拼勁,一直在網友們心中穩出道的名單中,結果最後憾失成團機會,成為了今年夏天浪花心中的意難平。
就連搞團失敗的孫堅,也忍不住站出來再次感慨……
一場直播下來,槽點多於淚點,成了大家對浪姐的最終印象。從這一點來看,還真的讓小妹感到幾分唏噓。
02 決賽前夜 嘉賓亂入
雖然諸多吐槽聲滿天飛,但其實這一點並不讓人意外。
畢竟在總決賽前一天,嘉賓名單一經曝光,就已經在網絡上引發過一次軒然大波。
首先,此次助陣的嘉賓幾乎全部都是男藝人:蔡徐坤、張杰、孫堅、陳赫、尹正、周深、阿雲嘎、樂華七子NEXT組合等,其中也不乏很多流量明星。
總決賽有14位姐姐,可男嘉賓卻有17位?
也有人覺得沒必要太過排斥性別,畢竟此前女團選秀《青春有你》《創造營》也都邀請過男藝人前來助演。
但《乘風破浪的姐姐》跟它們的性質是不一樣的。節目從始至終宣揚的都是讓姐姐們打破年齡桎梏、突破女性困境,樹立女性獨立勇敢的形象。
而這樣的總決賽嘉賓名單卻給了人一種無論什麼時候,女性最終還是要依附於男性的感覺。難道沒有男藝人,節目的收視率就一定上不去了嗎?
這樣真的不是在加深女性的困境嗎?
其次,節目從開播至今人氣完完全全來自30+女星,連主要受眾也是女性。姐姐們是通過一路上的努力和堅持才走到最重要的成團之夜。
而如今這份來之不易的光芒與閃耀卻要與此前絲毫不相關、甚至早就不缺人氣的男藝人一起共享。
節目組想讓姐姐們做「扶弟魔」、讓男藝人分姐姐紅利、借姐姐熱度捧男藝人的心未免也太過赤裸裸了些。
而比來勢洶洶的17個男嘉賓更扎眼的是其中的陳赫。
2015年年初陳赫發表標題為《我錯了》的小作文宣布與許婧已經離婚將近半年,幾天後又有媒體放出陳赫與張子萱出軌傳聞,好男人人設瞬間崩塌,坐實出軌醜聞。
決賽夜前一晚陳赫還在社交平臺發文:「笑吧~」,疑似回應網絡上的罵聲。心態倒是一如既往的好。
雖然大部分網友記得陳赫的出軌醜聞,並且紛紛發出抵制的聲音,但他依舊從未被資本拋棄,不僅這次沒有因為罵聲被換掉,而且此前的演藝道路也一直順風順水。
電視劇照播,綜藝照上,電影照拍,甚至前些日子還接到了奶粉的代言,這是又打算重新拾起好男人的人設了?
作為宣傳女性獨立的節目,邀請眾多男嘉賓不說,甚至還要邀請曾經傷害過女性的劣跡男藝人,這個節目的初衷也只有觀眾記得了吧......
而節目組,只是從開播到現在不斷用實際行動佐證節目第一期的文案:
「三十歲以後,人生的見證者越來越少。」
告訴所有的姐姐,就連總決賽,30+的你也不會成為觀眾視線的焦點。
03 節目過程 高開低走
在團體選秀風生水起的第三個年頭,越來越多的年輕男女活躍在大眾視野。
大家一邊追逐著年輕愛豆,一邊被不斷灌輸「你還年輕,不努力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
讓不少年輕人開始恐慌自己老了怎麼辦?
而橫空出世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初就是打著消除年輕人對變老的恐懼、打破大眾對30+女星的刻板印象的旗號,邀請有著高顏值、好身材和強實力,卻因為年齡問題發展受限的女明星再次出發。
第一期播出完就有不少網友因為看到30+的吳昕、沈夢辰挑戰自己,40+的寧靜、陳松伶大膽嘗試,50+的伊能靜、鍾麗緹火力全開而動容地說,
「我好像沒那麼害怕變老了。」
但這樣鮮明獨特的立意和打動人心的力量,也僅僅只存在於首期,越往後,節目的內核偏得越遠。
首先是為了熱度和話題服務的剪輯,硬生生地把一個綜藝節目變成了大型連續劇,並且每一集的姐姐都會由於不同原因遭到群嘲。
比如此前鏡頭突然變多的萬茜,在純享版舞臺中別人的鏡頭也被換成她的,被網友吐槽節目組強捧。再加之她過分用力的表情,被批油膩。
組員淘汰時,鏡頭捕捉到黃聖依的假哭三連,瞬間被罵上熱搜。
唱跳俱佳的藍盈瑩為了讓舞臺歌曲演繹的更有亮點,提出要上樂器,全隊只有一個不會樂器的吳昕,於是壓力全都落在了她身上。藍盈瑩便提出讓吳昕十天學會貝斯。
這個片段一下子將藍盈瑩推上強人所難的輿論風口浪尖。
在節目裡,因為丁當沒有和大家一起吃小龍蝦,所以被網友吐槽不合群。而事實上她雖然沒有一起吃,但一直都在旁邊跟大家聊天。
練滾筒的時候,只剪到丁當一個人在一旁玩滾筒,事實上劉芸和吳昕也過去一起玩了,只是這部分沒有被剪出來而已。
一檔標榜著「女性的力量和魅力」的節目的看點既不是30+女性們的努力,也不是她們之間的互相幫助和珍惜。
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撕X和矛盾上,放大每一個可能有爭議點的互動和鏡頭,引導觀眾為姐姐們冠上「油膩」「做作」「虛假」「心機」等形容詞。
姐姐們在節目裡流汗流淚,觀眾們在節目外吵得口水四濺。
而節目組,通過這樣的剪輯,輕而易舉地激起了觀眾討論的熱情和興趣,將高播放量和高討論度無比滿足地收入囊中。
賽制的制定也是莫名其妙,靠的不是舞臺表現和業務能力,而是人氣。
人氣靠何而來?靠鏡頭,但鏡頭展示的只是有熱度的片段。
話題越大,鏡頭越多。如果不紅的話,就沒有話題,進而鏡頭少得可憐,最終觀眾也看不到你,就只能被早早淘汰,繼續不紅。
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僅違背了給30+女星重新出發機會的初衷,也在告訴大家,想靠這檔節目翻紅,別做夢了。
節目進行到後期,投票規則也開始變得愈發複雜,搞得觀眾一頭霧水。
每個字我單看都認識,怎麼排列在一起就理解不了呢......節目組制定這麼複雜的規則,是生怕觀眾看懂了去給姐姐們投票嗎?
這樣複雜的規則就連姐姐自己都搞不明白。
此外,杜華等評委在節目中也一直沿用著「外形養眼,黃金比例,有基本功」的經典韓式女團標準來要求姐姐們,不斷消磨她們身上的個性,全然忘記節目的初衷是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女團。
屬於30+姐姐們不同魅力的釋放終究還是被桎梏住了,她們不斷被要求和年輕女團成員一樣,舞蹈要整齊劃一,外貌要青春靚麗,身材要苗條纖細,作品呈現要迎合觀眾,人要趨於同化。
04 微商贊助 扒皮連連
《乘風破浪的姐姐》就連節目贊助商的選擇上,都出現了問題。
「無懼年齡都要贏,姐姐就用梵蜜琳」這句廣告語相信各位觀眾一定不會陌生。
今年憑藉獨家冠名《乘風破浪的姐姐》,梵蜜琳高調出圈。
與廣告語同樣張揚的還有其「貴婦三部曲系列」的售價。比如其中的貴婦膏,雖然只有40g,價格卻高達1200元,已經比肩海藍之謎、SKII等一線奢侈化妝品牌。
但梵蜜琳憑藉綜藝「造神」披上的光鮮外衣,其實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裝。
梵蜜琳在多款產品中提及能夠「美白、祛斑」,根據規定產品具備這一功效需要是國產特殊用途化妝品。而梵蜜琳7款國產特殊用途化妝品均未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核,所稱功效未被認可。
不僅如此,梵蜜琳背靠的代工廠也極其不靠譜,有的曾遭整改,有的客戶涉嫌傳銷。
梵蜜琳「貴婦三部曲系列」產品的代工廠一一廣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此前名為廣州市黛芬化妝品有限公司,2018年3月因為未對原料、包裝材料、中間產品進行檢驗,生產設備清場不徹底,且無清潔狀態標識等問題被責令停產整改。
梵蜜琳公司也是芭薇股份的第五大客戶,而芭薇股份的第二大和第四大客戶華林酸鹼平公司此前曾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
「天價」產品的背後還有微商做推手。
公司政策升級,代理起步價50萬。在這樣的微商模式下,梵蜜琳化妝品的底價在不同人員報價中也不斷翻新。
而且在廣州,代工貴婦膏幾乎成為一種流行。代工40g貴婦膏,膏體可低至7.2元,瓶子大概9.5元,加上外包裝盒子整體成本其實不到20元。
這些代工廠也深諳產品包裝術,靠著在包裝上下功夫讓本來廉價的貴婦霜看起來物有所值,從而賣上高價。
千元貴婦膏僅20元就可代工,還未取得化妝品生產許可,怪不得黃聖依在節目裡用它擦手錶情都略顯嫌棄......
《乘風破浪的姐姐》伴隨著這個夏天的結束落幕了。
這其中,究竟是什麼毀掉了「姐姐」?
是不斷偏離和違背的節目初衷,是為熱度服務的剪輯,是被傳統女團標準框定住的個性和可能性,是無形當中對年齡困境的強化,對女性自信的打壓。
打破年齡困境和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這麼好的概念只存在於第一期,之後的每一期都在反覆告訴姐姐們——
你真實的年齡狀態是不被接受的,所以還是應當努力讓自己更像年輕女孩一些才會被喜歡。
你一個人在舞臺上是成為不了焦點的,還是得有男藝人的幫襯。
也根本沒有人想看你在舞臺背後付出的努力,更吸引觀眾的是戲劇化的衝突和你性格上的爭議點。
「30+女團」只是賺取熱度的噱頭,「打破刻板印象」也淪為空喊的口號。
姐姐們來,是因為想通過舞臺找回自信,重新出發,面對挑戰勇敢應對,面對質疑大膽回擊;觀眾們看,是因為想在姐姐們身上發現女性無懼歲月和衰老,依舊熱烈綻放自身魅力的光輝。
乘風破浪,真正要破的浪是所有女性對30+年齡的恐懼,是這個社會強加在她們身上的刻板印象。
可這場來勢洶洶、讓人期待滿滿的乘風破浪,最終還是只是掀起了第一浪,後面慢慢變成了隨波逐流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