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網獨家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天是桂正和的生日,老師生快!
1962年的12月10日,桂正和出生。如果說九十年代的臺漫拓荒者遊素蘭陪伴女生走過了美好的初中時光,那麼引導男生們走上正確道路的自然就是桂正和大師。當時國內遊素蘭比桂正和進來要早一點,直到高中時期桂正和的漫畫才真正開始火,尤其是高一。當時還沒分科,大家還沒那種象牙塔的意識,再加上我家是在一小鎮,學生就那麼多,所以升高中時很多曾經初中同校的人又被分到一班,大家一看還挺臉熟,說你就那個愛看漫畫的誰誰誰,結果嘻嘻哈哈又湊到一塊,還包括不少女生。
應該這麼說,到高中時,感覺所有的漫畫像換了一批,最早是《畫王》,那種16開的,跟英語課本那麼大,後來到《聖鬥士》、《阿拉蕾》、《JOJO》這些,變成32開,開始真正的一本書只講一個故事,接著再劈一刀,變成64開,高中時最流行的就是這個版本,因為更便於裝屁股兜和藏課本後面,傳閱的隱蔽性就更強,人群的覆蓋自然開始飆升。可能也正是這種口袋規格的流行才揭開了漫畫的黃金時代,接著《灌籃高手》、《金田一》、《城市獵人》百花齊放,甚至像《天使禁猟區》、《木偶師左近》這種個性口味的都成了大白菜,一套接一套,大家都看瘋了,高一一整年可以說完全沒有學術之風,漫畫倒是蔚然成風。
當時漫畫流行到什麼程度?就連桂正和的《I」S》都跑到女生抽屜裡了,這事說起來還挺逗,桂正和的作品你一看就是那種典型的少年漫畫,雖然帶點色兒,但還是在一本正經講故事,但這已經很不得了了,因為之前的都沒色兒,頂多也就《城市獵人》那種程度。
尤其是他的封面,像《電影少女》和《I」S》這些,跟之前那些花花綠綠一大片不一樣,就一全白,烙一妹紙在上面,望著你淺笑嫣然,有的甚至包得跟粽子似的,無論你怎麼看也不會跟色情聯繫到一塊,永遠都是那種乾淨簡潔的小清新,深藏不露,結果騙倒一大票人,包括女生,女生一看,哇!好寫實!好美!結果一翻……八成也是看進去了,以致於後來這妹紙上課偷偷看,被老師發現要沒收,死活硬是不肯交出來,我想這要是其他什麼漫畫,估計立馬就束手就擒了,但這個絕對不行,對於當時連生理衛生課都要猶抱琵琶的這樣一個整體大環境,更何況是一女生,所以特能理解。
後來這事發展得有點過了,就是這女生最後還被拉到了政教處,扣了個頂撞班主任的帽子,當時我們有幾個很嚴重的處分,一個是打架和偷竊,直接被開除,再就是談戀愛,談戀愛是要叫雙方家長的來學校的,比開除還丟臉。後來據說幸虧她認錯態度好,否則連過程都要給兜出來,給一個看「黃色書籍」的罪名,估計都直接沒臉了。今天想起來,這事還挺奇怪,在那樣一個青澀而美好的年代,包括大家聊的話題,看的那些書,跟今天比起來,像《I」S》裡面倆主角那種暗戀的小害羞,包括《電影少女》,看到小愛最後那樣奮不顧身,眼淚恨不得都下來了,什麼黃書能讓你看到哭的?我一直覺得這不光是學校的問題。
桂正和屬於那種少有的寫實派,桂正和是整個日本漫畫界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他開創了一種流派,就是寫實派,有很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學過美術的人知道,一看他的畫風,就知道他的素描功底有多紮實。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所謂的漫畫,就是那種眼睛可以佔到半邊臉,嘴巴一條線,鼻子甚至可以沒有那種,結果他一上來,唰一下完全顛覆了傳統,包括他對人物表情的處理,登峰造極。
桂正和大師畫屁股的功力90年代當時無人能及。
我看到貼吧還有人專門分析了《I」S》裡面角色表情的帖子,說這裡留白,但你看伊織其實在偷看男主,眉頭微皺,不知所措,大概也在期待什麼神賜的奇蹟吧等。我覺得桂正和的漫畫即使把所有臺詞拿掉,大家還是能看懂,一樣能體會故事中那些細膩的情感,因為他筆下的那些人物全是活的,單靠表情都能當默片來放,甚至都超過了今天很多動畫作品。很多網友說當時他創作《I」S》時找的是個女助理,後來我查了很久也沒找到相關資料,他們的解釋很有意思,說一大老爺們怎麼可能對女人這麼了解呢?肯定有個女助理在幫他分析,要不就是個女顧問在給他親身示範,哈哈。
我覺得桂正和是個很能活在當下的人,這跟其他很多漫畫家不太一樣,而且漫畫本身就是個特別熬時間的活兒,大家都是出道多年,拼命地畫,最後好不容易混出頭,趕緊趁熱打鐵把自己塑造成這個領域的大師和精英,要麼乾脆開一學習班傳技布道,不光是漫畫,貌似很多行業都是這種套路。但他不是,他是這摸摸那玩玩,曾經還跟他的偶像酒井法子一起錄過歌,現在貌似又跑去做動畫演電視劇去了。他出道時也是誤打誤撞,說賺點稿費換HI-FI設備,一直倒騰了好多年,直到九十年代初突然像開了竅,認真坐定後一口氣扎進去,才搞出了《電影少女》。然後馬上迎來他的巔峰期,陸續創作出了《D.N.A2》和《I」S》這樣的經典。
之後又畫了幾年,出了幾部作品,到《M》就有點誇張了啊,少了之前的青澀,但也沒辦法,大家都是成年人,想像力受阻,就編不出好劇本,精神不夠,只能肉體來湊,可能後來他看到自己畫的東西,都覺得違背了初心,事業轉入低谷。於是他果斷選擇跨界,進入動畫行業,說既然故事編不出來,那就做做人設唄,反正畫功還在,有口飯吃。其實我很佩服這樣的人,也可以說是聰明,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強大,動力滿滿,尤其是搞創作的,但很多人意識不到這點,就會盲目硬拼,結果還是差強人意,非常痛苦。
雖然今天已經沒有新作品,但不管怎麼說,一提到桃李弱冠的那些瑣碎,大家還是會記得桂正和,記得《電影少女》,直到多年以後,同學會上飲酒調侃還會提到這個名字,因為只有他的作品打的是擦邊球,直接成了我們的啟蒙老師,老師生日快樂。
作者/品遊師(微信公號:gamewhy2015) 編輯/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