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技的表演藝術是由「說、學、逗、唱、吹」相互組合構成。
(1)「說」,是以口頭語言敘述故事,主要起到連接、貫穿整個節目的作用,通常使用第三人稱「講述」來表達第一人稱的「模擬」代言,也就是「我故我,我非角色之我,我是模擬角色或人物」。此外,也可以在表演前,以敘說的形式介紹口技的歷史、發展和表演方法等,為後面表演順利進行做好鋪墊。「說」是口技表演中的重要部分,要求基本功紮實,吐字發音標準,氣息運用得當。「說」要有度數,語言精練、清晰、準確、親切、恰到好處,使觀眾聽了能夠感受到語言藝術魅力。說多了(不必要的)是喧賓奪主,說少了達不到「說」的目的和藝術效果。在口技表演中,一般要通過「說」來溝通演員和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模仿狗的不同叫聲時,主要用說來詮釋狗的不同習性、品種、功能和對人類的貢獻,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和諧;通過「說」使口技表演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
(2)「學」,是口技之主體,是以模仿聲音百態來體現內容的。口技之「學」很深奧、很寬泛。例如學自然聲響、方言叫賣等,全憑口技演員深入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切身體驗、用心學習、不斷探索來模仿。比如模仿畫用鳥叫,它的主要聲律是「雞、鬼、伍、嘎、哪」,它的音律是根據自然條件不同和環境變化而變化,形成不同的音律組合,因此口技演員模仿(學習)時、只有學到其本質的東西,才能掌握其特點,才能仿到排推首,以假亂真程度。
(3)「逗」,即口技表演中的逗哏、逗趣、逗笑。「逗」也是口技表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增加表演的靈活性、完整性、趣味性,把現實內容豐富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嬰兒啼哭》這個節目,表演的是一個四五個月大的男嬰正在睡覺,因媽媽外出購物由爸爸看護,這時嬰兒因肚中飢餓醒來啼哭,爸爸無奈拿來空奶瓶放在嬰兒嘴裡哄他不要啼哭,當嬰兒覺得受騙時更加不滿地大哭,以示抗議、爸爸很著急,無奈將空奶瓶從嬰兒口中拿下,這時嬰兒以為受到指責,「哇!的一聲大哭以致憋過氣去,這時爸爸又怕又急,又拍前胸又拍後背嬰兒四肢猛地一伸,一聲號哭,嚇得爸爸驚慌失措,目瞪口呆。這個節目就是由兩個口技演員共同表演,一捧一逗,使觀眾在感受整個事件內容的基礎上忍俊不禁。
(4)「唱」,唱是口技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起到陪襯作用,其中包括「叫賣」,以學唱來豐富活躍口技表演內容。例如電影《青松嶺》片段「趕大車闖嶺」一折有大鞭子一甩之聲、馬蹄奔跑之聲、歌唱之聲相互配合,惟妙惟肖、相得益彰,也有口技演員模仿各種戲劇、曲藝、歌曲、各個流派不同的唱法,以展示其音樂才華和口技技藝。
(5)「吹」,是口技特有的組成部分,是口技這門藝術隨著時代與科技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傳統口技表演很少使用「吹」,主要模仿鳥昆蟲、動物的叫聲和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然而到了現代,特別是1953年口技大師孫泰在朝鮮戰場上造性地利用麥克風(話筒)來模仿高射炮打飛機和機槍大炮的聲音,模仿得非常成功,並且又與口技大師周志成創編了北京至莫斯科的火車聲,開創了口技與高科技相結合的先例。隨後.著名口技表演藝術家周繼勳等在口技劇《海防線上》創編表演了狂風,海浪、雷電聲,極大地豐富了口技表演的聲域和內容。口技和高科技相結合極大豐富了「吹」的內容,使口技表演從古老傳統的民間表演形式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高難度的口技技巧。